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山西的十大悲情歷史故事

發生在山西的十大悲情歷史故事

  導語:滄桑的山西,自從人類開始在黃河岸邊徘徊,悲情的風暴便一次又一次席捲過這片土地。如今,當我們站在呼嘯而過的歷史風聲中,盤點那些模糊的過往,更像是為歷史點燃一盞遙祭的燭光。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悲情之一:趙氏孤兒

  滄桑的山西,自從人類開始在黃河岸邊徘徊,悲情的風暴便一次又一次席捲過

  在山西曆史中,趙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家族。當然,趙家的舉足輕重來自於當初跟著晉文公重耳四處流亡的趙衰。因為這份患難與共的情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後,趙衰也就成了大權在握的重臣。趙衰死後,這份炙手可熱的權利世襲給了兒子趙盾,隨後又世襲給了趙盾的兒子趙朔。

  趙家的禍根得從重耳的孫子晉靈公說起。翻開晉國史,晉靈公來到這個世上唯一的目的好像就是為了荒淫。而當時,輔助他的大臣正是趙盾。趙衰性子直,看不慣國君瞎鬧,於是就經常勸諫。嘮叨多了,晉靈公就嫌他麻煩。第一次派殺手沒幹掉趙盾,第二次乾脆就撕破臉追殺趙盾。但是,晉靈公的人馬還沒追到趙盾,他就被趙盾的弟弟趙穿刺殺了。晉靈公一死,晉成公上位,這位國君是明白人,原諒了趙家弒君這件事,並且繼續重用趙盾。但是,隨著晉成公和趙盾相繼離世,趙家的好日子突然就到了盡頭。

  晉成公的兒子晉靜公並不像他老子那麼厚道。一上任,就開始為他的爺爺晉靈公報仇。他的寵臣屠岸賈當時主管司法,順理成章就成了這件案子的負責人。屠岸賈很明白國君的心思,即使趙朔當時權傾朝野,但也無法阻擋趙家被血洗的厄運。

  在韓厥、公孫杵臼及程嬰的拼死保護下,趙朔的遺腹子趙武才留住一條小命。為了趙家的這縷香火,公孫杵臼慘死在屠岸賈的手下,同他一起遭難的,還有程嬰剛出生就頂替趙武死去的兒子。而後,在程嬰的陪伴下,趙武在藏山一藏就是15年。後來,晉景公繼位之後,在韓厥的勸說下,開始為趙家的冤案昭雪,趙氏孤兒趙武這才得以重見天日。當然,屠岸賈的家族同樣遭到滅門之罪。從趙武開始,復甦的趙家再次成為晉國的風雲家族,並最終成為三家分晉的一支龐大力量。至今,在山西的襄汾縣,還有一個叫做“三公村”的村落。據說,就是當年這三位義士商量保護趙氏孤兒的地方。故人遠去,但忠義的雲朵依舊飄拂。

  悲情故事二:介之推綿山被焚

  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事情還得從晉文公重耳說起。因為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代表著山西曆史上難得的風光時代。因此,凡是與他沾邊的人和事,很容易被後人念念不忘。 重耳流亡了19年,輾轉流離之中,身邊始終跟著五個死忠的隨從。介之推就是其中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重耳,因為宮廷內亂被迫亡命天涯。第一站跑到衛國,沒吃頓飽飯就被膽小怕事的衛國國君送出邊境,無奈之下,只好飢腸轆轆繼續向齊國的方向流浪。半路上,手下人看重耳餓的臉色發綠,煮了點野菜為他充飢。重耳嚐了一口,就大皺眉頭難以下嚥。介之推看在眼裡,轉身找了個僻靜處,揮刀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很快熬成肉湯捧給重耳。重耳大喜過望,風捲殘雲一般就喝了個底朝天。然後一邊拍著肚子,一邊問肉的來源。起初,介之推撒謊說是逮的麻雀,但最終一瘸一拐的傷腿還是出賣了真相。可想而知,重耳當時有多麼感動。握住介之推的手,在熱淚盈眶中做出承諾,將來一定重重報答兄弟的這份深情。

  能把大腿肉奉獻給前途渺茫的重耳,介之推的確忠心耿耿到了讓日月變色的地步。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在闊別19年後,終於成為晉國國君。但是,得到天下的重耳卻遺忘了當初流亡途中的誓言。在他的封賞之中,唯獨遺漏了介之推。或許,介之推的才能平庸,除了這次驚天動地的“割股奉君”的舉動外,大多時候他只是一個沉默的隨從。目睹他人的加官進爵,深受刺激的介之推選擇了無言隱退。這一退,卻是他與重耳的永別。

  介之推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之後,在別人的提醒下,晉文公重耳終於想起了這位隨自己飄蕩四方的忠臣。但是,面對他的宣召,介之推始終都不肯走下綿山。情急之下,晉文公竟然採納了三面燒山逼出介之推的餿主意,熊熊大火燃燒了七天七夜,但就是不見介之推和母親的身影。烈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介之推和母親早已被燒死在一顆大樹下。一代忠臣孝子,轉眼已成灰燼。

  為了表示這份懊悔之情,晉文公下令從此之後在介之推祭日時,全國都不得燒火煮飯,後世熟知的寒食節就這樣帶著一縷苦澀從歷史中漫卷而來。

  悲情故事三:董安於血濺晉陽城

  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年曆史的城市,但是,很多並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歷史只有1500年。那麼,前面的1000年在哪裡呢?答案是:晉陽古城。令人惋惜的是,這座世界軍事史上最為堅固的古城,在抵抗了千年的風雨後,最終毀滅在宋朝趙光義的手裡。

  晉陽城是戰國時期趙國發家的資本。但是,建築這座古城的卻是一個叫董安於的人。董安於這個人名頭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輩董狐卻是赫赫有名。當初趙盾的兄弟趙穿刺殺晉靈公之後,作為史官的董狐當即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趙盾找他筆下留情,一再辯解這是兄弟乾的事,與自己無關。但在董狐看來,國君雖然不是你趙盾親手所殺,但你作為執政大臣卻沒有追究此事,與兇手沒有什麼區別。趙盾無奈董狐,從此就背上了弒君的名聲。

  但是,趙家和董家還就沒結下什麼樑子。趙家到了趙簡子當政的時候,董家的後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當時,衰弱的晉國被六卿把持朝政,國君越來越像個擺設。深謀遠慮的董安於知道六卿遲早會內訌,於是勸趙簡子早早為趙家規劃一塊根據地。幾經考察,趙家的根據地選擇在瞭如今太原的龍山與汾河之間。當然,建築晉陽城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董安於的身上。

  至今,我們都必須佩服董安於的高瞻遠矚。董安於建築的晉陽城,以堅厚的夯土為城牆,以粗大的銅柱支撐宮廷,又以山木作為圍牆的木骨。後來,趙家被智伯等三家逼退到晉陽城時,趙家的後代依靠堅實的城牆和銅柱冶煉出的兵器,這才逃過滅族之災。

  當初,趙簡子率軍攻打衛國的時候,曾經俘獲了500個衛國奴隸。當時,趙簡子把這些奴隸存放在邯鄲的親戚家中。現在,晉陽城建造完畢,趙簡子開始移民。於是向親戚索取這些奴隸。沒想到,親戚翻臉不認賬,並且拉攏六卿中的親戚聯合將趙簡子圍困在晉陽城中。危急關頭,怕落下亂臣賊子名聲的趙簡子有點縮手縮腳,倒是董安於挺身而出,經過一番大戰,最終平息了這場騷亂。

  但這件事還是讓趙簡子的政敵握住了把柄。引發這場騷亂的邯鄲趙家以及六卿中的範氏及中行氏被懲罰之後,趙簡子的政敵以董安於也是騷亂的罪魁禍首為由,讓趙簡子交出董安於。當時,趙家的勢力在六卿中屬於中游,政敵一旦聯手,趙家危在旦夕。但是,董安於又是趙家的有功之臣,趙簡子說什麼也不肯把他交給政敵。就在他左右為難之際,董安於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說:我這條命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我的死能讓趙家遠離禍患、國家停止動盪,我也是死得其所了。說完,董安於自殺身亡。趙簡子悲痛之餘,將董安於的屍體橫放街頭,政敵聞訊,也就打消攻打趙家的念頭。

  無論是建造晉陽城,還是以死平息災難。董安於用他的悲壯,換取了趙家日後的雄起。如今,無論是晉陽城還是戰國七雄的趙國,都已是紛亂歷史中的灰燼。但董安於的名字,在2500年之後,依舊鮮活。

  悲情故事四:刺客豫讓

  說豫讓的故事,還得藉著董安於的話茬。董安於的死,讓趙家躲過一難。但是,這份仇恨並沒有在趙家的心頭熄滅。時間過的很快,趙簡子死後,他的私生子趙襄子接班。因為出身低賤,再加上性格平和,趙襄子沒少讓以智伯為首的晉國其他家族欺負。但是,趙襄子總能面不改色地化解這種侮辱。他的忍讓,讓智伯越來越不把他當盤菜。

  當初晉國騷亂的時候,中行氏及範氏遭到毀滅打擊。他們的門客樹倒猢猻散,紛紛尋找新的主子。其中一位叫豫讓的人,投靠在智伯的門下。智伯這個人在外面雖然霸道,但對待門客卻是彬彬有禮,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領導的關懷,讓曾經飽受寄人籬下冷落的豫讓,無數次感動到淚眼朦朧。

  但是,霸道的智伯最終卻栽倒在趙襄子的腳下。原本他是帶著韓、魏兩家攻打趙襄子,沒想到反過來三家裡應外合把他做了。智伯一死,晉國便進入了趙韓魏三足鼎立的時代。趙襄子殺死智伯之後,為了解氣,用智伯的頭骨做了一把酒壺。(也有說做成尿壺的)。沒想到,他的舉動,激怒了逃亡的豫讓。

  士為知己者死。豫讓一邊回想智伯生前對他的好處,一邊開始了他的刺殺計劃。但是,豫讓的運氣實在太差。第一次,豫讓冒充民工到晉陽宮中修廁所,好不容易等趙襄子入廁,還沒等動手,就被有心靈感應的趙襄子發現了。瞭解到豫讓刺殺的原因後,趙襄子很讚賞豫讓的這份忠義,當場就釋放了他。

  為了保證下一次刺殺的成功,豫讓殘忍地選擇了毀容。他全身塗滿樹漆,讓皮膚潰爛不堪。怕被人聽出口音,豫讓索性吞下炭火,嗓子頓時變得嘶啞。改頭換面的豫讓,故意和妻子擦肩而過,居然沒被發現。他感覺這一次刺殺有望。手持利刃的豫讓躲在趙襄子經過的一座橋下,等待這報仇的時刻來臨。趙襄子倒是來了,但正準備上橋時,他的坐騎卻發出驚叫。趙襄子當時就明白,有人要行刺。很快,橋下的豫讓便被士兵捉住了。仔細分辨之下,趙襄子震驚地發現這個形如乞丐的刺客竟然是豫讓。為報仇,把自己毀壞到這種地步,趙襄子明白豫讓已經是自己無法改變的死敵。從趙襄子的嘆息聲中,豫讓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盡頭。他懇求趙襄子脫下外套,然後揮劍連刺三下,大吼一聲“智伯,我為你報仇了”,轉身割喉自盡。

  我們如今的人,已經很難理解豫讓狂熱的復仇舉動。按照豫讓的條件,只要他願意,同樣可以在趙襄子那裡謀到一份差事,甚至會有一個很光明的前程。但是,智伯給予他的尊重與溫暖,早已侵透他單純的靈魂,再也無法替代。或許,在豫讓看來,他人生最大的燦爛,只是不讓自己苟且。

  悲情傳說五:長平之戰

  隨著趙韓魏三家分晉,歷史的河流頓然由春秋轉入戰國時代。三家之中,無論是地盤還是國力,趙國都是絕對的老大。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革,再加上藺相如廉頗這樣能臣武將的打理,到趙孝成王時,趙國在戰國七雄中如果自稱老二,幾乎沒人敢稱老大。

  但老大終究還是來了。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國力突飛猛進。終於,野心勃勃的秦國開始向中原伸出了他們的虎狼之爪。一山不容二虎,秦趙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前262年,秦國率先攻打韓國,並且很快佔領了韓國的邊界城池。膽怯的韓國國君,無奈之下只好拿出上黨郡向秦國求和。出乎意料的是,上黨的軍民卻主動投靠了趙國。畢竟,作為晉國的分支,趙韓之間是那種砸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為了保衛上黨,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帶著四十五萬軍隊前去增援。隨後,秦趙兩軍在長平(今高平市長平村)形成對峙。

  秦軍的首領白起是戰國時期令各國聞風喪膽的冷血人物。廉頗和白起第一次交手就吃敗仗,從此老將高掛免戰牌,硬是和白起耗了三年。時間一久,秦軍幾十萬人馬的糧草供應就有點跟不上趟了。白起很清楚,再這樣耗下去,秦軍的結果只能是不戰自敗。正在他犯難之際,秦國當時的國相範睢使出了反間計。很快,趙國的都城邯鄲就流言四起。說廉頗已經老了,不是秦軍的對手。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

  趙括是誰?我們現在都知道一句成語“紙上談兵”,說的就是此人。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著名將領,生前和兒子討論兵法,經常會被反駁到啞口無言。趙奢臨死前祝福妻子,以後趙國有了戰爭,可千萬別讓趙括領軍,這小子看起來懂兵法,其實就是誇誇其談,真正打仗就用不上了。秦國的反間計很奏效,趙王很快就宣趙括進宮,命他去長平指揮趙軍。趙括的母親知道之後,趕忙阻止,說兒子不是領軍帶兵的料。趙王心意已決,無論老太太怎麼懇求都無濟於事。到了最後,老太太只好向趙王求了一道旨,將來趙括如果打了敗仗,不會株連家族。

  春風得意的趙括走馬上任之後,立刻向秦軍發起進攻。這下正中白起下懷,一邊撤退一邊把趙軍一分為二,收尾不能相連。亂作一團的趙軍漸漸困入白起早就佈置好的口袋中,四十多天後,飢餓的趙軍中已經發生人吃人的事件。殊死一搏的趙括帶頭突圍,卻慘死在秦軍的亂箭之下。

  趙括一死,四十萬趙軍的鬥志也隨之瓦解,很快就投降了秦軍。面對如此龐大的降軍,白起知道,無論是留還是放,遲早都是禍患。最終,冷酷的白起釋放了二百來位未成年兵卒回去報信,其餘人馬全部被坑殺在長平深深的壕溝裡。

  自此之後,失去精銳部隊的趙國再也無力與秦軍抗衡。對秦國來說,能夠打敗最強的對手趙國,統一六國的夢想越來越成為可能。順便提一句,那位坑殺趙軍的白起將軍,長平之戰後選擇告老還鄉,並且再不肯帶兵打仗。最終,因為抵抗秦王的命令,落了一個賜劍自盡的結局。

  在戰國七雄之中,能夠統一天下的,當初只有趙國和秦國有這樣的實力。但是,歷史從來沒有後悔藥可吃,2000年前的一步之差,讓趙國錯失了成為歷史主角的機會。這份錯失之痛,連同四十萬飄蕩的冤魂,至今依然是歷史的後背抹不去的傷痕。

  悲情故事六:滿門忠烈楊家將

  因為出過15個大大小小皇帝,山西太原被冠之以“龍城”的外號。在這15個皇帝中,最後一個是北漢的末代皇帝劉繼元。劉繼元手下有位叫楊業的大將,為人忠勇,武藝高強,江湖人稱“楊無敵”。但是,無敵的楊業終究擋不住歷史潮流,就在劉繼元獻出晉陽城向宋朝稱臣之後,楊業依舊在殘破的街巷中與宋軍肉搏。直到劉繼元排出親信來勸降,楊業大哭之後這才放下武器。

  如今的山西代縣城裡,有一座醒目的鐘鼓樓。鐘鼓樓上懸掛著兩塊滄桑的牌匾,一塊是“威震三關”,一塊是“聲聞四達”,說的就是楊家將的事兒。楊業歸順宋朝之後,很受當時的皇帝趙光義的重用,被任命為山西防禦契丹的邊關大將。楊業一上任,馬上在契丹出入的路口修起六個兵寨,並在隨後對契丹的戰鬥中大破敵軍。從此,只要楊業鎮守,契丹只有望關興嘆,不敢靠近半步。

  但皇帝趙光義並不滿足。楊業的屢次大勝,讓皇帝有了徹底解決契丹的想法。公元?986年,宋朝兵分東、西、中三路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北伐。 很不幸,東路軍剛剛出兵就遭到契丹主力軍的迎頭痛擊,慘敗而歸。噩耗傳到中路軍那裡,當時就亂了陣腳,??掉頭就往回撤。只有楊業和潘美所率領的西路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不少失地。但是,隨著其他兩路軍的失利,契丹集中起所有兵馬向楊業展開兇猛反撲。敵眾我寡之際,為了保護邊境居民內撤,楊業與當時的`主帥潘美及監軍王詵發生了爭執。按照楊業的主意,一邊派騎兵保護百姓,一邊派弓箭手埋伏在契丹必經之地陳家谷,安全撤退應該不是問題。但是,監軍王詵否定了他的意見。在王詵看來,你楊業不是號稱無敵嗎,怎麼就不敢和契丹決一死戰,是不是有什麼小算盤呢。楊業被逼之下,只好率兵出擊。臨行之前,深知此仗必敗的楊業留著眼淚懇求主帥潘美,一定要在陳家谷埋伏弓箭手,一旦兵敗,也好在這裡射退契丹兵馬。但是,楊業萬萬沒有想到,他前腳剛走,潘美就在王詵的威逼下,撤走了埋伏在谷口的弓箭手。

  軍事力量的懸殊,讓楊業苦戰之後還是難以挽回敗勢,只好便打邊退,到陳家谷時,疲憊不堪的楊業驚訝地發現,谷口空蕩蕩毫無一人。又是一番苦戰之後,楊業受傷墜馬,被契丹軍擒獲。契丹國王一心想收復這位令他既欣賞又恨之入骨的將軍,無奈楊業誓死不降,絕食七日後悲壯去世,時年60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