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10篇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10篇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它的起源是什麼呢?有什麼樣的習俗呢?是什麼原因使得其成為團圓節日呢?國內外民俗學的相關研究很多,而且很深入,但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本文著重從起源、習俗、象徵意義、相關傳說等方面,從民俗學、社會學的角度,由現象深入本質進行剖析,在前人很多研究的基礎之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節日起源考證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它的形式與意義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並有相關的祭祀的記載。在民間,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加之相關詩詞的作用,中秋節更逐漸為人們重視。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關注,中秋節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2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3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又稱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漸漸地就成了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五彩繽紛,其中嫦娥奔月神話故事流傳最廣。相傳,有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氣射下了天上多餘的九個太陽,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後來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他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有一次後羿外出狩獵,小人蓬蒙闖入後院內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她的身體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戶,向天上飛去。后羿知道此事後,悲痛欲絕,仰望星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的發現月亮中有一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無論怎麼樣也追不到,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蜜食甜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這一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除了賞月、祭月習俗外,在這天還有人燃燈、吃月餅、飲酒的習俗。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周時期,有一種紀念大師聞仲的邊蒲心的“大師餅”,它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在唐代,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心潮澎湃,隨口說出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這個傳統佳節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有著許多的特別的意義,它代表著團圓,代表的收穫。因此,一提到中秋節,滿滿的都是幸福與溫馨!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4

  今天是中秋節,我和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一起賞桂花,共同渡過這歡樂的時光。

  我們走到姥姥、姥爺家院子的桂花樹下,深吸一口氣,桂花真香呀!它的芬芳讓我著了迷。它的花瓣小小的,黃黃的,很可愛。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可愛的桂花,把它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

  媽媽看我可愛、認真的樣子,不禁笑了,她輕輕地親了我一下,我感覺每朵花裡都溢滿了幸福,我想摘下一朵桂花送給媽媽,並對她說:“媽媽,您辛苦了!”

  我們回到家後,我給大家分月餅,我先把姥姥給媽媽買的果丹皮切成一個個的小粒粒,再拿幾塊不同口味的月餅切開,把它們放在盤子裡。

  我們一家人都笑了,笑得可甜了。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5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6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秋》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的就是祈願全天下的有情人都能長相廝守,都能在這一天相聚、團圓,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雖然天公不作美,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不停,但卻絲毫不能阻擋人們回家的腳步。大街上車水馬龍,人們提著大包小包,打著雨傘、披著雨衣,行色匆匆,似乎心中在想:不管下多雨,我今天一定要回家與親人團圓!

  儘管媽媽的單位發了月餅,可是奶奶仍然自己和了面,並讓爺爺冒雨到商店買來了酵母和燒鹼,她老人家要自己親自動手烙糖餅。面終於發好了,只見奶奶將燒鹼化成溶液倒進面中,酸酸的面在與燒鹼進行中和反應後一下子沒了酸味;奶奶又將芝麻糖餡子包進麵糰中,拍成圓圓的餅子,整齊地擺放在面板上,最後的一道工序就是烙了。只見奶奶拿出一個平底的鍋,這是專門烙餅的鍋,把火調得小小的,在上面慢慢地烘烤,不一會,糖餅的香味就在家中瀰漫開來,到處都是,聞幾口就忍不住流下口水。

  因為媽媽要上晚班,所以我們家在中午做了好多菜,還喝了酒。我以水當酒,祝願爺爺奶奶健康長壽,祝願爸爸媽媽工作順利,也祝願自己學習進步!

  媽媽臨行前,爸爸深情地說:“今天是團圓節,你要早點回家,我和孩子等你……”從爸爸的話裡,我再一次感受到中秋——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魅力。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7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見月亮有點圓了,我又想到,我過了這麼多中秋節,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習俗。

  於是,我立刻上去讓媽媽上網去查,查了之後,我才知道來歷是: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十個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習俗是: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後由當家主婦切好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我還學會了一首古詩,那就是《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聲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有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真是高興呀!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8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千古流傳的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澈的無限懷念。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千里迢迢地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直到現在,中秋節還延續著當時古代的傳統習俗。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它,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9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絡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作文10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