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讀書筆優秀作文

《七月與安生》讀書筆優秀作文

  一部《七月與安生》撼動了無數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心,並不新穎的劇情卻成就了兩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當然更多人說是周冬雨、馬思純成就了《七月與安生》。從小交好的七月與安生,是彼此最親密的人,筆者只看開始的時候,還以為安生愛的是七月。很快劇情演化到兩個人喜歡同一個家明,家明也是搖擺不定,可能因為兩人顏值相當吧,如果一方特別醜,那也不會有接下來的相愛相殺。但此文並不是劇情剖析,而是筆者的觀後感,願與更多的人分享。

  從上小學開始,班上就開始分出“好學生”與“差學生”的陣營,好學生自然是聽老師話,擔任班幹部,替老師傳遞訊息,差學生則是整天惡作劇,不喜歡上課寫作業的孩子們。基本上“好學生”和“差學生”是相互嫌棄,相看生厭的,像七月與安生這各自陣營的代表能走到一起也是有說不清的噱頭。其實這種差別在七月與安生之間也沒有完全消除,七月去北京找家明和安生那一場香豔的撕X大戰,七月說從小隻有她願意跟安生玩,願意領她回家,安生的一切都是她給的,可見七月心裡他倆並不是平等的,她是在可憐安生嗎?這個答案見仁見智,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因為同一個男人,兩個人似乎走到了決裂的邊緣,但是七月未婚有孕還是找到安生託付所有,去追尋“自由”。這個時候,她們兩個的生活發生了反轉,七月自由了,徹徹底底的自由了,安生就像她的名字那樣安定生活了。從小到大,她們的生活都截然不同,七月家庭溫馨、安生可憐缺愛;七月品學兼優、安生厭倦學校;七月抱得男神歸,安生遇各路渣男。即便是這樣,她們也是彼此可以託付所有的人。電影裡好在有彼此,只要編劇願意,還可以有更多,但現實中,我們只有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過著自己或安定或漂泊的生活,但同時也都在嚮往著別人或漂泊或安定的生活。七月與安生是兩個人,但現實中我們都只是一個人,那另一個的存在就是替我們去追尋一直埋藏在心中的另一個世界。雖然筆者現在在國內比較知名的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但不得不承認,我從小學開始就羨慕那種翻牆出去上網咖的同學,也羨慕初中畢業就打工掙錢的同學,也羨慕說走就走按自己意願選擇的同學,大抵就是“安生”這樣的人,可是我並沒有一個“安生”一直在,也沒有一個“安生”去替我逃學上網、輟學打工。七月安定的生活也只過到了27歲,她便徹底自由了。家明逃婚之後,七月懷孕了,她所剩下的就是那孩子,她找到了彼時已經安定的安生替她養孩子,她去世界各地甚至是另一個世界看看。七月的離開給電影添了一抹悲情,那最後那幕七月在雪地上仰望天空的.絕美畫面,又讓觀眾感到了無限欣慰、遐想和憧憬。

  我們的生活,更多的是27歲之前的七月和27歲之後的安生的結合,小的時候我們沒能說走就走,長大之後我們也沒能拋下所有。27歲死去的七月,就是我們曾經嚮往過的“詩與遠方”的永遠埋葬。年少時,安生替七月浪蕩了青春,七月替安生陪伴了家明;安生替七月承擔了所有,七月替安生徜徉了自由。當她們彼此不能完成的時候,對方在用行動說著:“沒關係,我替你”。小時候沒有逃過的學,已經沒有人替我去逃了,當然我也奉勸現在的小朋友們好好學習,不然你可能連看《七月與安生》的機會都沒有。還好,27歲之後的“去看看”還來得及,七月,我的七月,我的詩與遠方,我不願意將你埋葬。

  大冰說過:“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過著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說走就走的生活”,那我為什麼不努力選擇這樣的生活呢?更何況陶淵明老人家千年前就說過“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時年23歲,我對自己說:“好好學習,好好寫稿,自己賺錢去供養夢想,你要沒時間,沒關係,我替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