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1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當代愚公”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黃大發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孤兒,草王壩的鄉親養育了他,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書記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帶領當地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等簡陋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讓當地群眾吃上了大米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黃大發身上,我學習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過程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他都一一挺過來了:第一,草王壩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寧可相信山神會給大家帶來水,請“吳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寧可渴死餓死也絕不走出大山。於是黃大發就把粉筆灰和著水倒進嘴裡,做出口吐白沫症狀,當眾揭穿“吳瞎子”的騙行。第二,草王壩的村民信命,期待著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進草王壩,沒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計程車氣。於是黃大發和趙大山兩人去採石場開採石頭,沒日沒夜地幹,終於攢足了放電影的50元錢,透過電影前的小報,讓不識字的草王壩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黨中央大興水利的政策,也讓公社的陳副書記同意了他們修渠。第三,遭遇壟斷。公社的“驢麻子”喜歡草王壩的徐開美,利用他公社採購員的身份便利,從中作梗,希望草王壩犧牲徐開美換取修渠的工具。一開始黃大發真以為“驢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結果他的話裡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開美交換修渠工具,這是黃大發所不能答應的,所以他一面讓徐開美答應“驢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透過開富轉達“驢麻子”,草王壩不要修渠工具了,於是“驢麻子”只能將修渠工具轉給張村,兜兜轉轉終於得到了修渠工具。第四,大鍊鋼鐵時期,公社幹部要把修渠工具拿去鍊鋼鐵,黃大發請教了下放到草王壩的歷史系教授王世勳,透過他了解到了國家的政策,最終也讓公社幹部同意了修渠。第五,三年饑荒,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於是有些人就動了歪腦筋,希望帶著糧食離開草王壩,如果真要這樣,那草王壩人心就更不齊了,黃大發思考了一晚上,殺了公社的耕牛,雖然他知道殺公社的牛是犯罪行為,但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成長。因為草王壩缺水,他的爹孃死於缺水,忍飢挨餓,是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於是他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信山神,到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他理想信念上的成長;從斗大字不識一個,到最後毛主席的詩詞信手拈來,是他文化上的成長;從有矛盾棍棒解決,到後來任何事情講究戰略戰術,是他思維上的成長。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守。36年,青絲變白髮,36年,少年佝僂了腰,這36年,他堅守了一件事,就是把天河水引入草王壩,讓村民有白米飯吃,讓孩子們有學上,讓村民出行便利,這36年,他踐行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黃大發抓到了特務,公社獎勵了他十元錢,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公社。德保奶生病了,德保爺給了他一張藥方子和一塊錢,讓他抓藥,可這藥最後問下來是要十塊錢,他沒有退縮,把藥抓了。後來在村民大會上,有人把這事揭發出來給他扣了個挪用公款的罪名,他也沒有說出這錢的真正用處。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點胡蘿蔔拿出來分給村裡的孩子們,儘管他的家裡徐開美正懷著娃娃,也需要糧食。在修渠這件事上,他更是無私奉獻,為了能鼓舞士氣,他聯絡電影放映員,幫後廚劈柴打雜,手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終於電影放映員同意以成本價給他們放電影,成本價50元也很高啊,沒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採挖石頭,採石能夠儘快攢夠這50元。許懷春還因為田紅紅的唸叨很在乎村長、隊長這個職務,腆著臉到德保爺處明示暗示想當村長,在村民大會上美其名曰教黃大發識字暗示大家黃大發不識字不適合當村長。相比較而言,黃大發心胸坦蕩,他只想為草王壩修渠,最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2

  7月16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再現了黃大發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帶領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動人事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傳承紅色基因隊伍中的一員,我在這部電視劇中吸取了精神力量,深受黃大發老支書“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的鼓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黃大發為榜樣,認真學習踐行這種“當代愚公”精神,做到會擔當、能擔當、敢於擔當,以實際行動體現對黨忠誠。

  一是要學習黃大發,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他在村裡一心想為村民找到水源,解決缺水問題,他始終堅持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真心實意服務於黨、百姓,盡其所能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立足崗位模範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鄉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黃大發以自己的真誠、奉獻、清廉、勤儉、寬厚、堅韌等精神品格,贏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力量,終於創造了絕壁鑿渠的奇蹟。

  二是要學習黃大發,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黃大發同志始終懷著對黨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嚴守黨的紀律,傳承黨的優良作風,生活簡樸,為人低調,作風樸實,模範踐行責任心、公正心、關愛心、淡泊心,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充分體現了黨員幹部嚴格自律、克己奉公的優良品行。鄉里補助他本人的10元錢都捐到草王壩村作為村集體資金,最終為了給老奶奶多抓一副藥動用了,仍然在想辦法把它補上。

  三是要學習黃大發,奮鬥不止的奉獻精神。黃大發同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始終積極主動、忘我投入,勤勤懇局、兢兢業業,堅守工作崗位,視工作如生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燃燒自己,工作中做到謀事而不謀利,奉獻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貧,耐得住工作艱苦,以一顆安貧樂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有著難以想像的決心和毅力,他36年來做一件事,一輩子為一個目標,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最後終於解決了草王壩村民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

  “全國人民都看到我們草王壩的歷史,也是對我們的鞭策。”“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說,把這個天渠修通之後,我們有了水,家鄉就有大米吃,有水喝。黃大發表示,今年雖然我已經八十多歲,但是我沒有放棄,我是村裡面的名譽支書,共產黨員不講條件,只要我們能夠幹,就要一直幹下去。榜樣的力量就在身邊,下一步,我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向榜樣學習,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秉承黃大發老支書“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實幹精神,做好統計調查各項工作。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3

  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透過觀看電視劇,切實感受到老支書為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帶領草王壩群眾用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近萬米的“生命渠”,需要冒著多大的風險,需要克服多少困難。他真正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遵義人,特別是作為國家統計局遵義調查隊派駐務川縣雙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感慨良多,感受頗深。

  還記得2017年到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第一次感受到草王壩的艱苦環境,也有幸見到黃大發老支書,從他身上能夠感受到雄偉的氣魄和堅定的信念,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艱苦奮鬥精神。看了電視劇,劇情跌宕起伏,畫面寫實性很強,深刻感受到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愚公,具有無窮的信心和毅力。他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一心為公的高尚情操,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激勵著我們年輕幹部。

  老支書曾說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鬥意志、堅定恆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正是因為有黃大發這樣的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不計個人得失,敢於戰天鬥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日益改善,我們的國家才一步步從站起來走向強起來,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向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作為年輕幹部,我會更加深入地學習大發精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擔負起新的時代使命,苦幹實幹,以昂揚向上、艱苦奮鬥的精神面貌,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好每一件事;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中,展現新作為、做出新貢獻,不畏困難,敢做先鋒,堅守好自己的崗位,讓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4

  近期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修渠的先進事蹟,跟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故事情節,讓我再一次走進草王壩走近黃大發,去感知那段“苦”、“痛”、“贊”的燃情歲月,感悟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付出。

  戰天鬥地,怎一個“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難物質稀缺。正當壯年的黃大發生活在偏遠落後的播州區草王壩村,面對缺水嚴重的自然條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飯的惡劣生存環境,他硬是憑藉堅定的共產黨員信仰,發揮黨支部書記領頭雁效應,帶領村民戰天鬥地,千方百計克服修渠資金、技術等困難。黃大發在54歲的時候,還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為修渠打好技術基礎。在修擦耳巖段時,遇到一處倒懸的崖壁要修渠透過成了難題,年近60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身上吊下懸崖開展測量,最終水渠順利透過此地,這正是他常說的“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真實寫照。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經過一次次失敗和絕望,又不斷的燃起不滅鬥志,終於用36年13140天的時間,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團結村缺水問題,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失去至親,怎一個“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在修渠最關鍵的時期,黃大發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卻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夠吃上大米飯,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毅然堅守在修渠一線。黃大發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著滿腔的工作熱情,融進一錘一錘的鋼釺敲打聲中、融進鋼釺與石頭碰撞四射亂飛的火花中,融進修渠大軍肆意揮灑的汗水裡,真正做到為大家舍小家,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舊貌新顏,怎一個“贊”字了得!草王壩村老百姓在黃大發老支書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團結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特別是近幾年,在團結村建設有“大發渠”觀光長廊、“大發天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和星空木屋、社林邊酒店、稻裡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環境如詩如畫,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好轉。今年國慶節前,經過團結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可以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旅遊帶來新的良好機遇,當地群眾收入將得增加,這是隻想吃上大米飯的團結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黃大發帶領團結村村民自力更生,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切實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發”精神,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繼續貢獻統計調查新的力量。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5

  透過觀看近期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高山清渠》,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洗禮。

  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從六十年代開始,歷時36年,帶領全村群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繞過三重大山,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9400米的生命之渠,結束了千百年來該村“滴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蹟。

  奇蹟的創造,怎叫一個“歷盡艱辛”了得,歷時36年,期間第一次天渠鑿成之後,由於技術等原因,未能實現通水,結果黃大發老支書被撤了職,但他依然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自帶盤纏去向專家學習,學成之後,主動請纓,重獲百姓和組織認可;他初心不改、使命依舊、一如既往,心裡裝著全村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以“草王壩村不通水誓不罷休”的精神繼續帶領全村百姓鑿渠。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甘甜之水經過9400米的.“高山清渠”流淌到了草王壩村,為草王壩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透過《高山清渠》的觀看,我認為草王壩村的成功主要在於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發揮好了戰鬥堡壘作用;有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善於團結帶領全體村民的帶頭人黃大發;有團結一心跟黨走的草王壩村百姓。作為統計調查一線的我、一名中共黨員,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遠跟黨走,不斷推進統計調查事業發展。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6

  人,總得有點精氣神,有不一樣的血性,沒有了這些東西,人就會垮掉。觀看了《高山清渠》電視劇,這是我最大的感受。

  無論在任何時刻,人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事情,都是一種挑戰。清代學者王永彬雲: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此語道破了人的一生必須與“苦”奮戰到底,直至獲得勝利。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必悲觀。英國哲學家約翰·約克有言:人生的磨難是很多的,所以我們不可對於每一件輕微的傷害都過於敏感。在生活磨難面前,精神上的堅強和無動於衷是我們抵抗罪惡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是的,面對各種困難,我們必須做好內因外因分析,有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有效形成最大合力。

  《高山清渠》劇中曾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即使在整個過程中失敗了,也是一種難得的收穫。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希望就會常在。行者常成,為者常至,始終處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狀態,又何以體驗感悟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的大風景?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在《觀書有感》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根源性的道理。“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運用到《高山清渠》中而言,所謂的活水源頭,就是植根於靈魂深處的那身傲骨、那份不懈的努力、那份哪怕微弱的希望之光。

  高山清渠第三十二集觀後感7

  古有愚公,今有黃大發,立移山之宏志,以勃發壯年之英姿,摧雲林而斷崿,夷峰巒而彌壑,天地為之動容,鬼神因之負山,終南北不塞,出入不迂,大事成也。黃大發的事蹟,透過中央電視臺、北京利暢天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高山清渠》這種形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觀看電視劇《高山清渠》,心中感慨萬千,黃大發——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是我輩的模範,當代的英雄,時代的楷模。

  《高山清渠》講述的是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的故事。劇中,草王壩村,極貧之地,終日被崇山所困,峻嶺所封。村民吃不飽,穿不暖,靠天吃飯,更是一水難求。黃大發少年時期就失去雙親,靠著全村人幫助得以長大成人,草王壩村的鄉親們跟黃大發一樣,長期面臨無水、無電、無路的生存困境。村民經常喝不上水,洗臉、洗澡靠天下雨,正是因為村裡經常一水難求,年少的黃大發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草王壩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雖然黃大發體格瘦小,但其不相信封建迷信,立足於地理環境,面對現實,努力奮鬥,加強理論學習,運用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率領村民,開渠引水,生命相搏,憑著一腔信仰,經歷萬難,披星修渠。

  人生沒有理想,生命便是一堆空架子。黃大發,一身正氣,不畏艱難困苦,敢於直面困難,一生只為一清渠的韌勁,帶領村民改變現狀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讓我明白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應該不迴避、不退縮,勇於擔當、迎難而上;更讓我深知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始終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初心,在困難面前以身作則、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好當代愚公,讓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