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3篇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3篇

  《中國震撼》一書為我們清晰而生動的詮釋了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疑問,讓我們對自我有了清楚的認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一

  研討“中國模式”的書和文章很常見,但近段時間多家媒體報紙都不約而同刊登了大量關於《中國震撼》的評論性文章,不由得讓我對這本書有些好奇,藉此機會,仔細閱讀,收穫頗豐。

  本書對中國的崛起作研究,通俗易懂,不侷限於學術性討論,以對話性的文體在平等的視野下審視中西文明,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提出了“兩大板塊”的概念,闡述“文明型國家”的八個特徵,在分析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的同時梳理出八大中國理念並揭示民主和人權的真諦。作者以清醒的自信,確鑿的事實,正確的邏輯,深刻的剖析,親和的解疑,充分的說理,總結了中國模式的所有特點,讓人們的看到了一幅全面的中國崛起的圖景,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積澱、文化傳承帶來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獨特的政治、社會、經濟形態所創造的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激發大家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讓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為之震撼。

  文明型國家的震撼

  本書首次提出我國是將“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的“文明型國家”的概念。 “文明型國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們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未來也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並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這正是小平同志所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要義所在。中國的發展,固然有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但中國在快速變化中,同時也在吸納世界文明的成果。我們善於學習別國經驗,同時能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無論是選拔和選舉結合的選賢任能制度,社會和國家大規模互動的.社會模式還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經濟體制都證明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不是轉型,而是一種汲取別人之長但不放棄自己的優勢的創新。中國是不斷產生自己模式的內源型主體文明。過去30年,我們實際上就在不斷創造自己的模式。奧運會、世博會、高鐵建設、城市化、新能源革命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經驗。

  新的發展模式的震撼

  正是“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迅速崛起”所以“給世界帶來了相當的震撼”。中國的崛起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崛起,展現了“中國模式”的獨特魅力。這種“對外是推動和諧世界建設,對內是傾力建設和諧社會”的和平發展模式,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非同尋常的奇蹟。書中作者把中國發展模式概括為八大特點,即“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 這個概括既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歷史的科學凝練的總結,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歷史的鮮明顯著的區別。應該講,經過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找到和形成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積累和凝聚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創立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世界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帶來原創性的貢獻。

  民族自信心的震撼

  文章首節總結了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告訴國人,身處時至今日的中國,我們已沒有理由缺乏信心。在肯定的同時,作者直面存在的問題,透過與國外發達國家比較,強調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再逐步解決困難。過去承認中國落後是實事求是,今天承認中國的巨大進步也是實事求是的。的確,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國人當下的問題,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對“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滿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難是要解決的,但需要一步步來。正是有了發展,才能有談下一步問題解決的資本。不肯定這一點,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我們需要新的大國意識,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更加理性從容的國民心態。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 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對中國的發展有信心,對我們的未來有信心。

  為了崛起,中國走了一條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路,在這條路上,無數烈士獻出了青春和鮮血,染紅了鮮豔的五星紅旗。讓我們秉承“文明型國家”和“中國模式”,堅定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了國家的進一步騰飛紮實學習,踏實工作,不懈奮鬥,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中國這個‘文明型國家’的持續良性健康發展。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二

  讀《中國震撼》有感近一段時間了,由於時間的關係,每天忙於連隊的工作,只得利用平日空閒時間每天翻上幾頁,最近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份報紙看到過專家學者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文章,這本書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帶著這個是問題我不由多看了幾頁,發現作者張維為作為走過100多個國家、專注研究現實政治的作者,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深刻的理論總結,對中國道路的發展模式有著獨特的見解,文字通俗易懂,敘述清晰,許多論斷不乏精闢獨到之處,我是邊讀過聯想我身邊的事實,聯想最多的是身邊現實物質生活進步發展,以及部隊的這幾年條件改善,讓我倍感自豪,透過這本書讓我理解了中國的發展來之不易,民族崛起的艱苦歷程。

  我平時比較關心國家的發展,私下裡也曾把中國國內發展與外國的發展對比了一下,但只是自己的淺膚的認識而已,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有的很多認識太膚淺了,還有不少錯誤的認識,由其是裡面有很多新視角、新思維、新觀念的值得我們去關注,特別是開卷第一章就從“不再誤讀自己”說起,總結了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作者是深諳中國人謙虛謹慎、韜光養晦的秉性的,告訴國人,中國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已沒有理由缺乏信

  心。樹立強大的信心是我們發展的思想基礎,做為一名軍人,面對新的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我們目前周邊安全環境並不樂觀,像**、鉤魚島爭端、黃巖島衝突等時刻提醒我們,軍人的使命還很重,軍人的責任重大。隨著這些年祖國的發展,我們要對祖國充滿信心,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去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我們平時看新聞讀報對於**、環境汙染、貧富差距這些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比較關注敏感,就我們連隊來講很多戰友平時比較喜歡談論這些問題,對此,我透過看閱讀這本書之後,我自己不但明白了這些矛盾產生的問題由來,更重要的是透過我的學習,可以給戰士講課時引用其中,做好官兵的思想引導工作,讓官兵們明白這些現象在是發展中存在矛盾必然性,透過引用書中不同國家的對比分析,告訴官兵這既是發展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還沒有解決的普遍矛盾,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尋找心理的平衡。

  當我讀到作者說“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國人當下的問題,就是太不自信。”時我體會是,目前,社會出現各種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大多是來自自己的不自信,在我們連隊也是一樣,很多戰友談英國如何的好、美國的如何強、政府如何忍讓等等問題時,這就說明我們官兵中多少存在對自己國家的不自信,就像面對

  “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滿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難是要解決的,但需要一步步來。正是有了發展,才能有談下一步問題解決的資本,殊不知,中國才發展多少年,美國和西方國家發展了多少年,中國發展這麼快的速度完全證明了我們的發展模式是正確的,因此,讀完這本書後我要告訴我身邊的戰友、朋友 你們應該對我們國家要留有足夠的信心。不肯定這一點,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過去承認中國落後是實事求是,今天承認中國的巨大進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該做一些未雨綢繆的長線思考,我們需要新的大國意識,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更加理性從容的國民心態。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

  法國學者高大偉2009年2月在《亞洲時報》曾發表一篇評論文章寫到:“中國公民正在向世界公民轉變。”當我看到這麼一段時,我非常激動認為,中國軍人也正在向世界軍人轉變,你看看中國派出的多國維和部隊、世界反恐部隊、中國走出國門參加的索馬利亞護航海軍等等事件,充分表現了我們軍隊一步步向向世邁出了堅定的步伐,無不在展示出我們中國軍人向世界的轉變,體出我們強大的國防力量,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自信,也是我們中國軍人的自豪。

  黨中央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

  線,統籌兼顧、改革創新。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崛起已不可阻擋,中國發展的道路雖然還會有曲折坎坷、充滿風險,但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利用好自身優勢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三

  中國人向來特別謙虛,總是愛用國外的語言體系來衡量中國的情況。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個個體,從懂事開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別人為榜樣,向別人學習,謙虛再謙虛,因為謙虛使人進步,媽媽和老師,乃至領導都這樣講。這樣一衡量,就麻煩了,沒自信了,沒話語權了,沒自己的模式了,也沒了對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來的信心。看了張維為先生所著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書,我自信地確認原來這是錯的,對於國家,國人,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理論體系,對個人,對自己同樣,必須得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即便要用國外的,別人的,也要把它的實質情況搞清楚,然後再進行比較。要逆向考慮、反問個為什麼,想起來創新、個性和獨立性也是這個道理。這本書好,值得讀,我已向身邊人推薦。

  我本人自改革開放走來,看到許多人都用各種方式描述中國改革的整體畫面,從國家報紙、電視、電臺、刊物和各研究單位每天都在努力從大道理、特製的畫面上說明中國改革的成績與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司空見慣。但是像這樣通俗、坦誠、樸實、貼近大眾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實在是少的可憐。愛中國還是愛理論,個體強烈的創新型、大眾心態在字面上必然顯露無遺。看了還想看,翻了一頁還不過癮,深深地被張維為先生自然流露的愛國純情所感動,作為一個普通基礎建設工作者和一名思上進的普通黨員,我也早有同感。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熱愛學習,讀萬卷書時做了大量筆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對許多國家做過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謂“行萬里路”。相比之下,閉門造車的大塊文章,雖然邏輯嚴謹,但是頗有些作者自娛自樂的感覺。比如,講中國崛起,不從共產黨一次革命時期開始說起,就覺得不過癮。沒有深入實踐,沒有行萬里路,沒有市場參與經驗,要拼出個名頭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們做現場施工監理工作的同志來說,如果不親自參與到一個專案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很難感受到一個專案獲得什麼什麼獎,取得什麼什麼優的份量,就更別說寫一份象樣的專案監理工作報告出來了,我曾經親自經歷了三亞大隆水利樞紐主體土石壩的建設過程,也經歷了2005年積極抗擊“達維”颱風的抗洪搶險過程中,在得知該專案在2009年、2010年獲得大禹獎、魯班獎兩個大獎後,倍感振奮,親切,雖然過去了幾個春秋,當時自己還不是專案負責人,但也自信地說,這個專案該拿獎,也配的上這兩個大獎,因為我見證了他的質量形成過程,因為她抵禦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驗,於是,我把這個過程寫了一篇回顧性的探討文章,在2011年初竟然發表在省部級刊物了,與張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樣也能讓人產生共鳴。我很享受張先生這種讀書與走路相結合的問世態度。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用樸素語言說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夠在兩種極端思維中發現能夠說明和解釋中國實踐的觀點。書中總結中國模式的“八個特點”,就是張維為先生獨創的一種表述體系。這種治學方法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極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兩端之後,人們才能認識到取中的難度、力量與高明。凡是能夠用樸素的語言傳達深刻觀點的,都是達到了“極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張先生的文字十分簡樸,卻挾帶著中國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學、朋友和親人中,有許多是闖南闖北的好漢、商場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差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然而,這個時候卻容易缺乏瞭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點的耐心。我本人雖然在國有企業工作十年,但是從來沒敢間斷過閱讀《參考訊息》和收看相關新聞報道,並從中受益匪淺,卻只停留在表面上瞭解中國政府和執政黨的觀點,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改革的成效,讀了此書,我才能理解《中國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今天,學習分析國際先進經驗的動力卻出現了一些降低。對一些明顯對中國國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於迫於形勢的壓力、或政策束縛、或利益糾纏,沒有輕裝上陣,沒有對一件事情、一項制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變思維、改變做法。如我們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後,建設工程領域引入的三個制度,第一,建設監理制度快執行20年了,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不難看出,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率有上升的苗頭,發生的不可思議性和規模也有嚴重的勢頭,中央三令五申,嚴查整頓,從嚴處治了相關責任人,如從在建工程倒樓、倒橋和大樓失火、腳手架倒塌等事件,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築體制上應該改革了,事後控制明顯亡羊補牢了,很多鮮活的生命應該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