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界的清流《愛樂之城》觀後感

電影界的清流《愛樂之城》觀後感

  《愛樂之城》深諳好萊塢影視業心照不宣的秘訣之一,那就是被諸多編劇青睞的坎貝爾總結的“啟程-啟蒙-考驗-歸來”英雄敘述模式,這個模式影響了眾多創作者,也成為不少超級英雄電影的模式“寶典”。

  電影界的清流《愛樂之城》一:

  復刻經典 歌舞片重回黃金時代?

  一部《愛樂之城》在全球範圍內颳起了一股歌舞片懷舊熱潮,正如導演達米恩 沙澤勒所言,《愛樂之城》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影迷心中掀起波瀾,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複製了經典好萊塢歌舞片元素。想必很多影評會在影片中看到《瑟堡的雨傘》《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洛城故事》《無因的反叛》等等經典影片的影子。

  劉碩在《今日影評》中分析道,影片開場舞致敬了《洛城故事》(又名《柳媚花嬌》)的開場舞片段。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穿過鋪滿布景板的街邊,長椅上坐著一對正在熱吻的情侶,致敬《瑟堡的雨傘》。米婭與塞巴斯蒂安在好萊塢山間散步,塞巴斯蒂安情不自禁抓住路燈杆跳起舞來,致敬《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部分。米婭和姐妹們起舞的片段致敬《西區故事》中的歌舞片段。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坐在長凳上起舞致敬了《陪我婆娑》中的冰上起舞。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星空中起舞的浪漫片段致敬了《紅磨坊》中男女主人公在巴黎的星空下共舞定情。米婭試鏡穿的紅色外套致敬了《無因的反叛》中男主人公身穿的紅色夾克外套。米婭在試鏡失敗後回到了住處,閨蜜們蜂擁而上展示了一場服裝秀,致敬了經典歌舞片《油脂》中戀愛受挫的少女桑在房間裡和閨蜜們上演的“假髮秀”。 片尾,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穿梭於“幻想空間”合著音樂起舞致敬《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結尾部分。

  導演痴迷爵士樂醉心逐夢 小眾偏愛終獲大眾認可

  作為一名年輕的“85後”導演,達米安 沙澤勒沒有成為先鋒藝術的代言人,而是醉心於復古。對此,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表示,很多導演一生拍的電影都是一個主題。很多年輕導演在剛剛初執導筒的時候,往往拍攝的內容就是他最感興趣的、最有情感表達力的題材。《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安 沙澤勒,他最大的標誌就是他非常地喜歡音樂,尤其是爵士樂。

  《愛樂之城》是達米安 沙澤勒導演的第三部影片,之前的《爆裂鼓手》、《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也同樣是與音樂相關的電影。在他的作品當中都有音樂,尤其是爵士樂的存在。達米安 沙澤勒甚至會把音樂作為一個角色,呈現在他的影片當中,而音樂的呈現則與歌舞片緊密聯合。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表示,達米安 沙澤勒之所以能夠復刻這麼多經典的歌舞片,和他的喜好是息息相關的。

  從《爆裂鼓手》到《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到《愛樂之城》的配樂,不難看出導演達米安 沙澤勒對於爵士樂的痴迷和偏愛,他把一個自己非常小眾的愛好搬上了大銀幕,朝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和電影夢想一步步前行。

  堅守夢想愛情未完成 返璞歸真重獲電影本真

  的確,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認為,達米安 沙澤勒最重要的主題還是在表達對夢想的堅守,從創作上來講這是他的一個褒義上的任性,他把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融入到電影當中,把他自己的情感植入到這個男主角的身上,傳達給觀眾。

  《愛樂之城》讓觀眾在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舞蹈當中去認認真真地看兩個人怎樣戀愛,怎樣實現夢想。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單純很純粹的故事。影片中的時光來到五年之後,男女主人公都實現了各自的夢想,那個看起來過於理想化、幾乎難以成真的夢想,卻都失去了曾經攥在手掌心的'踏踏實實的愛情。當曾經讓米婭一聞傾心的鋼琴旋律再次響起,米婭和塞巴斯蒂安會對未實現的愛情心有不甘嗎?

  與愛情有關,與夢想有關,劉碩在《今日影評》中稱,《愛樂之城》表現了現在所有的人最關心的、生活中不可能避開的兩個話題,所以當觀眾看到電影的時候,當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兩個問題撲面而來的時候,想不感動都難。

  《愛樂之城》中沒有華麗的大場面,沒有商業片的浮躁,文藝片的炫技,只有唯美的色彩、質樸的故事,是電影中的一股清流。它讓觀眾在優雅的環境中完成了一次難得的觀影旅程。導演達米安 沙澤勒用近乎偏執的純粹向好萊塢黃金時代做出了完美的致敬,而這種致敬也讓當代的觀眾重新看到了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或許,這就是《愛樂之城》打動所有人的原因吧。

  電影界的清流《愛樂之城》觀後感二:

  剛剛閉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愛樂之城》斬獲6項大獎,當人們津津樂道這部熱門影片中“向經典歌舞片致敬的89個梗”時,有讀者發現了《愛樂之城》中唯一致敬的一部圖書——《英雄之旅》。

  電影主人公捧讀的一本本書、談論的一首首,其中包含了導演編劇怎樣的匠心?那些經典圖書或詩篇在影片中不僅僅是附贈的“彩蛋”或裝飾品,而是在結構或主題上與影片彼此打量、互為照亮。

  影視故事的伏筆

  就藏在書裡

  有人評論,作為“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深諳好萊塢影視業心照不宣的秘訣之一,那就是被諸多編劇青睞的坎貝爾總結的“啟程-啟蒙-考驗-歸來”英雄敘述模式,這個模式影響了眾多創作者,也成為不少超級英雄電影的模式“寶典”。比如《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曾偶然翻閱坎貝爾的書,一下子就迷上對神話歷程的分析。《千面英雄》成為《星球大戰》的重要靈感來源,坎貝爾也化身盧卡斯追隨的精神導師。此外,《獅子王》《駭客帝國》《哈利·波特》《奪寶奇兵》等電影創作都受到這一模式的啟發。

  不少好萊塢大片都遵循“英雄之旅”模式展開敘述,這也引發了業內對“超級英雄”易陷入扁平化窠臼的指摘。

  不難發現,文學讀物在電影中往往牽出一條條線索。影評人丁曉潔曾做過一番有趣總結:三流導演讓主角隨手拿上一本書做道具,二流導演以閱讀口味彰顯主角的身份和性格,對一流導演來說這卻是價值觀層面的事,他們每選擇一本書都埋下一個彩蛋——你讀什麼,決定著你走向何方。

  拿哪本書,在電影中大有講究。知名導演伍迪·艾倫對“植入”文學彩蛋頗有心得,他的影片《賽末點》就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了一把。男主角威爾頓躺在床上閱讀的《罪與罰》,巧合的是,《罪與罰》的情節活脫脫就是男主角命運的翻版,書中青年大學生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為了滅口又害死妹妹,因種種巧合逃脫法律處罰,卻被另一種來自心靈和道德的懲戒所困束——這不正是《賽末點》男主角的人生預言嗎?

  詩句點睛

  讓電影散發出迷人張力

  在評論家木葉看來,除了埋下伏筆與暗示,有力度的文學作品,往往能提升電影的敘事高度,仿若一盞人文聚光燈,照亮並抵達了“靈魂的深”,為影視畫面注入詩意。

  不少影評人對休·格蘭特主演的《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中那首《葬禮藍調》念念不忘。英國著名詩人奧登的詩句悲愴凝練:“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顆都摘掉/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陽/傾瀉大海,掃除森林……”當這首詩被緩緩吐出,成就了全片最嚴肅沉痛的華彩,與此前的輕鬆、幽默、浪漫片段構成一股奇異的張力,全片達到精緻的平衡。

  誰說這不是電影借文學之口的深情訴說呢?《星際穿越》中,當載著人類生存希望的飛船駛向太空,老布蘭德博士吟出了狄蘭·托馬斯的知名詩歌《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迸發出不屈的生命能量。狄蘭·托馬斯的這首詩將人本身的衰老病死,演化為時間對人的追獵,與影片隱含的主題珠聯璧合。

  在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湯惟傑看來,無論是串聯劇情,抑或展現角色波瀾微妙的心理,當大眾流行文化與純文學恰到好處地交織在同一層面時,一種奇妙的共振感便會向觀眾湧來——文學擁有了聲光色影的血肉支撐,影片被注入了人文哲思,觀眾和讀者由此獲得更為豐富的美學享受。與其說哪一種藝術樣式成就了另外一種,毋寧講這是影視與文學相擁後雙重觸動了人們的心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