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要避免的六大誤區

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要避免的六大誤區

  6歲至18歲是人生黃金時期,是幸福人生的奠基階段,育人無疑是中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育人是複雜的,但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個性需求,採用適合的方式和有效的策略,把握最佳教育期和最近發展區,就能實現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要避免的六大誤區,希望有所幫助!

  誤區一:只關心學習與智力,不關注情緒與能力

  【案例】除了學習,他們不跟我說別的

  “在學校,老師每天叮囑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回到家,媽媽還問學習怎麼樣?班裡排第幾?週末各種班都排滿了,課外書也不讓看……”

  “學生的任務當然是學習了,其他的以後再說……”

  上面的對話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現象——家長和教師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與智力發展,忽略了孩子情緒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發展。

  學生是“完整的個體”,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提升學習興趣,發展學習能力。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更需要交往,發展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察覺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能力,能調控自己的情緒,這些與學習同等重要。為提高學生的成績,家長和老師需要促進學生學習和智力的發展,更要關注情緒、同伴交往這些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誤區二:只關注起跑線,不瞭解成長最佳期

  【案例】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孩子兩三歲後,我發現周圍的家長就把與我孩子同齡的小孩送去各種培訓班,雖然我很掙扎,但是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在什麼時候應該培養學生什麼方面的能力才是合適的,我真的不知道。”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是目前家長和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話對不對呢?又對又不對。孩子的有些能力和品質要從小培養,有些能力和品質要到適合他受教育的年齡去培養。只有瞭解學生的成長規律,把握不同階段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在合適的時間裡做適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幼兒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是發展孩子的口語能力,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養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動性,過早把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接受小學式教育的方式是非常要不得的。

  小學階段,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關注學生成功感、勤奮感和自主感的培養,重在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

  在中學階段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鼓勵孩子同伴交往,引導探索和思考“我是誰”、“我將來要做什麼”等問題,讓學生達成“自我同一性”。

  誤區三:只關注近期成績,不關心長遠發展

  【案例】只要考上大學就好了

  很多家長和教師經常對孩子說:“考上大學就好了,到了大學你想幹嗎就幹嗎。”有知名重點中學甚至要求學生宣誓:“為了高考,拼了。”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聽話,但目前有許多證據表明,一些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卻很容易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如何實現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和幸福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家長和教師需要掌握學生髮展的連續性特徵和階段性特徵,平衡學生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需求。例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需要很強的自學能力和自我心理調整能力,這些都要在中小學培養。小學階段,尤其是中年級以前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又如,學生學習的目的和動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在小學中、高年級必須要引導學生產生“我要學”的意識,避免在中學階段甚至大學階段產生厭學,導致一生只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空虛,缺少生活幸福感。

  誤區四:只要整齊劃一,不求差異發展

  【案例】老師,我很努力了

  “寫字不認真,字面不整潔,回家每個字抄N遍。”學生一臉無辜:“老師,我真的是努力了,可是就沒有其他同學寫得好!我也不想這樣。”

  “我喜歡寫作業的時候帶著耳機,頭腦清楚、注意力集中,但是父母總覺得我不認真,說不能三心二意,他們真的不瞭解我!”

  研究表明,孩子生理發育水平的差異,造成不同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不同:有的學生屬於視覺型,更擅長透過視覺資訊進行學習;有的學生屬於聽覺型,更擅長透過聽覺資訊進行學習;有的學生屬於動作型,更擅長透過運動來學習。對於不同學習方式型別的學生,需要採用不同的引導、輔導方式。還有研究表明,男孩與女孩的大腦存在較大的差別,男孩的腦額葉發育速度比女孩慢。因此,男孩比較衝動,女孩則更能遵守規則。因此,家長和老師對男孩要多一點寬容和耐心,給予更多的引導,絕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

  成功的教育案例說明,只要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規律,並真正地研究有差異的學生,就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就能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和目標衡量學生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開啟健康成長的大門。

  誤區五:只有好的動機,卻沒有產生好的效果

  【案例】“一件破衣服”換來的是什麼

  老師為了讓學生珍惜和節約文具,讓班長把班裡橡皮最破的學生找出來,當著全班師生的面讓這個孩子穿上一件破衣服,對所有同學和老師道歉,表示自己將橡皮搞破多麼不好,以後不再這樣了。學生儘管嘴上說自己錯了,但是眼睛裡分明是委屈、敵意……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尊對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與自尊水平不高的學生相比,自尊水平高的學生未來的生活品質更高,經濟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問題行為更少。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抗挫折能力,而過度的挫折會使學生失去自信,懷疑自己,常常覺得無助和絕望。綜觀教師嚴厲體罰、責罵、懲罰學生的現象,很多教師的動機都是好的,但由於缺乏智慧的方法和策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和影響。教育者一定要有效避免因為“無心之失”帶來的不良影響。教師有了好的動機,還要有科學、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誤區六:家校合作表面化、膚淺化

  【案例】每個學生背後都有故事

  班裡有一個學生上課經常心不在焉,成績在班上排名倒數……在一次家訪中,李老師瞭解到他原來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自從去年母親因癌症去世後,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不想學習……從此,李老師對他格外關注,經常鼓勵、引導他融入同學,幫他補習。漸漸地,他臉上的笑容多了,成績提高了,與班裡同學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

  家長、教師都是學生成長髮展中的重要他人,兩者只有對學生的發展規律有全面客觀的瞭解,才能秉承同樣的理念,共同配合,而不是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兩者的作用相互抵消。有一些家校合作過於形式化,真正的家校合作,應該是學校和教師與家長保持溝通,瞭解學生的情況和需求,給予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教育。比如,教師透過與家長的溝通,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在家表現等,這樣才能真正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真正的家校合作,應該是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