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幸福觀比較閱讀答案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幸福觀比較閱讀答案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幸福觀比較

喬娟

  ①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亂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調和著新舊社會中的矛盾,企圖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每個人都能成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會在禮的規範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條;統治者做到克己復禮、仁者愛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認為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定是幸福的。亞里士多德同樣生活於社會轉型過渡時期,當時整個希臘社會處於動盪不安、內憂外患之中。他從維護馬其頓統治利益出發,既反對消極禁慾,也反對過度享樂,希望透過倫理道德平衡社會中的各種關係以實現政治社會安定和諧。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在其道德行為中尋求慾望、情感、理性間的和諧。因此,二人都想透過理論的建構去調節和平衡當時他們所面臨的複雜的社會矛盾,從而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社會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著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觀裡,個體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強道德修養,只有具備道德才是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統治者用道德原則治理國家的政事,就能穩定自己的統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亞里士多德受其老師蘇格拉底的影響,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認為唯有品質優良的人才能夠做到公正、節制,才能為善。常人所獲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透過行德來實現,依靠智德所獲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樂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亞里士多德探討的三種生活型別。那些崇尚聲名、積極活動的人以榮譽為幸福。亞里士多德認為以榮譽為幸福的觀點太膚淺。他也反對以物質財富為幸福,因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為了其他東西被追求。快樂、榮譽、德性比財富更有資格被視為生活的目的,因為他們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們看來也並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認為錢財和權勢這些物質層面的東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蕩承認追求物質的正當性,但他更加強調獲取物質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義,同時,他也敏銳地感覺到幸福與物質的`滿足並不具有必然聯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粗茶淡飯、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樣有其樂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貴,只是過眼浮雲罷了。

  ⑤亞里士多德與孔子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就是將道德和幸福聯絡了起來,雖然過分地講幸福與道德的統一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起來比較困難,但將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個偉大的開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對幸福與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對當今社會人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卻有著重要的借鑑。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還需要情感。這裡的情感包含對幸福的渴望、熱愛以及追求幸福過程中受到穩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應該包含有道德,有熱情。

  (《人民論壇》2014年第17期)

  12.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均產生於複雜的時代背景,他們對幸福觀的認識有共同之處: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在幸福觀的認識上面的不同點:幸福與物質的關係各有側重,孔子 。(4分)

  13.下列關於幸福觀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均認為要想達到理想的社會境界,其途徑是透過理論構建去調和複雜的社會矛盾。

  B.亞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衣缽,認為獲得幸福是靠行德與智德來實現的。

  C.孔子對錢財與權勢不迴避,他強調了物質的滿足與幸福不具有必然聯絡,所以與符合正道和義有聯絡。

  D.幸福不是擁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範圍應包括對幸福的渴望、熱愛以及追求幸福。

  14.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個人要想獲得幸福,就須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養。統治階級用幸福觀治理國家的政事,就能穩定自己的統治。

  B.孔子一直嘗試調和新舊社會的矛盾,力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認為在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會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C.那些崇尚聲名、積極活動的人以榮譽為幸福,亞里士多德對此表示異議,他認為生活的目的應該是去追求快樂、榮譽、德性和財富。

  D.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幸福與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們給人類做出了最大貢獻就是將道德與幸福統一起來。

  參考答案

  12、認為幸福與道德密不可分、承認追求物質的正當性

  13.A(B項,根據原文常人所獲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透過行德來實現,依靠智德所獲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幸福包括一般幸福和最大幸福,而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就獲得最大幸福來說的,注意才是的句式,所以B項系曲解原意;C項,根據原文但他更加強調獲取物質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義,同時,他也敏銳地感覺到幸福與物質的滿足並不具有必然聯絡可知,該項系強加因果;D項,為選擇關係,根據原文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還需要情感可知,原文是遞進關係。且根據原文,情感包含的第三項應是追求幸福過程中受到穩定情感的支配。)

  14.B(A項,根據原文統治者用道德原則治理國家的政事,就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可知,統治階級治理同家的手段是道德原則,而非幸福觀,此項系張冠李戴。C項,根據原文快樂、榮譽、德性比財富更有資格被視為生活的目的可知,生活的目的不應包括財富。D項,根據原文亞里士多德與孔子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就是將道德和幸福聯絡了起來可知,原文是將道德與幸福聯絡起來,而非統一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