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10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愛的藝術讀後感,請參考!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秘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裡,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

  最近幾天看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感受頗多。書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同時,愛更多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在渴望愛,許多小說、歌曲都在稱頌愛,但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為愛煩惱的人。《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就說其實絕多數人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又或者說其實多數人談的是愛的感覺,談的是被愛,透過看這本書知道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學習,從哪裡學起,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好並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是給予,你要主動的給予,給予很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多人會說,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為很多人的給予都帶有被動,都是因為某個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實是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是要有回報的,這本書裡講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報,沒有被動、沒有社會壓力或者其他什麼方面的壓力促使他主動給予,主動給予是想要分享,我們可以檢查下自己的給予是主動給予,還是被動給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動給予,而是被動給予,說明你的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個能力是關懷。書中說到真正的關懷是本身要有勞動力在裡面的,平時當我們說,我們好愛自己的家人,卻從來沒見過你關懷、照顧過你的家人。說自己好愛自己的學生,也從來沒見過你關心過你的學生,那隻能說明你愛的是家人、學生給你來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愛中,你要有勞動性的關懷。

  最後一個需要學習並具備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愛中必然有尊敬,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這本書就說尊敬其實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實的注視對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對待你,很多的父母以為他們愛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他渴望形成的樣子,並沒有如實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會獲得真正的對方。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這是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書”,很慶幸遇見了它,弗洛姆的文筆很流暢,思維很連貫,不是那種嚴肅的說教,也不是牧師般的引導,他不是要教會我們什麼,他只是在講述,就好像一個老者在講自己人生中關於愛的那一章節,每個聽眾各取所需即可。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3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本質上來看是互為陌生的,是自動機器之間的關係,其安全感的基礎就是要想方設法靠攏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中同這一群人保持一致。雖然每個人都努力同別人接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充滿了不安全感、恐懼感和負罪感。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得不到克服,這種感覺就會不斷出現。但我們的文明提供了各種可能性,使人們感覺不到這種孤獨。這首先就是人們每天都重複著千篇一律僵化的機械性工作,這種工作秩序使他們不再自覺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統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這個還不行,因此人就透過享受,透過娛樂工業提供的音樂、畫片,以及透過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去減少這種尚未意識到的絕望”——弗洛姆《愛的藝術》。

  當個性泯滅、社會趨同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時;當色厲內荏、空虛與寂寥的陣陣寒流經常侵襲我們心靈已成為不真的事實時;我們再來品讀這些恰如其分、發人深省的經典論述,或許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會有深厚的感慨與唏噓。因為我們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雙眼,在經濟理性原則的唆使下,我們彷彿變地越發的冷漠。漸漸地,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的財富和權勢雖然達到了及至,但我們的內心卻變地荒蕪。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們自己遊走於心靈的沙漠,在承受一陣陣的痛苦之後最終走向頹廢。於是,我們試圖用慾望上的滿足去驅散心靈的孤寂,但就當自己沉溺於物慾橫流、性慾橫流的享受之時,我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卻依然如故。

  現代人是痛苦的,在華麗的裝飾下遮掩的卻是心靈的空白。所以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是應該奮起、是應該清醒了。如果我們還依舊放縱自我、作踐自我,那生命的樂趣也就淡然無存。如果活著成為了一種負擔、一種受罪,那我們糟蹋的不但是我們自身,而且是賦予我們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個荒蠻的世界尋找一方心靈的沃土,何其難也!幸好,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遼闊的智慧之眼為我們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於使我們在面對偌大的心靈沙漠之時手足無措。

  “博愛——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矗我指的博愛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別微不足道。要了解這種人共有的核心,必須要深入瞭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產生同情的過程中,人開始發展他的博愛。在愛自己的同時,他也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愛那些虛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著瞭解和認識的因素”。

  讓我們牢記這份勸世囑託、記牢這份醒世宣言吧,從今天開始,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當你真正學會了愛的藝術之後,你會發現你不再孤獨、不再寂寞!當你真正品嚐到了生活的樂趣之後,你會發現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偉大!就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吧,用真心去交換一片真情,用愛把這個世界照亮吧!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4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透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為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說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覺得我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愛情,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愛情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才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5

  某日在圖書館漫無目的地翻閱時,偶然瞥見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的藝術》。

  當時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又覺得薄薄的一本很適合閒暇之餘閱讀,便將它借了回來。之後便對這本外表普通的書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愛”這個關鍵詞在書中反覆出現——這種情感不只是所謂的“愛情”,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博愛、親人之間父愛和母愛、異性之間的性愛,和對自身的自愛,以及宗教儀式的神愛。

  在看這本書時,我不斷地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現在向你們推薦。因為我想,每一位看這本書的人一定都會受益匪淺。

  因為這本書以一種特別親切的方式把我們帶入愛的真諦的範疇,讓我們小心翼翼的開啟自己的心靈,去挖掘、去重新審視自己內心隱藏在那裡的小秘密,讓我們成長和成熟。

  我們這輩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為只有這條路徑能讓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難的艱辛與歡樂。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 《愛的藝術》這本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闡述愛的藝術,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來證明,“愛是積極的,是給予的過程”,“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讓人對“愛”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著一個結論

  ——愛是一門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6

  “靖哥哥,我死後你要答應我三件事:一,我允許你為我難過一陣子,但不允許你永遠為我難過;二,我允許你再找一個妻子,但她必須是華箏,因為她真心愛你;三,我允許你來拜祭我,但不能帶著華箏來,因為我畢竟還是很小氣。”

  我曾經堅定的覺得,愛情,所有人生而有之,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去學習。世界上最扯淡的事兒就是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走到一起。後來我看了哲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種書說實在的實在沒有武俠小說好看,又深奧又冗長,通篇理論不見故事,沒絲毫的趣味可言。我一開始就是這樣覺得的。看了兩遍,書不算長,算封皮200頁而已,但是讀過之後,確實令人震撼,令人思考,愛,真的簡單嗎?真的複雜嗎?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成熟程度無關的,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弗洛姆在書的開頭就這樣告訴我們,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異地戀,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曾經是個浪蕩少年郎,很多人喜歡也很多情。一開始所有人都不支援,都覺得大學剛剛開始,你就放棄身邊的所有繪聲繪色鮮衣怒馬的日子,對於我這樣不安分的人,怎麼可能呢?所有人都在等著看我的笑話,在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已經在一起1060天,快三年了。我們對未來的規劃是一起讀研究生,在一個城市裡找工作,經營我們自己的小日子,可能有一天我們會分開,但是我更希望我們不會分開,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她能夠過的幸福,她能開心健康,就像黃蓉說的那句話,我小氣的愛著你,如果我不在也希望能夠有人愛你給你幸福。

  一份好的愛情是讓人成熟的過程,能讓男人擺脫幼稚,懂得責任懂得擔當,能讓女人脫離嬌氣學會獨立和堅強。愛並非本能,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物件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物件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型別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在我眼裡最好的言情作家不是張愛玲瓊瑤此類,而是金庸,他的武俠之所以好看,是以為有情,有武,有俠,有情這才是江湖。先人寫了無數的故事,講了無數的箴言,故事終究是別人的故事,箴言終究是別人的經驗。不體驗過就不給回真正的懂得有愛人的好好珍惜,沒愛人的好好尋覓,大概是最淺顯的道理。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7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感受良多。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援——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裡,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孰不知,“握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物件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8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透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說到了: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父母與孩子之愛;愛的物件,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著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感覺很美,很不一樣,但也許作者的思想太深了,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只是一種愛的感覺。過去總是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兩人都很幸福。但是這種迷戀,瘋狂的愛,被看作是強烈的愛的象徵,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人和女人過去是多麼孤獨。是的,我們曾經認為愛是無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開始只是一種誤解,疏遠最終只能是短暫的陶醉在離別之後。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我們只是試圖解決我們的孤獨,這是不持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愛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礎上。對所有人都有責任感,關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這也是愛在聖經裡的一種方式:愛別人就像你自己一樣。普遍愛的特徵是它不是唯一的。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也是對社會的愛,也是對大自然的愛,這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有助於瞭解一些長期忍受“孤獨”的孤獨者,他們的事業和社會事業。我過去認為這是不可想象的,但現在我覺得我太膚淺了。他們的愛不僅僅是需要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種關心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個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消除隔閡來自上帝的愛,一種對上帝的無限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9

  《愛的藝術》以簡潔的語言向讀者解釋了“愛”這個非常深奧的話題。

  本書表明: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就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併為它努力。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

  “愛是一門藝術嗎?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有一點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愛是一種無論你貧窮或是富有,無論你年幼或是年邁,都普遍存有於你與其他人之間的情感,愛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繫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對於“什麼是愛?”,我們常常不能確切地描述。有人說:“愛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愛是不需言語表達的幸福,愛是讓人沉迷的情愫……”可是,這些只是愛的一些表徵而已,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當我品讀過這本《愛的藝術》之後,我想:愛,應當是一門藝術,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喜悅。

  或許,愛並不是一種人類擁有的天賦,而是需要人類去學習的一種能力。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從一出生開始父母的呵護,再到長大後與自己的伴侶、子女相伴,大多數人都把來自他人的愛看作是順其自然的產物,而放棄了對愛的學習與訓練。我認為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創傷,以及個人成長路上的一些荊棘芒刺,容易導致人們對愛的認知出現偏差。書中弗洛姆“愛的實踐”這一節就對此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我總結下來就是:“想要學會如何去愛人,先要學會愛自己。想要過好兩個人的生活,先要學會獨處。”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的話,我們就要像對待藝術一樣對待它,我們應該去學習愛,體會愛,感悟愛。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常常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我們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資訊上,放在公認更加重要的學習和工作上,而忽略了愛自己,愛他人,忽略了靈魂的放鬆,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昇華。

  如果連最基本的素養都做不到,如何確保我們有精力去學習愛的藝術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對愛的追求,仍然要懷抱對愛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有被愛時,實際上,真正的擔憂——儘管常常是無意識的——卻是對於去愛的恐懼,是害怕自己去愛。”

  我覺得,心懷期待,感動常在,心中想愛,愛即存在。

  愛是一門藝術,放下恐懼,敞開內心,嘗試去愛,才是愛的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0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要想學習如何愛,就像要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 青春偶像劇和言情小說人們百看不厭,許許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認為愛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繼而演變出轟轟烈烈的愛情,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最終兩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無論劇情多麼狗血,他們都認為這種瘋狂地愛戀是強烈愛情的表現。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是無關緊要的,卻沒有人認為愛是可以學會的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更有“魅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持久的愛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九零後大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愛別人,他們更渴望被關注被愛,在他們眼裡“給”就意味著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熟不知,“握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我愛,因為我被人愛”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認為愛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給”,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給”是一個人力量的最高表現。而第二點,強調愛的物件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第三點,人們總把最初墜入情網的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地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的寂寞,但這種愛情就其本質而言不會持久,一旦敵意、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愛情就會煙消雲散。而持久的愛需要給、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需要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賴性、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要求,並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

  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