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書筆記(通用7篇)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通用7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鴻章傳讀書筆記(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1

  推薦讀梁啟超先生所著《李鴻章傳》。

  其是一本小冊子,已經數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隨手讀幾頁,總會覺得這幾頁很值得一讀,再翻,亦覺如是。不要擔心梁啟超先生所言文言難懂,其實民國時期已經近今,稍有基礎,就能讀些東西出來。

  於我讀出什麼呢?一是對歷史人物平靜評價的氛圍。梁公和李鴻章是見過的,是有過交集的,政治路線是有分歧的,但未見梁工在其中加以過多情緒,若旁觀者娓娓道來,言辭的激情皆用來描繪所記之事發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洩個人情緒上。所以描寫很精彩,如寫甲午海戰一處,文中若有景有聲,不由得長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裹著悲情的豪氣油然而生。

  二是對李鴻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認識。其生平不可謂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軍事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數立軍功,又辦洋務,領外交,聲名從中國走向世界,確是晚清極具看點之風雲人物。梁公於多處表達李鴻章面對時代發展的車輪,為求減一點速隻身擋車,是個悲情英雄。

  我們難以知道李鴻章直面歷史鉅變所看到的細節,也難以瞭解影響其決策的真相。但讀到各國不斷以“均勢”要求清政府割讓土地的時候,從中浮現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虛,百患叢生,一事之虛,為害終生。大廈將傾,國之不國,根基鬆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築,與其處處斜撐,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這何嘗不是一個漫長而又苦了百姓的過程,也豈是李鴻章一人能做出的決定。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2

  春節這幾天看完了英國人布蘭德的《李鴻章傳》,算做個讀書筆記吧。我在拿起這本書之前就定了一個想法,算是有目的閱讀,即我想看看在一個組織面臨生死變革的時候,其中核心人物為何難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無意義滴做了延長沉船時間的掙扎?這種困境是否也會在今天的銀行業變革中重現?至於李中堂到底是中華民族的“賣國賊”還是大清帝國最優秀的“掌舵人”,這些都不是我所關心的。

  看完書後,不敢說已經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完成認知升級是一個突破,但轉變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李中堂比他同時代的所有人都幸運,他最早接觸到洋務,並在與一批洋人共事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中外技術上的差距,而在隨後的洋務、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國所處的局面。

  在這個層面上,李鴻章可以說相較當時迂腐的滿清政壇,完成了一次認知升級,他是高於那個時代的一個存在。他興洋務、辦北洋,周旋於列強,可以說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還是有了一些新氣象。但一次甲午海戰就將所有努力摧毀,而這,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李中堂的認知雖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體制的心性毫無改變,也就意味著他所能帶來的變更只能是面子光鮮而動不了體制本身。其結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建立的北洋水師一樣,看上去船堅炮利實際上腐敗中空經不起考驗。

  雖然李鴻章與張之洞之間不對付,但同樣作為大清朝中的洋務派,一個掌北洋,一個掌南洋,在許多觀念上還是一致的,比如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李鴻章身上就表現的同樣明顯。

  儘管李鴻章在處理洋務在與洋人周旋的過程中顯得很洋派得體,但李中堂有一種天生的骨子裡的高傲,書中這樣說:“當他小心謹慎地建議和洋夷和解時,他自始至終都相信中國社會和政治傳統在倫理上的優越性。”

  這就讓李鴻章這個倡導變法的先鋒人物,在處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體事務的時候,又無可挽回地成了堅定的保守派,他總是奉行先例和傳統。所以李中堂的改革努力就好比鳩摩智用小無相功催動的少林七十二絕學,看上去一招一式都有那麼點意思,但終究不是我少林正宗。

  形成簡單的認知其實不難,就像現在我們能夠肥腸直接地感受到銀行業的日子不好過,也能透過自身親歷發現銀行的客戶及業務的流失,所有銀行人包括非銀行人都明白,不搞轉型不搞變革肯定就是死路一條,可是這種認知到底停留在怎樣一個層面呢?僅僅是認知還是身心都已經準備好了?大清國的立憲是真立還是預備十二年再說?要知道,中華民國可等不了你十二年。

  二、讓時間來解決問題是一種好思路,但解決問題是更要緊的思路。李鴻章之所以被教科書定性為“大賣國賊”,主要是兩方面,一來他是堅定的主和派(教科書裡好像告訴我們面對外敵主和的都是奸臣),總是站在洋人立場說話;二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李中堂代表清廷簽訂的。

  而在閱讀《李鴻章傳》時我發現,李鴻章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只是因為他雖然單方面地認為自己無比優越,但卻清晰地認識到大清國在面對西方列強時已經毫無防禦之力。正如書中最後兩段描述的那樣:李中堂在奉命掌舵前,中國這艘大船已經漏水,許多時候他為了保證這艘破船還能繼續航行,不得不扔掉包括領土、主權在內的一些貨物。

  但李中堂絕對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人,絕沒有說反正比不過洋人乾脆破罐子破摔,或者乾脆撂挑子走人,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他一生有那麼多次力挽狂瀾解救大清於危難,延續清廷命脈。在我看來,李中堂解決問題的思路恰恰也就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思路——發展才是硬道理——既然無法硬碰硬地直接解決問題,那就先搞發展,一切等發展起來了或許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又或者這個問題就可以輕易地解決了。改革開放算是摸著石頭走過來了。當然,解決了當時的很多問題,也留下了一些問題,同時又產生了更多的新問題,但不管怎麼說,國力上來了,人民整體富裕了,這就是一種成功。然而,李鴻章的思路卻是走失敗了。背後的原因就不能不提滿清的官僚體制問題。

  李中堂所在的時代,官僚選拔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就是靠對那麼幾本聖賢書的感悟理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大多數中國的經世之道都肥腸簡單,其中微妙之處在於它們的應用,這種應用在傳統官僚的務虛體系範圍內沒有問題,可以玩得很溜。

  可是要知道,當李中堂要興洋務圖自強的時候,即走向變革需要務實的時候,這種非技術官僚可能即沒有前文所提及的認知上的升級,更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能力,而且就像書中所說極度腐敗。他們最大的本領就是包裝成績以討得太后老佛爺的歡心,至於虛假繁榮的底下到底有多不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捂著就是了。

  如果當年的北洋水師啟用洋人教官,帶來真正的現代軍事化管理,或者就是交給像袁世凱這樣能夠後來在小站練兵的,而不是丁汝昌這種只有忠義卻沒有辦法的行政官僚,或者甲午海戰會是另一種局面。

  十多年前,銀行啟動金融改革的時候,有許多矛盾和問題也是不需要直接去解決的,而是透過快速發展自然就過去了。但今天,銀行改革的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下,這些問題是否還能隨著時間發展而自動消失,恐怕不是“半部論語”可以解決的。

  聊點題外話

  李鴻章諡號“文忠”,與他老師曾國藩的諡號“文正”僅相差一字。在我看來,恰恰就是這一字之差,足以說明李鴻章確實不如曾國藩。李中堂得不到這個“正”字,恐怕多少和他自己參與貪腐有關吧。雖然在那個時代官員貪腐可能不算什麼大事,但因為個人私利而阻礙了國家進步,說起來這不就是觸動靈魂的改革的難度所在嘛。

  而這個“忠”字即為李中堂贏得了太后老佛爺的信賴,同時也將李中堂死死地限制在了中國傳統士大夫這個角色中,這種狹隘註定李中堂是“那個時代社會正常而自然的產物,所以他不可能去重塑這個社會。”

  李鴻章再牛也就是個凡人,他不能突破時代和社會帶給他的桎梏,那他主導的變革結局也只能是讓大清苟延殘喘。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3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諡文忠。清朝末期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同時也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

  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裡,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李鴻章,而不再是對其一味的貶低,裡面一句“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僅肯定了他的才華和見識,也讓我們看到其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

  書中,梁啟超對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評價頗高,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針對世人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啟超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做為政治家,李鴻章是晚清統治階層裡為數不多的傑出人物之一。他的見識超出同儕,也較早地意識到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於是他倡導洋務運動。他也是中國近現代化事業的主要開拓者,洋務運動時期他開辦工廠,修建鐵路,建設海軍,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留洋……但由於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被當時四萬萬國人咒罵著及後世之人痛斥著,而他的功績也在無形中被否認了。

  縱觀其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但是在皇權體制下,他沒能實現其抱負,反而招來國人對他咒罵痛斥,這不能不說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這也是李鴻章充滿悲劇色彩及爭議的原因。

  看完書之後,感慨頗多,心中也難以掩蓋對李鴻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時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燈枯油盡之際,還被迫與俄國公使簽下密約,還仍放心不下國家…。這一切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4

  讀了梁啟超著的《李鴻章傳》,因為梁啟超與李鴻章屬於兩個政治派別,所以感覺本書應該相對公正,起碼不會過分褒獎李鴻章。

  本書中的李鴻章與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明顯不同。教材中的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封建衛道士。但本書中的李鴻章卻是一箇中心報國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鴻章懷著一顆報國的心,在曾國藩的提攜下,再加上各種機遇,先後評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成為了大權在握的權臣。他推進洋務運動,訓練新軍,組建北洋艦隊,周旋於西方各國列強之間,成為中國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終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侷限,他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他註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護者。儘管他內心深處想幫助國家富強,但是他始終意識不到,中國的落後是有落後的封建制度所決定,而不知道民主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統治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撓,他更加難以施展拳腳。

  外交中,李鴻章先後代表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他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可是在當時的情形下,諸多條約的簽訂都是無法挽回的,無論哪位外交家去談判,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李鴻章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列強從中國攫取的權利。中日甲午海戰後,李鴻章在一本與伊藤博文商議《馬關條約》的過程就能說明這一切。當時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多次商討,一直難以達成一致,李鴻章在回旅館的路上遭遇槍擊,傷勢嚴重,但依然堅持商討玩條約條款,日本方面處於歉意,在條約中做出一定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弱國無外交,沒有國家實力作為後盾,外交實力必然軟弱。如果當時換做他人,未必就強過李鴻章。

  所以,個人覺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從主觀角度講,他應該屬於一個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侷限性決定了他的失敗。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5

  李鴻章是我們都熟知的近代著名歷史人物,梁啟超先生對他的評價應當最公正。他的.評述方式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名人列傳。根據他對李鴻章認識的基礎上,本人再次對李鴻章進行了簡單的評議。

  李鴻章是權臣?

  我們都知道專制主義政治制度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權利分配體系,古代歷史上,由於在法律上沒有規定政治平衡的權利分配原則,當皇權的威望喪失的時候,一般很容易讓外戚、大臣或者宦官、伶人等接近皇權政治中心的力量掌控。但是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和完善,掌控國家政治大權的大臣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制衡,已經不可能出現踢開皇帝自己乾的情況。李鴻章是個典型的例子,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位極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導中國歷史命運,他的那些頭銜其實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稱他為權臣,應當只是個表面現象,近代史上李鴻章種種政治行為不過是皇權的旨意。但必須承認,這位不是權臣的權臣比歷史上那些貪戀權力的權臣起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用。

  李鴻章賣國?

  李鴻章被梁先生認為是有蘇秦張儀之辯才的外交家,但是作為不幸時代之中國大臣,中國缺乏強大的國家綜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協來求得中國安寧。其主張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數國人並不恥於此,往往詬病於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於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於出現不敗而敗得慘事。但是李鴻章不能主導整個中國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對洋務運動傾注心血,力圖改變中國國運,但是往往遭受集權力量的牽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樣,李鴻章籤賣國條約其實無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儘量減少中國的損失。

  李鴻章是兵家?

  李鴻章乃團練淮軍起家,曾力挫太平軍和捻軍,兵鋒所指,無所不破,力挽大清於狂瀾,但是李與曾國藩一樣,雖然能運籌帷幄,但是往往有謀略,而無戰略眼光。李家之淮軍雖不同於綠營、八旗之輩,但其軍隊仍然不是近代軍隊,士兵缺乏軍事素養,也不懂愛國保家之責任。當然也可以認為李鴻章的淮軍雖掛名清軍兵勇,但實際上是私人豢養的軍隊。清政府中央並未視其為嫡系,雖然重用,但是時時防範。中日甲午戰起,清中央政府本應當傾全力支援淮軍與日軍一戰,但是西太后出於權利平衡,以維繫其中央權威之考慮,竟然隨意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以致海軍裝置無法更新。而李鴻章自然也不是堅決愛國之英雄,視北洋海軍為其私人財產,竟然不讓海軍與日軍決死一戰。李鴻章越是老去,其心態越趨保守,結果武備盡失,京畿難保。被迫簽定城下之盟。

  李鴻章的洋務時代

  李鴻章與各洋務大臣起辦洋務,原來也是以消滅太平軍與捻軍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外患不斷,必然需要加強軍事武備,以備國防。故而起辦以軍事工業為主的重工業。這種情形使中國近代海防開始進入現代化的行列,應當說李鴻章功不可沒。但是洋務運作並不採納西方制度,其生產效率低下,後來因為軍事洋務沒有足夠的軍費,被迫開展經濟洋務,從而把洋務運動推向高潮。這次大規模的引進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中國重新瞭解世界,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開始重視西學。但是這次應當舉國參與的運動並沒有使大多數國人能夠清醒的認清世界形勢,仍然有許多保守派不願意改革。這樣,洋務運動步履維艱。而洋務派也沒有足夠的主觀意識認識到向西方學習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僅僅將皮毛轉送到中國專制手裡。但李鴻章就是那個時代最為進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卻是小心翼翼,進展十分緩慢。

  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的褒揚和批評都揭露了一個事實,李鴻章既不是一個純粹的賣國者,也不是一個絕對的民族英雄。他對中國的進步有貢獻,一個是消滅了違背中國傳統倫常的太平天國,另一個是興辦洋務,但是晚清帝國官僚統治機構的腐敗也使李鴻章不可能完全脫離官場的頹靡之風,所以,貪汙之巨,仍然令人側目。但是無論是他糟糕的貪汙記錄還是他慘淡的外交業績,李鴻章等人的存在徹底改變了清代官僚機構重用滿族貴族而少用漢官的政治結構,也由此使得安徽之地的官員順利進入清中央政府機構,成為後來民國時期皖系軍閥的源頭。梁先生的介紹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先前對於李鴻章的認識,由此比較中國近代歷史之人物,李鴻章的確是偉大的開拓者。其歷史的悲哀一方面在於專制,一個方面在於中國國運的不幸。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6

  梁啟超言,李鴻章一生尚未有蓋棺定論,頗有爭議,立傳之時帶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時鴻章年三十八,懷才鬱悒,撫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為數奇,不復言祿矣。”機遇曾文正公和時局,而後閃亮登場。很多人說李鴻章為晚清權臣,但從權力來源的軍政上來看,是高估他了。於**,太平軍起義之前,清王朝八旗軍東征西討,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氣沉沉,才出現滿漢權利消長的初端;於中央政府,李鴻章雖有督撫之任,但並不是握有實權的軍機大臣。

  略觀李鴻章一生,先平再明後暗。在其明時,組建淮軍,兵法帷幄,謀定後動,料敵如神,所以在軍中十五年沒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對待部下將官都是以道義相交,親愛如骨肉一般,所以將領都樂於為他效命,可堪稱將將之才。

  李鴻章一生勢不可與洋務分割,遭受世儒的唾罵是洋務,有識之士的譴責也是洋務,小民茶餘飯後也定牽動到洋務。洋務,刮骨未盡,痛與餘毒並存。當然,中日海戰,洋務破產了。李鴻章的一世英名隨海軍一起覆滅,同時陸軍的潰敗,把他平定江蘇,平頂捻軍的榮譽掩蓋了起來。海戰這一年,正是光緒十九年,李鴻章七十歲,是他一生明暗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近代史更屈辱的轉折點,李鴻章的個人榮辱成了晚清的興衰的象徵,此後他一生中最後的八年將是外交的八年也註定必將是暗藏禍機的八年。

  當時,萬國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順理成章地,外交談判,合約簽訂多由李鴻章處理,弱國的外交,氣息奄奄,難以妙手迴天。李中堂因一紙密約——中俄密約,這一實實在在損害中國利益的條約終於讓一部分憤怒的國人稱之為當世秦檜。(中日條約欺辱太深,當時官員都想借用俄國制約日本,讓其干涉外交,事後俄人積極佈施詭計促使密約簽訂,太后授意,條約簽訂後晚清皇帝和當世人盛怒異常)

  局勢造人,歷史長河湍流不息,李鴻章的明與暗,褒貶不定,但都不影響他在中國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7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讚歎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瞭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瞭解。

  作者一開始並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並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後覺得李的內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傑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於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鬥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後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於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於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苟焉已耳。”後來又寫李興辦洋務,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主要在軍事和商務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從此李的外交生涯開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後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於無奈,後人也應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閒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後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於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於現狀不願改變現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心中的抱負。

  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終究是好事,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拼搏也是讓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樣我還是敬重李的,至少我們也應該向他一樣樹立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之奮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