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

2016年初中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

  我愛古詩詞,愛這有著中國獨有的韻味,愛這美而孤獨意境,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遇見最美古詩詞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過這條溪水的旅人,何止萬千,但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平凡景象中發現美,發現詩。

  此詩語言樸素而似散文,然而卻頗富情趣。不僅把一條山間溪流擬人化了,而且擬的還是個痴情的小女生,詩人利用“無情”突出“有情”將自己的感情託在分水嶺的身上,把它想象成“她”,想象成一個痴情的女孩!她不辭辛苦的送行三日,離別前夜終於忍不住嗚咽起來,給人感覺既可愛,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溫言而又輕柔的替詩人去撫慰她。可以想象,此條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溫婉的,而且和詩人一路相處愉快,否則詩人大概也不會有這般佳興。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詩不光巧妙的運用這種方法,還在這上面進行了加工。使這首小詩讀起來很美,很容易進入詩境。韻也押得不錯,讀起來朗朗上口!

  我最喜歡的是潺湲這個詞,用的恰到好處。把“痴情的小姑娘”的“哭泣”之聲的美髮揮到極致。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

  我認為這裡用的最好的是似。“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或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於強調、坐實,可是能夠肯定並強調溪水的有情,賦予溪水一種動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一

  我愛古詩詞,愛這有著中國獨有的韻味,愛這美而孤獨意境!!!

  第二篇:遇見最美古詩詞

  夕陽不僅會勾起我們那些未解的惆悵,夕陽有時候也有一種門掩黃昏,漁樵晚歸的靜謐和溫馨。

  而如果說斜陽照亮的只是一己憂傷,那它不會留下古今這麼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為斜陽照徹古今,見證江山更迭。比個人心事更開闊的是黃昏的那份莊嚴,是斜照裡的興衰。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長的時候,莫過於夕陽西下。這個時刻,光影迷濛,熟透了的溫暖中隱隱含著一絲感傷,夕照把影子映得細長細長,人心中的眷戀也如絲如縷,綿長悠遠……龔自珍說:“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只需要唸到、想到“夕陽山外山”這幾個字,千古以來的詩人騷客們,就都被重重疊疊的情思纏繞住,無法逃避。這裡的情,可以是男女的愛情,可以是親朋的感情,還可以是人感時傷懷的一種情愫。“夕陽山外山”,到底牽絆著我們多少歌唱呢?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李白說:“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為什麼暝色使人愁呢?就是因為,有歸來就有未歸,有未歸就有思念,有思念就有哀愁。當歸不歸,一天的流光和心願,都無法安頓。

  其實,歸來是人的永恆心願。我們一次次地出發,就是為了一次次地歸來。《詩經·王風》裡,看著茫茫暮景,一個思婦想念她在遠方的愛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良人出去服役,走的時候也沒告訴我歸期,這個時候你在哪兒呢?什麼時候你才能歸來呢?接著,她細數眼前風景:“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太陽西斜了,雞上架了,羊啊牛啊全都回家了,我的良人啊,你叫我怎麼能不想你呢?這是中國人對日暮晚歸的最早歌唱,平白如話。“歸來”的心願在中國中,曾經如此樸素啊!

  就是這樣的樸素情懷,喚醒了人心中掩埋的情感,開啟了詩歌史中的“閨怨詩”題材。清代許瑤光評價《君子于役》這首詩:“雞棲於桀下牛羊,飢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看到雞上架、牛羊回家,就開始想到遠方的人,想到自己的等待沒有盡頭,內心纏繞著百折千回的思念,怎堪面對夕陽?一天之中,最難面對的時光,最難排遣的情緒,就在黃昏時分。所以錢鍾書在《管錐編》裡說:“蓋死生別離,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

  人心中所有的懷遠、離別,在這個時刻,都裹在了一起,紛至沓來,湧上心頭。它有美好,有眷戀,它有失落,有感傷。著名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千古絕唱,短短十個字,蘊涵著遼闊的意象和豐富的回味。“夕陽無限好”講的是空間,籠罩著天地景象的溫馨、歡愉;“只是近黃昏”講的是時間,黑暗漸漸逼近,留下的是悲傷,是蒼涼。空間的迷茫和溫馨,時間的蒼涼和短促,組合成了荒煙落日、斜陽晚照,組成了中國人千古以來的日暮情思、不捨歌唱。

  每每讀到“近黃昏”三字,生命匆急之感撲面而來,倉促與疲憊,感傷與哀愁,面對時間流逝,人心中的那一點點不甘,都在這三個字中泛起,讓人不由得渴望傾情投入這一刻,抓住黃昏時分這最後一點點流光。

  第三篇:遇見最美古詩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琺發粹菏誄孤達酞憚喀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