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什麼是一種境界

高三作文:什麼是一種境界

  低頭是一種境界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福林克蘭,年輕時候曾經去拜訪一位前輩。年少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就撞在門柱上,迎接他的前輩見這情形,笑了笑說:“很疼嗎?”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穫。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也許,在生活中許多人認為低頭時一種不自信的,承認自己低人一等的行為。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低頭做事做人,即使他們會經常碰壁但是他們還是挺胸昂首邁著大步地生活。他們不願意接受這種態度,他們習慣了“抬頭,不願意低頭。”即使這樣會使他們的生活會多一些不如意,多一些麻煩,但他們卻在所不惜地一如前往。

  有人問過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了,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回答說:“三尺。”那人便疑惑不解的說:“人一般都有五尺,你說這天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人不是要戳破蒼窮了嗎?”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人要立於天地之間那麼就必須學會低頭。”大市們所提到的:“學會低頭。”其實是告誡我們——無論你的能力有多強,你的'資歷有多高。你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在這個大家庭裡有著太多比你厲害的人,要記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點,這樣你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會給你帶來很多精彩。

  同時你會發現,一般的成功人士或者是很有修養的人,他們無一不是不懂得低頭的人。我們經常把他們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他們的成就,我想擁有這一切的前提不只是努力而已,還有記得低頭做事做人吧!

  知足是一種境界

  有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期待也頗多.對於前事,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的更多不滿足還是來自自於.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不滿足呢究其原因,其實是我們心底的慾望使然.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人類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通脫.

  俄國人列夫托爾斯泰說:"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於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這就說明了知足的兩重性.人們對物質的追求總是優於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總是不能滿足物質的需求.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能知不足.諸如,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會滿足於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深知,我們對於糧食的需求遠不止這些,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會要酒要肉,吃完了還要跳個舞.

  知足與不知足是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個水平上,也不會把知足固定在某種具體的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足與不知足總是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強迫自己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也會把按時領到薪水作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徒勞無功;若明知可行而不行,卻是怯懦和怠惰的表現了.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有一個"度"的問題.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適溫度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父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婦是個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的教訓就在於沒把握好知足這個"度".

  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更多的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懷坦然,無痴心妄想,無非分之求,因而也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太多的牢騷滿腹.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是一種大度;知足是一種寬容.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