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範文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範文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範文(一)

  關於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

  ——以xx大學為例

  院系:xxxx

  姓名:xx

  學號:xxxx

  一、調查地點——xx大學

  二、調查物件——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20xx年6月10日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五、調查目的和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援,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六、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七、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於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

  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麼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後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於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另外在問題“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並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裡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

  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瞭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瞭解。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後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瞭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古典詩詞賦或小說”,這肯能是由於中小學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說佔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於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透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鑑賞能力。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瞭解嗎?6%知道並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瞭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型嗎,比如行書、

  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型,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瞭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26%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瞭解大部分節日,30%只瞭解常見節日,16%瞭解的很少。

  八、意見與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並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範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援,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並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侷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範文(二)

  (一)調查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時代新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有利於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發揮我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道德智慧的效用,會對改善當前的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作用。用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和下一代,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戰略需要。

  (二)調查目的

  為了加深當代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瞭解傳統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三)調查過程

  1、調查方式:一些網路社交軟體。

  2、調查數量:90份。

  3、調查時間:20xx年寒假期間。

  4、調查步驟:透過一些網路社交軟體傳送問卷,並對問卷進行整理統計。

  (四)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

  1、有74%的人喜歡中國傳統節日,26%的人喜歡西方節日;

  2、有100%的人認為京劇,詩詞歌賦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40%的人認為看春晚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2%的人認為開派對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1%的人認為占卜算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有10%的人認為清真菜是我傳統菜系,85%的人認為蘇菜是我國傳統的菜系,僅有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菜系是什麼;

  4、有20%的人認為縱橫,重農,洛桑為我國傳統學派,100%的人認為儒家為我國傳統學派;

  5、有75%的人認為我國傳統戲曲為花鼓戲,黃梅戲,20%的認為評劇為我國傳統戲曲,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戲曲是什麼;

  6、有10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四大名著;

  7、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醫學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醫學著作兩部及以上;

  8、有4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數學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有3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農學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農學部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調查總結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軟實力的較量,並將在未來構架國家綜合實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總結了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外患

  一、部分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襲,如20xx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xx年韓國擬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xx年10月,韓國在得過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過”展覽,並向聯合郭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證孔子、西施是韓國人,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

  二、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西方洋節掀起熱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動漫、美國電影、韓國電視劇等外國文化產品的大量引進。在瞭解外國文化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在接受外國生活狀態潛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國的行為價值觀,有識人士已經開始思考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商業性中潛藏的文化危機,傳承至今,中國傳統文化耐寒減弱且造人捷足先登,這不能不給國民敲響了警鐘。

  三、外來節日衝擊盛行,民族優秀傳統節日反倒被漠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都是傳承著我們中國民族特有的節日,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內涵,然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只在民間斷斷續續地傳承著各種習俗,沒有正規的宣傳,沒有正規的保護傳承,在民間傳得艱難而斷續;倒是所謂的“聖誕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國內流行不衰。我並不排斥外來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東西最後被丟在社會的角落裡。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內憂

  一、重大文化事件,領導從不做準備。中國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現狀,那就是不管什麼事件,領導永遠都沒有做準備。之所以不做充分準備的人,那是因為有人替他準備好了。清華大學校長沒把自己贈給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為他自己沒準備,是別人準備好了給他“上上臺面”就罷了,尷尬當然在所難免。這只是一個縮影,但是影射了一個社會文化的怪圈。領導不是領導,而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充檯面的人,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請個明星

  二、社會亂用成語,誤導群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應該吸取了清華大學校長前車之鑑的教訓,可是剛一出言,就發生了低階文字錯誤,“七月流火”……哪怕他後面慷慨陳詞也已經無濟於事。在這裡用一條歇後語評論“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很多時候,社會的語言結構是由文化人、媒體來引導的,而很文化人和媒體都在亂用成語,把塗料說成是“好色之塗”,宣傳治咳嗽的藥就說“咳不容緩”,這是文化人帶來的悲哀,誤走文化路線將會讓社會文化變得混亂無序。

  三、語文、民族歷史受到國人的冷遇。我們的語文和歷史是國之瑰寶。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就傳載著我們先人的思想;從北京猿人開始,我們的歷史就開始輝煌演繹……美國號稱超級大國的繁華社會,它的歷史只有三百多年,它連最起碼的傳統文化都還得沿襲英國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上,還是在社會活動上,凡是涉及語文和歷史的,都視為是副科附屬物,這多麼悲哀。隨便抓一個在大街上的年輕人,問“開元盛世”是指哪個朝代的,鴉片戰爭什麼時候開始,他們都支支吾吾搔頭撓腦不懂回答,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