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與利之外閱讀題及答案

在義與利之外閱讀題及答案

  在義與利之外

  周國平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在義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說:“至人喻以情。”

  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佔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脫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還是利慾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緊張的。

  如果說“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說的“情”便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佔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佔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它不同於奉獻,奉獻只是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卻是實現真實的“自我”。至於創造和佔有,其差別更是一目瞭然。譬如寫作,佔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帶來的名利地位,創造注重的只是創作本身的快樂。有真性情的人,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更為可貴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所逐的時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種閒適之情。我不是指中國士大夫式的閒情逸致,也不是指小農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懷。仍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一個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才會有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但是,擺脫了佔有慾,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屑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氣度些。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在義與利之外,還有一種更值得一過的人生。這個信念將支撐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

  15.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真性情的人,能彰顯自我,迴歸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評價標準所牽絆。

  B. 對重情輕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價值既不在於義務,也不在於權利,而在於獲得閒適之情。

  C. 重情輕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許多的瑣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會體味到人生的辛酸悲哀。

  D. 作者否定義利評價標準,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觀點,並把這種審美之情作為救世良策。

  16.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在否定把“義”和“利”作為兩種人生追求的基礎上,倡導一種以“情”作為審美追求的人生態度,先破後立。

  B. 作者從對“義”與“利”的對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實是相通的,都脫不開計較,使人與人關係緊張,表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

  C. 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詩”兩類追求為例,論證了寫作是一種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觀點。

  D. 作者引用蕭伯納的話,指出其所說的人生兩大悲劇是立足於佔有而言的,如果立足於創造,則可以成為人生的兩大快樂。

  17. 結合文章,談談如何獲得作者所說的“情”所代表的審美人生態度。

  參考答案

  15.(3分)A( B“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C“人生的真價值是保持自己的真性情” D“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

  16.(3分)C(論證的觀點是“待人接物有一種閒適之情”)

  17.(6分)率性而行,適情而止,保持真實“自我”;透過創造實現真實的“自我”,追求審美情趣;待人接物要有一種閒適之情,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懷。(每點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