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夜》的讀後感(通用22篇)

關於《子夜》的讀後感(通用22篇)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也許正如作者矛盾所說“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必然勝利的前景”,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關於《子夜》的讀後感(通用22篇),歡迎參考!

  《子夜》的讀後感 篇1

  最讓我感覺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時代的洪水撲滅,心裡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經擁有的理想是多麼的不現實,說過的那些大話是多麼的可笑,而置身於時代的洪流之中的人們,是多麼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無疑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在那個1930年式汽車咆哮著賓士過飄散著“共產主義”傳單的混亂街道的時代,在那個軍閥混戰,革命鎮壓亂作一團,經濟跌蕩起伏毫無規律的年代,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鉅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看完之後,盤踞在我心頭的諸多疑問和重重憂慮,像春日沉悶的烏雲一樣,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失敗,買辦金融資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無所事事和鋪張浪費,實在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魁梧剛毅,紫臉多皰的吳蓀甫,曾經遊歷歐美,見多識廣,用盡了他的心智想要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但是因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沒有免得失敗的命運,實在可悲。撇開時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發揚民族工業上的努力和決心是不可否認的,雖然他也有剝削工人的一些表現,但是國際絲價一路下跌,作老闆的也有苦衷,既然我們恨的是剝削的行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樣被現實逼迫的人,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廠裡獎罰分明,重視人才,又能合理規劃,也確實是位不錯的領導者。然而在公債市場上,他又被機智狡詐的趙伯韜逼上了絕路,又是由於他貪心不足。如果老老實實辦廠,因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當然不會容易,但是至少不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畢竟時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的他在數月之間廠房、銀行、公館全沒了,最後的結局靜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為罷 工風潮攪亂了他的實業,金融魔王捲走了他的一切積累,革命軍隊打開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門,還有他公館裡那一群成天遊手好閒的女人和青年們,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業人,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也不好過。吳公館的常客李玉亭是當時上海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必然是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習慣於資產階級閒適奢華的生活,看到共產主義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憂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其實無論是怎樣的時代,有知識的人都是受人歡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憂天與杜家大少爺杜新籜的毫無憂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中形容杜新籜總是一副“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那就是他從法國學回來的“巴枯寧主義”,當李玉亭在他耳邊重複著現在面臨的危機時,他卻能不以為然的把視線投向遙遠的海外:“不要緊!至少明天,後天,下星期,下一個月,再下一月,都還不要緊……再不然,日本,法國,美國,總該不至於要緊!供我們遊樂的地方還很多呢,不要緊!”即使“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言語也不能刺激這種人奮發上進,那他花了那麼多人民的血汗錢到國外去學了什麼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籜一類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剝削工人的人!

  然而資產階級家庭出來的青年也未必各個如此,這讓我們還不至於絕望:吳芝生、杜學詩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學詩“國家的鐵掌應該強制人們在絲業上壓倒日本”,吳芝生與同學柏青一起走入“五四”遊 行團隊,不都是他們對未來積極的表現麼?他們的出現,就像正待勃發的春草,可以染綠整個田野。

  然而這部著作的中心還在資本家之間的鬥爭,公債市場上的殘酷鬥爭。股票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公債也不例外,大人物在裡面做手腳,誰最後接到那誰都不想要的“花”誰就倒黴。雖說我這樣的評論十分幼稚,但是這種智商上的遊戲實在太殘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慾薰心的人之間玩的一場在他人頭上妄加噩運的遊戲,這樣的遊戲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裡,那些單純用經濟來衡量社會進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是什麼?是某些人畢生的追求,是他們靈魂的最終歸屬嗎?我一點也看不出其中的奧秘,是我的知識太欠缺了也罷。但是所謂股市、公債不都是以賺錢為目的,以損人利己為表現形式的無聊勾當麼?那些為此瘋狂的人有沒有想過有些人還在飢餓的魔爪下掙扎,那些贏家的心裡有沒有一點對自己手下敗將的留意——他們或許會變為危害更多無辜的人的冤鬼。

  有沒有一種行業是真正造福於社會,能讓人們共同享受幸福,共同進步的?答案當然數不勝數。認認真真地做好實業,讓人們共同富裕起來,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然而正是因為資本家的貪心,造成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也許正如作者矛盾所說“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必然勝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憂患是激勵人前進的最大動力,我會因此而更加明確今後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的讀後感 篇2

  《子夜》是一部一直以來充滿爭議的作品,但肯定和讚揚的聲音始終佔據主流,作品為讀者們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都市生活,引人深思。

  作品開篇是一段景色描寫,為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場作鋪墊,紫臉多皰的吳蓀甫、封建腐朽的吳老太爺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尾更是匠心獨運,整體結構宏偉嚴密。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貫穿《子夜》全書的主線,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半殖半封社會的全貌。吳蓀甫就像一個永不知疲倦的戰士,戰鬥在民族工業的第一線,與趙伯韜勾心鬥角;使勁渾身解數平息罷 工;吞併其他小廠來擴大自己工廠的規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會背景扼殺了民族工業,雖已力挽狂瀾,卻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吳蓀甫一個人的失敗,更是當時國家和社會的失敗和悲哀。然而吳蓀甫也是一個血腥的剝削者,剋扣工人工資,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吳蓀甫人性惡劣和冷酷無情的一面可見一斑,因此,吳蓀甫形象的評價一直都是譭譽參半的。但無論怎樣,吳蓀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認為,《子夜》最值得稱頌的是刻畫了各賦性格特色的都市現代環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瑤是眾多女性中最豐滿的,她憧憬著浪漫偉大的愛情,然而現實生活中,她的丈夫吳蓀甫卻是汲汲於功力的資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詩意都不屬於這個家庭,雖表面接收了現代文明,實則卻只能默默反抗。愛情是林佩瑤的全部,而吳蓀甫卻把全部心力獻給了他的事業,沒有給妻子必要的關心,面對初戀情人雷鳴,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熱情的火花,卻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負罪感,然而對於丈夫的不忠卻當做理所當然。林佩瑤活在這種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著,可以說,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劇的,是一種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讓人憐惜,可悲可嘆。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體現封建文明與都市文明碰撞和衝突的女性形象。在父親吳老太爺嚴厲的管教下,“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錮著惠芳,支配著她的思想和行動。當走進這個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大上海,舊有的價值觀受到強烈的衝擊,地位雖然顯赫,卻與都市人之間存在這隔閡,四小姐就這樣孤獨悲哀地在夾縫中生存,精神上的矛盾讓她產生了臆想。心中雖希望去追逐愛情,但禁慾思想時刻牽制著她,內心軟弱的她只能學著死去的老太爺的樣子,捧起《太上感應篇》潛心修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最後也算是有一個比較光明的結局,離開吳公館,追求新的自由天地。

  這些女性的愛情與人生比起主角吳蓀甫和趙伯韜及其鬥爭並不是主要的和完整的,但每個女性都帶有理想的色彩,形象的豐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一類女性的欣賞。

  《子夜》整體上顯現出一種浪漫與頹廢、真實與虛無的交織,也是展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歷史性鉅作,《子夜》的誕生更是顯示了無產階級文學的不可戰勝。

  《子夜》的讀後感 篇3

  日記《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裡的。

  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同時,《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臺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擷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x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裡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裡。

  同時,作家又透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所以,《子夜》在全域性上不僅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在細節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委婉,他宏圖鉅製般的展現了三十年代舊上海的奢華與滾滾商機,也極其細膩的描寫了吳蓀甫這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家,具體展現了吳蓀甫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投降性和鬥爭性。

  《子夜》的讀後感 篇4

  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長的深夜,而是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 子夜,黑夜與凌晨的交界。處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物,都面臨著黑暗與光明的選擇。而那時中華大地,列強韃虜,內賊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時失去了習慣常規的中華大地陷入了無盡的迷惘。黑暗貪婪的侵吞著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子夜》是矛盾長篇小說代表作。讀完了《子夜》,心中不由的產生許多感慨。文章中寫了許多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透過這些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城市風雲,也間接反映的當時革命發展,星繚亂的中國社會風貌。 小說中成功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令我影響深刻是吳蓀甫。吳蓀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吳蓀甫的準要性格特徵是精明強幹,有雄心,敢冒險,是一個鐵人物。他有雄厚的財力,很有才幹,曾留學歐美,懂的一套企業管理的方法。他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要和傾銷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為此,他和交通運輸資本家吳吉仁,礦業資本家王和甫一起創立了兼辦金融和實業的益中信託公司。他的理論是,把那些平庸的企業家毫無憐憫的打倒,把他們的企業掌握到他的鐵腕中來,以實現他的吳記資本主義王國的美夢,充分表現出他的野心、魄力、冒險精神和競爭中心狠手辣的性格特點。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嚴謹的。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著“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想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著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歎於一位民族工業巨匠在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慘象。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小說《子夜》選取了大都市上海作為人物活動的中心。圍繞主人公吳蓀蒲,作者精心描寫了“吳公館”,“交易所”和“裕華絲廠”三個主要活動場所。在這裡,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依次的展開,不論是民族工業資本家與買辦金融資本家的矛盾鬥爭,或是軍閥混戰和報機市場的微妙關係或者是農村階級鬥爭和金融市場的曲折關係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現,小說故事情節也一步步順利發展也成功塑造了各個階層的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到黎明就不遠了。

  小說的題目定為《子夜》,指小說的故事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舊中國社會,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定信心。

  《子夜》的讀後感 篇5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是的,燃燒後儘管會成為灰燼。但曾經為之努力、奮鬥過,終究勝於腐朽。吳蓀甫雖逃脫不了最後的失敗,但他至少掙扎、奮鬥過,這便勝於坐著腐朽而不行動了。

  處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時期,中國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也早已決定他的悲劇命運。但他並不為此屈服,憑藉自己的見識與資本,企圖實現自己的構想,他便是吳蓀甫。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雄心的人,但這並不與他鎮壓工人與農民混為一談。

  在當時的年代,作為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並不消沉,抱著一種雄心去兼併八個小廠,成立公司。他始終抱著一種堅定的信心發展民族工業。但面對資金短缺,卻從工人身上開刀,扣除20%的工資,不顧手段來為自己的發展做好鋪設,這便給他閃耀的精神上抹了一層黑。

  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不如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與怒放;與其使自己一生了無成就,不如徹徹底底地拼搏一次。有雄心的人,是從不自棄的,雖然吳蓀甫的結局是悲傷的,但畢竟他曾經也是輝煌過的。那,便足矣!

  蟬的一生短暫,卻在生命結束前,將自己“燃燒”了,而不是沉默的等待死亡,默默腐朽下去;劉和珍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反對派勢力的殘酷欺壓,毅然綻放自己生命中的最後光芒,而不是做一個腐朽的國人;屠呦呦儘管年老,卻並不腐朽,始終燃燒,終於收穫成功。

  人的一生需要奮鬥,需要膽識,需要雄心,結果怎樣,都是未知的,所以也不必去揣測,踏實、無愧的做好現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自己選擇的路,儘管可能不平坦,但跪著也要把它走完,因為自己的初心不可輕易違背,況且,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知道自己為何開始,就一定會達到終點!

  讓自己的生命燃燒,成為不可磨滅的經歷吧!

  《子夜》的讀後感 篇6

  《子夜》是茅盾小說創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徵,而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矛盾先生筆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嘆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些藝術形象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他們在我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著突出的位置。在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如其中的吳蓀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每一個讀完《子夜》的讀者所瞭解的。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精明能幹,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在作品中,這位一心要振興民族工業的鐵腕式人物一出場,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膽略和手腕。他略施小技,就擠垮了陳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又和孫吉人、王和甫合夥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氣吞併了8個日用品製造廠。這些事實證明,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能力的強人。假如吳蓀甫生在一個適合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中,也許他會大有作為。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在國內,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政權,根本不實行扶植民族工業的政策,反而壓迫、排擠民族工業,再加上軍閥混戰,使交通阻斷,農村經濟凋敝等,這一切使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也因要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對中國民族工業採取扼制的政策。這樣,一心要發展民族工業的吳蓀甫,就不能不面臨著重重阻礙。但是障礙並沒有停止他的前進,他一如既往的進行著自己的理想抱負!

  《子夜》的讀後感 篇7

  或許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資訊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船,一種載體。

  船是否危險,取決於載了什麼東西。

  在茅盾的作品《子夜》中,穿梭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風雨飄搖的上海的——被鐵軌,霓虹,電車,高叉旗袍,大波浪,大工業充滿的、遙立江頭的真實的上海的,就是這麼一種危險的船。載貨、載人,還載很多看似鮮亮有趣、實則顯示某種岌岌可危的預兆的故事。

  在書店翻到此書,首先被充滿了年代感的環境描寫吸引,買來後,同樣是因為這跨了快一百年的寫作風格和社會環境,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半月才辛苦地讀完。我也不曉得作為業餘消遣為何還要強迫自己,只是一些東西就像織毛衣一樣,一旦開始了,不做完總覺得缺少什麼。況乎好的作品永遠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所展示的問題,始終是一些從古到今,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永遠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超越階層的表象,始終是這類作品最主要的脈絡,不同的時代和變局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為了瞭解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必須花費時間磕開這艱澀的外殼,才能得到對當下的批判性思考。

  《子夜》展示的也是這樣一種問題。與當年很多左翼文學不同,作者的講述主要從當時的實業家——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展開。裡頭有很多豐富的場景和設定,其中又有很多有趣的發生在船上。而在穿梭於全文的、形形色色的船之中,個人印象最鮮明的又有三條。都是無關緊要的情節——非常有趣,極度浮躁,卻又充分地展示了想要讀者領會的東西。

  第一艘船是一艘白船。充滿快樂歡氛的大船。也是美貌的交際花翩翩起舞的、裝了彈子檯的鋼鐵船。

  這場景是那個年代上流社會的常態。儘管局勢動盪,朝不保夕,仍要“有一天,樂一天”——彷彿精神鴉片一般短暫逃避到隨便哪種存在裡去。交際花徐曼麗在彈子檯上跳舞——這位女士在全書中兩次在彈子檯上跳舞,一次在做喪事的場合(我比作白船),一次在鋼鐵船——光著腳,黑緞子的高跟鞋頂在男人的禿頭上。做喪事的是名門望族,因此看她起舞的也是前來弔唁的、政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一邊觀看,一邊拍手狂笑。別人家的喪事,卻是另一些人娛樂交際的大舞臺。隱約的荒誕感便從這裡浮現。引用同時代作家魯迅的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此時——在我們不以為然地微微搖頭時,作者安排兩位青年看到這場面,併發生如下對話。

  “這算什麼希奇!拼命拉了我來看!更有甚於此者呢!”

  “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們這班’社會的棟樑’麼?”

  “哼!你真是書呆子的見解!’男女之大防’固然要維持,’死的跳舞’卻也不可不跳!你知道麼?這是他們的’死的跳舞’呀!農村愈破產,都市的畸形發展愈猛烈,金價愈漲,米價愈貴,內亂的炮火愈厲害,農民的騷動愈普遍,那麼,他們——這些有錢人的’死的跳舞’就愈加瘋狂!有什麼希奇?看它幹麼?——還不如找林佩珊他們去罷!”

  當時看到這裡,覺得青年人的清醒和尖銳多少是一種希望。殊不知坐擁上帝視角時,誰人看起來都是清醒而睿智的,不識真面目的永遠都是自在其中的人——看到第二條船,便印證了這種假想。

  第二條船就是載著青年的木頭船。湖泊中戀愛的木頭船。留法歸來的萬能博士少爺,和豪門充滿浪漫幻想的少女,泛舟戲水、討論未來的溫馨畫面。

  “可是,你總得想一個法子呀!……只要設法叫蓀甫不反對我們的——那就行了!”

  “蓀甫這人是說不通的!”

  “那麼我們怎樣了局?”

  “過一天,算一天呀!”

  “唷唷!過一天,算一天,混到哪一天為止呢?”

  “混到再也混不下去,混到你有了正式的丈夫!”

  “啐!什麼話!”

  “可是,珊!你細細兒一想就知道我這話並不算錯。要他們透過是比上天還難;除非我們逃走,他們總有一天要你去嫁給別人,可不是麼?然而你呢,覺得逃出去會吃苦,我呢,也是不很喜歡走動。”

  兩人就又嬉鬧起來,好像沒人拿這感情當回事,那一點溫馨也蕩然無存,只剩一種玩世不恭的現代犬儒主義。在這種歡快的氛圍裡,無需說都能體會到一種氣息奄奄、放任自流的感覺。我們期待的好像永遠是一種梁山伯祝英臺、羅密歐朱麗葉式的對束縛的抗爭,但現實中服從且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甚至有這種放棄了抗爭,躺得十分快樂自得的。自由在每個階級都是奢侈品,到達的途徑從古到今也只有一條,且從古到今,都充滿了危險,是魯迅、羅伯特·佛羅斯特和斯科特·派克口中少有人走的路。

  這部書裡所描寫的諸如此類的資產階級青年很有意思。知道作者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便更有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氣質和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茫然和掙扎。裡頭的青年——要麼頹廢,要麼積極地空談,要麼否定全世界,但或許積極地空談和否定也是頹廢的一種。錦衣玉食、滿腹經綸的青年人們議論社會問題,作詩,跳舞,甚至為尋求刺激參加城市工人運動,都是為逃避這種無意義的頹廢。逃避有很多種方式,但解決只有一條法門:透過某種熱愛的方式,投身到生活中去。——我沒有十分的資格做這句論述。但我希望、且需要自己慢慢地作爭取。

  最後的船——也是全書最後的船,是吳蓀甫,這位實業家的船。

  外有外國工業競品入侵的殘酷競爭環境,內有工人要求公平待遇的反抗浪潮,在這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像吳蓀甫這樣的資本家均為在亂世中保全自己而更赤裸地進行剝削,工人於是更激烈地反抗——社會愈發動盪,整個狀態便進入惡迴圈。奇怪的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反思,認為此情此景業有自己一份負責。民族資產階級一味斥責工人的不理解,不能顧全“大局”,其實是荒唐的雙標,因為自己小的“大局”以上還有買辦資產階級更大的“大局”,其上又還有更大,且他們對待工人的態度本就值得探討:古龍在《英雄無淚》裡談殺手,說當一個人有了定價的時候,就不值錢了。這是實話。當對人的概念僅限於能夠產生多大價值時,其實人也在被當作商品,解放更無從談起(然而我又有何立場作批評?我只能反思,在工作中對工作物件經歷的判斷為是否可以做出一個好故事時,我有把他們當作鮮活的人對待嗎,有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嗎?人存在的價值又需要獲得誰的首肯呢?)。這時就忽略了基本原則——一條自人類誕生以來永遠伴隨著歷史車轍轉動的、顛簸不破的原則:都是人;人要活;人還有要活得有尊嚴的動力。

  就像永動機只存在於幻想裡,沒有什麼是永遠穩定的,絕對就意味著片面的真實和潛在的危險。社會是如此複雜的體系,危如累卵的平衡本身就是靠微妙的合作和妥協維持。良好的秩序是基礎中的基礎,極端的失衡就是破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全書最後,崩潰的大計劃前,吳蓀甫也乘上了他有一天樂一天的度假的船。與他從前瞧不起的社會棟樑和空談青年為伍了。

  我們無法脫離侷限。或許跟書中人一樣,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資訊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由此,我解讀《子夜》所討論的問題之一,一個同樣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並必將延伸至未來的問題——船,一種載體,人的載體;廣闊的社會也是這樣一種載體,一條永遠在若有若無的風暴中行駛的大船。部分人透過某種積累坐上舒適寬敞的頭等艙,部分人在中間,部分人則緊緊巴巴地擠在甲板之下。需要承認的是,差異永遠是存在的,差異間鬥爭和妥協的輪迴也將永遠存在。然而也需承認,不能等到這種鬥爭激烈到船之將覆,才意識到——甚至都意識不到,我們始終在同一條船上。

  《子夜》的讀後感 篇8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著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著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著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為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的讀後感 篇9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和鬥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為了自己的企業也為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為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說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說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說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盪,但同時也體現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

  賭博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於麻將的問題的次數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複雜的發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的讀後感 篇10

  子夜,原意是已到半夜,即將迎來黎明,暗指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就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堅定信念。而這本書就是講述在黑夜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蒲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較量和鬥爭。而最後的勝利者是有美國資本勢力做後背的趙伯韜大獲全勝。

  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源源不斷地洋貨從海外運來,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它們很快地佔有了中國市場,又因為中國缺乏專業人才,在有雄厚實力的外國企業的壓迫下,被打得節節敗退。而吳蓀蒲的裕華絲廠也沒逃過這劫難——物價上漲、原料不足、存貨賣不出去……種種的不利因素逼迫著他不得不削減工人們的工資來維持工廠那奄奄一息的生命,決心與外企幹到底。可矛盾就在老闆與工人之間展開——吳蓀蒲老闆:我們的成本太重,就要破產了。減成本,就要減工錢,為了民族的利益,你們只好忍痛一時,少拿點兒工錢。工人們:物價上漲,本來就吃不飽,再減工資,那是要我們的命,你們有錢不愁溫飽,你們也要顧全民族的利益,忍痛一時,少賺一點。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碰撞在一起,複雜的階級矛盾就這樣在不斷地衝突、鬥爭中升級,一切都顯得恐怖又紛雜,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恐慌、壓迫的環境中,與戰爭無異。那些有著民族正義感的資本家們在與外企的鬥爭中也傷痕累累,波及到那些無辜可憐的工人們奮起反抗,惡性迴圈般持續到“子夜”。

  隨著鬥爭的持續,工人們終於爆發出積蓄已久的憤怒,紛紛用遊行和衝廠來發洩內心抑制的憤懣,想幹掉那些資本家,而資本家們也漸漸陷入了錢的泥潭,為了賺錢,他們不惜鎮壓、圍剿、槍擊這些被剝削、被欺壓、被踐踏的工人百姓,露出了資本家們剝削工人的獠牙,工人的反抗、資本家的鎮壓、外國的經濟封鎖……在這混沌的黑暗之中,工人們排山倒海的反抗,正是這衝出黑暗的一束希望之光,代價雖大,卻能迎來苦難後的溫暖燦爛的黎明。

  後來以吳蓀蒲為首和孫吉人、王和甫聯合成立了一種信託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的走狗趙伯韜大幹一場,投身於公債之中,而狡猾奸詐又資本雄厚的趙伯韜暗中掌握著公債的走勢,後因杜竹齋的臨時叛變讓吳蓀蒲等人破產。書中展現了一位經驗豐富、果斷老練但對工人殘暴的資本家,透過不斷的努力和計謀去打造一個資產階級王國,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法則。

  民族資本家吳蓀蒲等人雖然竭盡全力發展和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但是,他的“竭盡全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沒有了工人的支援,無論你多麼足智多謀,就如同只有矛,沒有盾的戰士,無論攻擊力多麼強大,終究會被敵人看出破綻,一擊致命。我覺得吳蓀蒲們只是靠壓榨和剝削工人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那麼無論在哪個國家,有怎樣的政府,沒有了工人們凝聚成的堅實保護盾,都無法建立起自己強大、穩固的資本王國。

  《子夜》向我講述了在中國舊社會最黑暗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和民族企業的掙扎,說明了舊中國不能走資本道路的歷史法則,只有透過工人們的覺醒、反抗、革命,才能帶來衝破這子夜黑暗的新生力量,吳蓀蒲們才能和人民一起建立真正強大的民族工業。

  《子夜》的讀後感 篇11

  與《子夜》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對名著並無多大興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透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徵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這裡有著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著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著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

  小說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鬥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並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著自己的財力,遊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嚮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猶如一隻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展。

  雖然片面地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還是會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鬥,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不幸從農曆端午節後,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裡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週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鬥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隨後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的危機,咬齧著吳蓀莆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著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併小廠的辦法來吞併“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後的決鬥,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於“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

  中國的歷史是淹沒於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後只有被捱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子夜》的讀後感 篇12

  《子夜》之於我是一位老友。就拿小說裡的那位叫李玉亭的博士來說,他的名字和我的同音,每每有他的出場,我都要睜大了眼睛仔細瞧瞧他的言行。這本書時常有討論金融、股票、銀行、工廠的情節,在老爸老媽給我的金融常識掃盲之後,我便對人物之間的利益爭奪有了初步的認識,頗帶玩味地圍觀這場金融市場上的生存野戰。人物方面,既有吳蓀甫、趙伯韜這樣的風雲人物,又有林佩珊、範博文、張素素、李玉亭等青年。時而圍觀工廠老闆、金融巨頭的會議,時而圍觀青年小姐們的談論,這真是一出好戲。看著這樣一本書,的確像是遇到了親切的朋友。

  在我看來,二十世紀的的確確是個絕好的世紀。且先放下戰爭與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瞧瞧那個時代,舊的未去,新的已來,封建、舊民主、新民主的摻雜,地主、農民、資本家、工人的紛爭,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的碰撞都十分有意思。

  比如小說開篇就寫道:吳家老太爺剛從鄉下到上海就過世了。他坐著汽車穿過繁華的街市,看見許多封建思想所不能容忍的開放與自由,被猛烈的新時代氣息重重地壓得透不過氣,竟就這樣死去了。臨死前他還緊緊握著一本帶著封建迷信色彩的《太上感應篇》。青年範博文說:“老太爺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其他青年也贊同老太爺已經是一具殭屍。可見,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比如本該氣氛低沉的老太爺葬禮,竟然摻雜著那麼多複雜的交際。來者皆打著弔唁的旗號,要麼是商討利益,要麼是湊熱鬧與人談天。老太爺過世的作用不是讓讀者感到悲傷,而是要從這個葬禮上的交際引出下面的故事罷了。

  還有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工廠老闆吳蓀甫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這和《雷雨》裡周樸園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類似。

  至於那位李玉亭,他是一個博士,在這篇小說裡雖不是主人公,但跟主人公的關係密切。他是主人公吳蓀甫的表妹張素素的戀人,又是吳蓀甫的合作伙伴兼競爭對手趙伯韜的軍師。所以李玉亭便是吳家公館的常客。雖然他與我的名字同音,但經過深入的瞭解,他的形象和性格漸漸突出,這個名字便迴歸成他的代號,而不再讓我聯想起自己。儘管如此,他的出場都會讓我眼前一亮,噢,我的老朋友。

  讀小說不像是讀詩和散文,讓人挑得出的好句子不常有,但合上書本時,讓人回味無窮的情節倒是久久印在腦海裡,像是真的去過什麼地方,見到了什麼人一樣。我常常在喜歡的句子下面畫線,但小說裡劃線的句子很少,更多的是暢暢快快地讀完,少有停留。

  要說感受,倒也沒什麼感受,只是像看完一場電影般,沉浸在故事裡罷了。

  《子夜》的讀後感 篇13

  最近閱讀了茅盾先生的小說《子夜》,得到了一些感受,感悟可能不深,在此作個分享。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1930年代的商界故事,小說內容充斥著資本家的利益考量、帝國主義的入侵與干涉、平民工人生活的艱辛等內容。茅盾先生用了巧妙且豐富的語言刻畫出了鮮明的人物性格並且為我們較為清晰得闡述了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困境。

  由這篇小說我明顯可以感悟總結出一點道理:在一個完全沒有擺脫外國資本勢力控制的國度裡,想要發展本國強健民族工業體系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一頭被鐵鏈栓著的猛虎永遠也無法成為森林之王一樣。但是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工業還沒有獲得足夠優質的發展環境,尤其是當時外國資本勢力對我國的控制影響很強。外國勢力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肯定會千方百計阻撓我國民族工業的實質提升。一頭猛虎想掙斷鐵鏈是需要痛苦掙扎過程的,小說恰是在描寫當時的一個民族資本家在探索摸索發展過程當中歷經的掙扎而最終失敗的故事。

  因此,讀完這篇小說我們當代青少年們應該從小就收穫豐富經濟知識。要明白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曾經是經歷過怎麼樣的困境,取得如今的成績是多麼不易。我們這一代青年一定要繼承先輩的業績,要以清醒的頭腦注重發展健全民族工業,秉承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理念,在此基礎上拓新與發展,為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子夜》的讀後感 篇14

  《子夜》結構的突出特點還表此刻:她把眾多的人物,複雜的矛盾,紛繁的線索,瞬息萬變的鬥爭,廣闊的生活場面,集中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加以表現,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的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顯示出高超的結構藝術才能,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茅盾“寫大時代”的藝術追求。

  俯瞰整部小說,吳蓀甫這個充滿鮮明個性矛盾的形象便展此刻我們的面前。他精明強幹,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僅限於個人利益的驅使;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為了個人利益又反過來鎮壓農民戶外,殘酷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裡,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幹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姦汙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行徑。人物形象十分真實可信。由此可見,吳蓀甫之因此最終走上破產的杯具並非偶然。

  《子夜》的讀後感 篇15

  作家並沒有擷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裡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悲哀感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裡。同時,作家又透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述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他精心結構,細密佈局,透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好處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杯具,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的讀後感 篇16

  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一個強大的工業王國。這也是吳蓀甫的夢想。吳蓀甫,一個魁梧剛毅,紫臉多庖的民族企業家。他有著很大的野心,又富於冒險精神,硬幹的膽力。雄心勃勃的吳蓀甫,要在他已有的事業之上更上一層樓。他要兼併八個小廠,辦起一個銀行,成立益中公司。益中公司是吳蓀甫建設工業王國的第一步,他認為理想必須要夠大,而其出發點能夠是很小。就這樣,懷著滿腔熱情和過人的自信,吳蓀甫將益中公司一步步地搞上軌道,逐漸擴大。

  《子夜》的讀後感 篇17

  這幾日一直在讀《子夜》這本書,真正靜下心來閱讀也就是最近兩天的時間。當我敲擊鍵盤的這一刻,也記錄著我讀書時零星的記憶。

  《子夜》的作者是我國老一輩的、有名望的作家茅盾。《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鉅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讀《子夜》,我們不得不注意它的結構: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只就開頭、結尾兩章就足見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的時刻,吳蓀甫迎來了他為避禍亂來傷害的的老父親。此時的吳蓀甫氣派威風,不可一世。書尾,吳蓀甫慘敗於趙伯韜,廠房、銀行、公館全沒有了。他只好帶著妻子到牯嶺消暑,靜悄悄的,灰溜溜的。這一鬧一靜的首尾呼應,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嗎?

  此外《子夜》結構的突出特點還表現在:她把眾多的人物,複雜的矛盾,紛繁的線索,瞬息萬變的鬥爭,廣闊的生活場面,集中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加以表現,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的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顯示出高超的結構藝術才能,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茅盾“寫大時代”的藝術追求。

  俯瞰整部小說,吳蓀甫這個充滿鮮明個性矛盾的形象便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他精明強幹,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是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僅限於個人利益的驅使;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是為了個人利益又反過來鎮壓農民運動,殘酷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裡,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幹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姦汙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行徑。人物形象十分真實可信。由此可見,吳蓀甫之所以最終走上破產的悲劇並非偶然。

  而茅盾先生擅長以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透過細密入微的剖析來揭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同時,把交代情節,書法感情,描寫景物等融為一體,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如小說的最後一章寫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決戰前,坐臥不寧。決戰中,時而緊張,時而恐慌,時而驚喜,時而憤怒;決戰後的絕望頭頂,猶如萬箭穿心。這些都很好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也許這些零星的記憶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是它留下的卻是我內心的一些真實的感受。

  《子夜》的讀後感 篇18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為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為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建立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是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x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是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為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是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著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為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的讀後感 篇19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為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著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湧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著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湧動著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洩?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瞭解了吳蓀甫的無奈和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鬆的,但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蹟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併為之讚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蹟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複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衝上前去了,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臺上,他又能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子夜》的讀後感 篇20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就應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

  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超多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著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湧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著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湧動著翻天的巨浪。他怎樣對付?他怎樣應對?他又怎樣發洩?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子夜》的讀後感 篇21

  縱觀《子夜》的情節,它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裡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杯具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子夜》的讀後感 篇22

  茅盾先生擅長以心理描述來刻畫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透過細密入微的剖析來揭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同時,把交代情節,書法感情,描述景物等融為一體,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如小說的最後一章寫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大致能夠分為三個階段:決戰前,坐臥不寧。決戰中,時而緊張,時而恐慌,時而驚喜,時而憤怒;決戰後的絕望頭頂,猶如萬箭穿心。這些都很好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也許這些零星的記憶並不能說明什麼,但它留下的卻是我內心的一些真實的感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