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德作文(2篇)

論道德作文(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道德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道德作文1

  抱著沉甸甸的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在圖書館啃時,真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歡與學術有關的書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話都生澀難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奧。但不能否認我確實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是這樣解釋“同情”的: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當成是自己的事情……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正如書中他所舉的例子,年輕的詩歌初學者幾乎不能確定自己的詩歌是否優秀,常因別人同情後的評論而“喜氣洋洋”……似乎同情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與人性的善惡無關。

  亞當·斯密是一個慎行慎獨的人。這在他的文字中表現的一覽無餘。在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絕不會輕易這樣做。因此,當《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中的某些論點相牴觸時,他毅然推遲其出版時間。事情不是一層不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當人類共有經驗或感情轉變時,也會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標準和“公正的旁旁觀者”。

  從“同情”發展到“公正的旁觀者”是《道德情操論》最重要的邏輯轉換。讀到這裡時,雖然亞當·斯密在不斷論證,我還是模糊了,或許是我見解不到位,敬請諒解!作者從互利原則中總結出:同情的產生帶來被認同的愉悅感,不認同則產生排斥感。累積原則認為由個人經驗累積成為人類經驗,因為人的天賦保證,使得經驗成為理性。認為同情不同情已經不僅僅是人際關係中的和諧或衝突,而是社會仲裁性質的獎勵和懲罰了。很顯然,這與上文所說的本性偏離了。

  也許是我頭腦中的墨水尚淺,還不足以理解。亞當·斯密認為美德“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心中的那個居民、內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仲裁,強迫著人們儘管在自利的狀況下還能維持公利的要求。”對該論點,他依次運用了互動原則、累積原則,以及公正的旁觀者的理論,最後指出公平的旁觀者保證了社會的價值觀,並預言在公正的旁觀者的.監督下,人類社會的理性標準與道德底線將長期保持穩定,即使發生偏差,也不會完全扭曲。

  讀完《道德情操論》已經是距離借書的第四天。在花園裡翻完最後一頁時。看見墜落的樹葉都產生同情心。我有了變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樣。推薦你也一起欣賞,你絕不會後悔!

論道德作文2

  如果說智慧是彼岸,那麼道德便是此岸;如果說智慧是根芽,那麼道德便是花葉;如果說智慧是山頂,那麼道德便是山腳。沒有哪一種智慧可以離開道德的根源,也沒有哪一種智慧可以超越道德的範疇!

  古人云:世間萬物相輔相成。那麼便可以說“智”離不開“道”,“慧”離不開“德”。一個人可以沒有智慧,但決不能沒有道德。因為但丁曾說過: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同時也流露出了人們道德意識的淺薄。如今,社會上的人們熱衷追求身外之物,最終由溺愛變成了為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無知的愛,失去了道德,失去了做人的原則。然而這猶如洪水般的猛獸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奏出了不和諧的音符!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過馬路時,看到老人摔在路邊,便情不自禁地跑過去攙扶,本以為會得到老人由衷的感謝,但卻成為了老人將大學生告上法庭的重要證據。我看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下來,甚至幾次潸然淚下,不禁問道:誰是誰非,誰對誰錯,亦是你亦是我?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有著一顆純樸,善良的心,他是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但又渺茫無知著。他雖沒有傲人的家世,沒有令人贊不嘆的學歷,但他有與眾不同之處——道德之情,道德之心。可現在,僅有的一點善良都被人利用,不得不讓我陷入深思。

  在面對老人摔倒,我到底扶與不扶?成為捆擾我已久的問題。相信這件事情給每一個善良的人都造成了一定衝擊力,讓我們在道德的面前舉棋不定。我們應該是瞻前顧後,置之不理還是伸出援助之手?不得不說,選擇何種態度對於我做人的道德標準確實處在了兩難境地。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道德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然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接班人,那麼什麼都不能丟棄!如果,在我的生活中遇到這種事,我也會像那位大學生一樣義務返顧地衝上去扶起老人,不論這件事的後果!而且我堅定的告訴自己,我要這樣做,我必須這樣做!我不能再讓這僅有的一絲陽光消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