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1

  一石二鳥,扔一顆石子打到兩隻鳥。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兩種好處。

  【拼音】

  yī shí èr niǎo

  【出處】

  一石二鳥是從英語諺語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翻譯而來。而這句英語諺語並不常用,它的來源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從漢語的“一箭雙鵰”而來,有人認為是從Ovid的詩集而來,有人認為是從古希臘神話而來,有人認為是從阿拉伯世界而來。

  【例句】

  張敏做了一筆生意,而且還交了一個朋友,真是一石二鳥。

  【其他】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形容一舉兩得。

  近義詞:一箭雙鵰、一舉兩得

  反義詞:得不償失、勞而不獲、徒勞無功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2

  說明 比喻做一件事情,卻能得到兩種效果。 故事 南北朝時代,北周宣帝時有個叫長孫晟的人,他的武功和才能都很高超,所以很得宣帝的賞識。有一次皇上派他出使到突厥去,突厥國王早就耳聞他的武藝和才能,今日一見,果然名符其實,也非常喜歡,便留他在突厥住一陣子。 有一天,長孫晟和突厥國王出去打獵,忽然聽到一群鳥的叫聲,抬頭一看,原來天空有兩雕正在拼命地搶一塊肉,突厥王一時興起,拿起兩支箭要長孫晟分別將兩雕射下來。 只見長孫晟掉轉馬頭,搭箭拉弓,「咻」的一聲,一箭射出,空中的'兩鳥立刻應聲落地,於是大夥喝采說:「長孫晟真是個勇士!」 突厥王也驚喜地拍他的肩膀說:「你能一箭而射中雙鵰,實在了不起!」 因為長孫晟只用一支箭便能射下兩雕,於是後來的人就根據這個典故,引申出「一箭雙鵰」這句成語。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3

  鳥飛走了,卵也打破了。比喻兩頭空,一無所得。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

  典故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鳥飛走了,卵也打破了。比喻兩頭空,一無所得。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4

  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絃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絃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

  成語舉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但唐公是驚弦之鳥,猶自不敢放膽。”

  賓語;指受過驚嚇的人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從前精通射箭的更贏和魏王談論箭術,剛好一隻大雁由東向西飛過,更贏拉弓便射,可惜虛發一箭,誰知大雁應聲落地。魏王不解,更贏說:“這隻受傷的大雁離了群,飛得低,聽到弓弦響,嚇得不知道怎麼辦,一用力傷口破裂而掉地。”。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5

  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典故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

  成語舉例:郭沫若《豕蹄·孟夫子出妻》:“那種的工夫,在古時候人是稱為熊經鳥申。”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6

  成語解釋:指像小鳥一樣親近人。多形容少女或小孩的嬌柔可愛。依:依偎。

  成語出處:《舊唐書 長孫無忌傳》:“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唐朝初年,唐太宗任命褚遂良為諫議大夫,他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唐太宗評論長孫無忌才思敏捷但不能帶兵打仗,評論高士廉遇危難不變節但不敢說直話,評論褚遂良對朝廷堅貞不渝、性格剛正,就是有一幅小鳥依人的模樣

2015關於鳥的成語故事7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語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隻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隻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不一會兒,那隻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隻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麼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隻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隻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出處:

  《晉書·王鑑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鑑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