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王昌齡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王昌齡

  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下面是語文迷網資料的關於王昌齡的素材,供大家參考。

  王昌齡名句

  1、青山明月夢中看。

  2、當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5、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6、所見同袍者,相逢盡衰老。

  7、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8、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9、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0、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1、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12、一片冰心在玉壺。

  1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4、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5、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16、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7、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8、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19、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0、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21、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22、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2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24、前軍夜戰洮河北,巳報生擒吐谷渾。

  25、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26、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27、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28、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29、答武陵太守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30、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軼事典故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於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齡經過堅持不懈的追求,廣泛精心的研讀,終於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王昌齡終究心有不甘,他於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並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祀水尉。科場頗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王昌齡受到打擊。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後,即開元二十八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失意之後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到江寧後,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帶遊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明顯以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手段,過於意氣用事也實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於王昌齡赴任江寧丞之日,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別至友遠行,當時悽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裡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為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並未失去信心。

  飲酒論詩

  一日,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這個地方飲酒論詩。當時,有幾名歌女也被叫來歌詩助興。王昌齡首先提議:“我們幾人在詩壇上也算小有名氣了,但沒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聽歌女都唱誰的詩,誰的詩被唱得多,誰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高二人都喜形於色。王之渙說:“這兩個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說著指著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說:“且聽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響,宛轉的歌喉悠然而起:“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得意之作《涼州詞》。歌女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的作品,三人相視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裡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關於王昌齡的: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話說唐代出了個“七絕聖手”王昌齡,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他於開元十五年中了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尉,後因故遭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為江寧縣丞,人稱“王江寧”,天寶七年又貶為龍標尉,人稱“王龍標”。他的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王昌齡看到當時社會如此黑暗,到處是貪官,那受苦的農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覺得自己很沒用,只能寫詩發發牢騷。

  他在邊塞從軍的時候,騎馬巡邊,滿目蒼涼,心中煩悶,就信馬由韁,走了不知多久,離開唐軍駐地已經十分遙遠,他正要回轉馬頭,忽然看見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唐軍戍卒孤獨地走上瞭望臺。從青海湖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王昌齡猜想,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王昌齡素知此地已無唐軍,《軍事報》上說前段時間有一隊唐軍在此地全軍覆沒,唐軍就放棄了此地,現在卻有唐兵守著,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個究竟。卻見戍卒走上高臺,坐下了。此時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題為“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只聽得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徵人在嘆息。五昌齡想到,這笛聲就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徵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爭遠未停止,徵人回鄉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齡思緒紛亂,走上前去,卻見此兵甲冑破了一個小洞,便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此兵見到軍官問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單手行禮,答道:“我叫閭丘曉。”

  原來閭丘曉是個武林高手,所屬唐軍曾與數倍於己的敵軍遭遇,經過激戰之後,全殲敵軍,但全隊唐軍也只剩下他一個了,他殺光敵軍後自己也體力不支,昏倒在地,醒來後想起自己的任務,就堅守著崗位。王昌齡問道:“你怎麼能在亂軍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門神功,我靠它消滅了敵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帶回我軍駐地!”於是王昌齡與閭丘曉回到了大部隊的駐地,然後秘密從閭丘曉那裡學了一門名為“七絕掌”的神功。為了表示感謝,王昌齡就替閭丘曉寫了七首《從軍行》,每一首詩都內含一式七絕掌法。其中的《青海長雲暗雪山》還高度讚揚了極度困苦的閭丘曉無怨無悔、在國家邊境進行正義戰爭的豪情壯志。此詩傳到朝廷,閭丘曉很快就升官調到別處做了刺史。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在王昌齡半夜騎馬回家的途中,突然從路邊跳出一個人來,嚷道:“王某某,你還認得我嗎?”王昌齡定睛一看,是師父閭丘曉。王昌齡有君子風範,抱拳說道:“原來是師父,不知在此攔路所為何事?”“朝廷聽說你總是發牢騷,叫我來警告你一下。”王昌齡冷冷一笑,說:“好啊,你就試試看!”閭丘曉運功發掌,但王昌齡更快,先一步將閭丘曉的人頭掃落。王昌齡心想:我現在這個樣子不免總是被人暗殺,不如借用一下師父的臉皮好了!於是動手將閭丘曉的臉皮剝下,製成面具,放到自己臉上,將閭丘曉的屍體埋了,到閭家去冒充閭丘曉,對外宣稱已經殺死了王昌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