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讀經典知新意徵文

小學生關於讀經典知新意徵文

  第一篇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為一個大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地向前滾動著。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要問“功臣”是誰,家喻戶曉的《弟-子規》作用不應小覷。

  《弟-子規》是人們生活的典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中《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更名為《弟-子規》,成為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對我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還沒接觸《弟-子規》的時候,我是個淘氣任性的孩子。記得每天晚上媽媽叫我洗臉時,我總會不耐煩地說:“等一會兒——”,可身體還賴在電視機旁不見行動。直到媽媽發威,才迫不得已乖乖去洗臉。後來讀了《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話引起我的反蝨…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怠慢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叫我,我都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媽媽對此連連稱讚。

  《弟-子規》不僅教會我怎樣做媽媽的好兒子,也教會我怎樣對待周圍所有人。我小時候,並不把信用看得太重,有時答應他人的事沒有做好,只是簡單地把手一搖,說:“對不起,我忘了。”不過現在看來,我當初的行為實在太不應該了,我不該把信用看得太輕,應該像那句“凡出言,信為先”,只要開口說話,就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答應他人就一定遵守承諾。這方面自己做得……怎麼辦呢?對,把它當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吧!此後,我不再輕易許諾,許諾了就一定辦到,實在辦不到,就向對方誠摯地道歉並說明原因。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告訴我穿衣服注重的是整潔得體,不追求昂貴華麗;“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激勵我看到他人的優點,就努力做到和他一樣好;“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讓我長存感恩之心懂得寬容待人……就這樣,《弟-子規》一點一點地教我做人的道理。雖然其中還有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學習怎樣完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對於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從這方面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第二篇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而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說過這麼一句經典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曾子說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學業大有進步,也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是五年級上學期的事。那時候,我每上完英語課,回到家裡是從來不讀的,甚至連書也懶得開啟,結果到了期末英語那天,我一篇課文也讀不下來。同學們的嘲笑聲此起彼伏,深深地傷透了我,我甚至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可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的。我一直按照那句“傳不習乎”來督促自己,到了下半學期,我幾乎上完英語課回家,沒有哪天不跟著磁帶一遍遍地讀地課文的,我不為什麼,只因為那些嘲笑我的同學點燃了我的鬥志,我要證明給他們看,我能學好英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在講臺上流利地讀完幾篇課文後,臺下的同學的眼睛瞪得比牛眼還大。是的,我最終的成績從B直接跳到了A!如果我當時沒有溫習功課,那麼最終的結果會讓那些嘲笑我的同學更看不起我的,不是嗎?

  其實,古人還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句,如“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像這樣的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如從“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中我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分量;“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明白了趁我們年少的時候要多努力學習,將來,當我們回首往事之時,就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多讀經典,能對身心有益,對古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是更能提高我們的修養嗎?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