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高考素材挖掘與寫作運用

《咬文嚼字》高考素材挖掘與寫作運用

  導語:《咬文嚼字》:公佈2016十大流行語 “洪荒之力”排名第一,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寫作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素材挖掘:

  【素材清單】

  朱光潛先生賦予成語“咬文嚼字”以新義,揭示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本質,指出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根本途徑,闡明瞭文學藝術進步的關鍵所在。深刻地揭示了文字與思想感情密切性,運用充分的典型事例加以細緻解說,使道理深刻,發人深省。

  【寫作素材】

  1、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

  2、在現代漢語裡,-咬文嚼字。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它用來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意精神實質。而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卻借用這個詞語來提倡“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治學精神。

  3、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潛先生說:“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這雖然是對語言工作者的諄諄教誨,其實,對從事任何工作的人來說,也都具有指導意義。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使事業逐漸達到完美。

  4、朱光潛先生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於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因為文字的微小改動與調整都影響到思想感情的表達。

  5、《咬文嚼字》中,朱先生具體闡釋了聯想的意義和用法,並以生動事例給我們的寫作點明瞭途徑。他說:“無論是習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凡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裡焚香、‘一川菸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

  6、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洽學精神的體現。

  7、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對郭沫若,對王若虛,對韓愈,儘管他們都是名人,但朱光潛不盲從,發表了與他們不同的見解。郭沫若也是一位語言大師,當有人提醒他用“這”比用“是”要好時,他就不假思索,把這種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這說明郭並未明白這種改法的道理。朱光潛先生糾正了他的說法。尤其韓愈對“推敲”的意見,似乎成了定論,獲得許多人的認同,對此,朱先生並沒有因為用“敲”比用“推”好的提出者是韓愈就輕易同意大家都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是進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發表了自己個性化的見解……“‘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增添了攪擾。”朱先生對文字和文學的探討和研究正是於這種不迷信先哲、名人和權威,打破了常規的思維刁慣,才會有如此獨到的發現和創新。

  8、(1)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劉勰《文心雕龍》(2)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3)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題詩後》(4)詩賦以一字見工拙。——蘇軾(5)求得一字穩,耐褥三更寒。——歐陽修(6)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幹(7)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一曹雪芹

  【素材啟用】

  遨遊美學海洋的朱光潛

  他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藍色咔嘰布中山裝,踏一雙布鞋,像圖書館的一個老員工。他滿頭銀髮,高懸在上,露出一個寬大的額頭,幾乎佔了半個腦袋。他步履穩健,全身透出凝重肅穆之氣。

  他在美學領域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進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個春秋,幾乎涉獵了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和審美哲學等各個領域。在每個領域都有許多獨到深刻和發人深省的見解。他的學術生涯可以說是現代中國美學發展的一個縮影,他的學術道路本身就是一筆精神財富。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令。在譯著這方面,他以一種滄桑,一種智慧,一種提升,一種解脫的文筆去翻譯,因為是翻譯,有了可以掩飾得很好的自傲,以及這一切背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寂寞,加以黑格爾氏特有的彌綸群言吞吐八荒的氣勢,遂造成了他別緻的譯筆。正是由於他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國當代美學研究呈現出多角度、多側面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

  在學術和思想上神遊八極,在個性行為上卻是韜光養晦,潔身自好,不喜張揚。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並經得起推敲,就在於他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只專注於學術,心無旁驁。作為學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質是“毅”與“勤”,他的精神品格常常使我想起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他終生推石上山,週而復始,永不停歇。

  在美學理論王國裡,他是一個矜持、肅穆、有尊嚴的“王者”,他不僅是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而且是中國美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樑。他就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朱光潛。

  寫作運用:

  朱光潛,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咬支嚼芋”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多用來指死摳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實質)。朱光潛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他提倡“嘧文嚼字”.認為語言文字與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情感的透徹、凝練、創新人手。此素材適用於與“聯想”“

  上述素材可以應用在“辦戒浮躁”“嚴謹治學”“習慣”“追求卓越”“刻苦自勵”“努力創新”“聯想”“推敲”“嚴謹““準確”“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盲從”“思考”“懷疑”“發現”“態度”等相關話題、材料和命題中。

  角度一::闡述與“嚴謹”“準確”相關的話題。

  《咬文嚼》中作者從文字、詞語的表層人手,指出句式的變化、文字的增刪、詞語的選擇,這些可見的語言現象背後帶動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語言外表的錘鍊反映作者(或者讀者)思想核心的錘鍊,強調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並激勵讀者在閱讀和寫作中“逐漸培養創作和欣賞都必需的好習慣”。

  角度二:忠與孝闡述與“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相關的話題。

  《咬文嚼字》中作者舉了郭沫若“一字之師”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也告訴我們,不管你地位多高,名望多大,知識積累多豐富,都應該樹立“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虛的學習態度。

  運用範例

  1、朱光潛先生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纖細的文字敏感性,在課文中選用若課文中選用若干精當的語言例項,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的謹嚴精神,以及必須在創作和閱讀中養成隨時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表達出來。

  2、好句不厭百回改,妙語多從錘鍊來。杜甫的“新詩改罷自長吟”,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孟郊的“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盧延讓的“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無不詮釋著美言妙句背後詩人錘鍊語言的艱辛,也許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來,要創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還真得進行一番“咬文嚼字”。

  3、古人云:“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寫作也一樣,要寫出絕妙的佳作,就得全力以赴,用心為之。

  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獨闢蹊徑,充分利用聯想和想象,有理有據地分析“推”和“敲”對全詩意境的不同作用。強調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表現的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情感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李清照的詞精妙無比。這不僅因為她有過人的才氣,而且因為她對寫作的熱愛使得她的心與詞緊緊融合在一起了,她是用“心”去寫每一首詞的。我們讀過她的《醉花陰》,那一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真可謂絕世妙語。如果李清照不是用她那特有的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全神貫注地陶醉於詞的意境中的心去創作,她怎能只用寥寥數字,就把一幅黃花滿地,冷落清秋,伊人自憐,獨自哀嘆的畫面如此生動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呢?還有李煜,如果他不是用“心”寫作,那麼哪裡還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感動讀者呢?如果海明威不是用“心”寫作,恐怕世上也不會有人記得《老人與海》《戰地鐘聲》了吧!眾多名人的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傳誦,就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作者用“心”而作的,具有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因此,要寫好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去寫。

  莫里哀說過:“我的詩寧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願意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許多人想成為作家,並且是知名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贏得人們的喜愛,然而成功者卻總是不多見。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文章是屬於“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的。這些文章往往詞藻華麗,乍一看很優美,細讀之下卻毫無深意,或者雖有點兒哲理,卻不足以使人“讀一千遍”,沒有那種“久讀味彌篤”的感覺。寫這樣的文章,關鍵在於作者沒有用心去觀察、發掘生活,把自己與作品脫離開,而不是用心與情來傾吐描繪。這樣的文章就像一個沒有靈魂沒有血肉的軀殼,蒼白而沒有生命力。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卻正好與之相反,作者深邃的筆端溢位歷史的滄桑,平凡、樸素的語言蘊含豐富的哲理。讀第一遍給你的感覺也許是震撼,讀第二遍給你的感覺也許就是想要落淚。反覆咀嚼同一句話,給你的感覺竟截然不同。這不能不說餘秋雨教授高人一籌。然而歸根到底,還是他對文化,遺產的拳拳心與眷眷情,使文章達到了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厭的境界。可見,用“心”與否關係到作品的生命力,要使自己的文章有生命力,就得用“心”去寫。

  莘莘學子,並不都想當大作家,但是寫好作文的想法是一樣的。平時的習作固然不是曠世奇作,不可能千古傳誦,但是我們也應該用“心”寫好它,不為別的,只為自己的心聲能真切地吐露出來,只為使自己更瞭解自己,使別人更瞭解自己。(《用心寫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