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周作人的沖淡之風的讀書筆記

淺評周作人的沖淡之風的讀書筆記

  說起周作人,人們多會想起什麼?是魯迅的弟弟?是他的人民的文學?是他翻譯的希臘文學?還是淪為賣國賊不堪的歲月?不論他的人生的汙點,他的沖淡平和之風的確於今時今日深得我心,從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看出他是一個有情趣的,懂生活的,生來就有藝術生活態度的人。

  周作人帶有極為鮮明的“叛徒和隱士”的個人色彩,叛徒可從他的《談虎集》浮躁凌厲之風,五四時期的激進可見一斑。而對於隱士,大家的印象是怎麼樣的呢?是淡然一笑輕搖手,還是無官心最閒的伯夷、叔齊?還是野境結廬詩寫意,菊花燦爛醉容顏的陶潛?

  周作人的沖淡之風可追溯於幼年時期。周作人出生於溫婉多情的江南水鄉,過得是清淡簡樸的日子。不僅繼承了傳統生活方式及道德禮儀,更從鄉風世俗找到了生活的樂趣,鄉間那天然去雕飾的景物培養了他的淡泊寧靜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時在心中萌芽紮根。他的故鄉經歷對他的沖淡平和之風影響極大,使他對故鄉心中充滿依戀,從他以水墨畫般淡雅的筆調回憶水鄉田園詩般恬靜的《烏篷船》《故鄉的野菜》《上墳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見一斑。如此用天地鍾靈毓秀眷顧的地方養出的人,也許天生就帶有對藝術的見解,對生活的多情,對風雅的嚮往。

  周作人嚮往的是登上古樓,焚香靜坐,有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看夕陽,可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的日子。不為生活苟且,不為權貴彎腰,只吟風月,細嗅薔薇。散文,記的是閒情,賦的是理想,我手寫我心,我文顯我意。周作人沖淡平和的文風,鐫刻心頭,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沖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跡可循。茶,在書中從來都是高雅的存在,飲茶,於古老的東方,已成一種風尚,亦為雅趣閒情。茶植於雲霧之巔,承雨露之精華,養鍾靈之毓秀,秉草木之靈性。《紅樓夢》中警幻仙姑給過萬豔同杯,千紅一窟與寶玉,集仙花潔淨之肌骨,妙玉為賈母備好的老君眉,嫩芽製成,清雅逼人;黛玉愛喝的是姑蘇的碧螺春,天然溫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歡,茶煙日色,於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遙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認為“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鑑賞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飲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手執古卷,品一杯清茶,該是歲月靜好的模樣。但是,國家興亡,五四激情,沖淡了原本的悠然,每個人都變得慷慨激昂起來。周作人守心裡的一方淨土,從清茶品自己的哀樂,解自己的閒愁,雖是格格不入,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股春風拂面般的柔和呢?品著《吃茶》中平水珠茶,賞著朋友送的太平猴魁,聞著橫山細茶,於周作人的文字中尋得沖淡平和,誰又能說這不是逍遙遊的境界呢?這體現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紅樓夢》裡妙玉的綠玉斗,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品茶櫳翠庵,對茶具的描寫十分細緻,很大程度上就為了為妙玉的清冷脫俗增添幾分清雅悠然。同樣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見其本身對茶藝的追求,對悠然隱士的嚮往。“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沉夢。”喝茶講究茶具,但周作人認為環境更重要:“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結果成為飯館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風意的環境,才頗有喝茶之意。細想之下,或於室內,涼臺空屋、明窗淨几,怡然自得,若臨山水之畔,更是風雅,又或處林竹之蔭,沐清風朗月,承天地芳澤,文人品茶,悟枯榮有定,哀人走茶涼。斜陽庭院,道不盡花開花謝,獨求靜守一方。在動盪的亂世,周作人依然堅持自己對桃花源的嚮往,是不是有幾分陶淵明逃離宦海,寄居南山,採菊沾花的沖淡,隱士之風呢?

  說了茶,就不得不說說酒了。茶清新沁人,美於清,酒芬芳濃烈,美於烈。而在我心裡,對酒的印象還停留在《紅樓夢》中賞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歡花酒,合歡之香,養胃宜人。周作人對酒的考究雖不及茶的深遠,但也別有一番見解。在《談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黃酒家常,白乾濃烈,汾酒蓮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靜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盡顯故鄉風情,果然酒是故鄉醇,情是故鄉濃。

  古人烹茶費心思,寶玉用楓露點入茶湯成楓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決於茶水,氣候,煮茶人之心情。釀酒也毫不含糊,是個磨人的活兒,周作人就描繪得繪聲繪色:酒用糯米磨,請專人鑑定煮酒的時節,在崗邊觀察“螃蟹吐泡”,釀酒若干壇,埋在園中,二十年後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釀。

  周作人說酒的趣味,在於飲的時候,悅樂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睏倦了,於夢魘,囈語中,忘卻塵世煩憂。我想這也許就是舉杯消愁的意蘊吧。周作人對酒的釀造過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悅,除卻對酒的熱愛,更多是對生活的享受,用心去發現生活中平淡的精緻,在酒中覓得世外仙。我欲乘風歸去,攜天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是超脫世俗,沖淡平和的謫仙之姿。

  做為一個懂得生活,並熱愛生活的人,對待美食自是不會辜負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說“想起德川時代江戶二百五十年的繁華當然有一種享樂的流風餘韻流傳到的今日,雖然比起京都來自然有點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歷史,對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處”。的確,作為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在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時期自是有數不盡的精細佳餚:豆腐皮包子、火腿燉肘子、雞髓筍、藕粉桂糖糕、茄鯗等等.......但讓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終是北京正宗的餑餑,可見周作人的沖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風,不落奢華的之路的。質樸平易,親切自然,語言中又有口語的韻味與生氣,就像是與家人促膝長談一樣,一掃舊文學矯揉造作的陋習。

  《莧菜梗》中周作人引經據典寫歷史,植地,做法,“抽莖如人長,肌肉充實的時候,去葉取梗,切作寸許長短,用鹽醃藏瓦壇中,候發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動。雖後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讀來,卻是極具草木蟲魚的山野之趣。一個不羨錦衣玉食,唯圖原野之樂的沖淡文人躍然紙上。

  “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黃花麥果,花朵狀若蝴蝶的紫雲英。這三樣是周作人濃墨重彩描繪過的故鄉的野菜,用作遊戲的野菜花,製成糕點的黃花麥果,上墳船上的紫雲英,追求用淡筆寫淡情,文章達到了他自詡的慕極淡的境界。看起來好像是出於無心,信手沾來,但細細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獨運,於無聲處將經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後還能被寫得如此清晰,不僅是文筆的出眾可以形容的。從這一側面也可窺探出周作人對故鄉的依戀,也許他住過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夢迴的故鄉卻只有一個,他的鄉愁留在了那個滿是野菜,一片錦繡的江南水鄉之中,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於別人的轟轟烈烈,寫的.都是時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細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壺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記的是浮生若夢,談的是家常瑣事。要是作者沒有廣泛的生活興趣和高雅的藝術審美品位,淵博的知識和甚深的藝術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談中將知識哲理與趣味融於一體。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蘊涵著無窮的韻味的濃,初看平淡無奇,凝神觀之,裡面蘊涵著無窮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憑淵博的學識和恬淡的趣味,把文體發展到任心閒話、著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沖淡之風在當代並不過時,而極具現實意義。近年來,魯迅的課文不斷從語文課本中刪減,引發了魯迅的撤退熱潮。有人說魯迅的尖銳諷刺已然不適合於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沖淡平和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且不論魯迅與當代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周作人的沖淡平和符合當代人審美這一個觀點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

  當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皆行色匆匆,更別說發現美,感受美了。這時候人們內心渴望的是慢節奏,精緻的生活,周作人的沖淡平和無疑就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他以幽遠明靜的心態,侃侃而談,文字質樸清淡又富有詩意。兜兜轉轉,朝花夕拾,跨越幾十年的山河歲月,跟著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觀花,遊船,賞曲,在自己的港灣裡停泊,享塵世之清歡,偷浮生之閒適,與他的沖淡平和共眠,我想,這該是人間好時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