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散文語錄有哪些

龍應臺散文語錄有哪些

  導語: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龍應臺散文語錄有哪些,歡迎借鑑!

  1、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2、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3、至於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

  4、奢侈,到底是一種被物質撐得過飽的漠視,還是把一切都看的都理所當然的無聊?

  5、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6、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

  7、回憶真的是一道洩洪的閘門,一旦開啟,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8、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9、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10、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裡沒有一張地圖。

  11、很長時間後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與惡之間的力量在戰鬥,而僅僅是兩個不同的惡,在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爭鬥。

  12、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13、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裡,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惡事,沒有必要讓兩歲就開始直到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

  14、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15、生命敗壞的過程,其實就是走向失去。於是,所謂以智慧面對敗壞,就是你面對老和死的態度了。

  16、於是可能在某個微雨的夜晚,一盞寒燈,二三飲者,在觥籌交錯之後突然安靜下來,悵然若失,只聽窗外風穿夜林肅肅山川一時寂寥。

  17、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18、我坐在風暴中心,四周卻一片寂靜,這是寂寞的感覺,像沙塵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細微地滲透地包圍過來。

  19、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20、愛不等於喜歡,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21、世上六十億人裡,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可能居大多數。

  22、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23、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

  24、愛情能持久多半是因為兩人有一種“互利”的基礎。

  25、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26、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瀉地。

  27、想想看,你用什麼東西量時間?一隻漏沙裡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標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28、我們總是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掙扎。

  29、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30、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個人簡介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於臺灣的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龍應臺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她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

  創作特色

  溫柔纖細,深情動人,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身為爸媽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必經的路程,她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描述了諸多生活中有情細節,反映了其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她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討論的均是臺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臺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臺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龍應臺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地不斷寫出龍應臺的社會觀察,龍應臺無所畏懼,因為龍應臺她筆下臺灣的醜惡和腐化,是源自於龍應臺愛臺灣的不捨與心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