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精選11篇)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精選1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1

  一、總體感覺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書正文雖然只有短短的379頁,卻把中國哲學思想五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講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師,只用十二頁,講了孔子八個方面的內容,孔子與六經、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義、忠恕、知命、孔子的心靈脩養、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講透了。再比如第九章,從102頁到114頁,也僅僅用了十二頁,講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道,無名、自然的不變規律、為人處世、政治理論等六個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個發展階段:老子。這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書,可以叫做枕邊書,偶爾空閒時、睡前或醒後,都可以翻翻看看,總會有一些感悟和體會。

  還有就是這本書的學以致用精神,他並沒有僅僅侷限在哲學層面上,而是與現實緊密聯絡。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詩經》有一首詩說,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把這兩句詩概括為‘舊邦新命’,這幾個字,中國歷史發展的現階段足以當之。‘舊邦’指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新命’指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闡舊邦以輔新命,餘平生志事,蓋在斯矣。”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雖然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去美國講學的演講集,卻可以在現在以至未來都會迸發勃勃生機。這可以給我們以啟發,就是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當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國的發展結合起來,馮友蘭先生給我們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二、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師。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墨家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後期的墨家。

  名家:公孫龍和惠施。

  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法家:韓非子。

  三、中國哲學與宗教

  儒、道、佛並不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儒家並不是一種宗教;道家與道教不同;佛學與佛教有區別。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我們在哲學裡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在哲學裡表達和欣賞了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中國哲學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四、中國哲學的精神

  內生外王之道。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哲學家只是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哲學家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這和心理學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種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2

  《中國哲學簡史》是一部享譽中外、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哲學名著。它是根據一代哲人馮友蘭在美國的演講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廣泛流傳。它把中國的哲學發展以時間為線索串聯起來,透過對中國哲學的審視,讓讀者感悟到中國文化在當今的重大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的文化經典。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實話說,筆者對中國哲學的瞭解僅僅停留在一個非常膚淺的水平。但在閱讀了馮友蘭老師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後,筆者對中國哲學有了新的認識,哲學的知識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條理、系統化的了。下面,就列舉一些閱讀過程中摘錄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為我的收穫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對於《六經》,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編者。”由此,著者進一步得出一個推論 ,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師,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這裡,筆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熱”現象。社會曾經大肆炒作與孔子相關的種種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後,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這裡,筆者不是想否認孔子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筆者覺得,對孔子的盲目炒作,只會造成孔子形象的虛高,以至於最後,人們凡是遇到與文化相關的東西就把孔子抬出來,這未免有點不倫不類。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無為’的意義,實際上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他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任意為之。”這讓筆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課本上看到的一個概念,即“服務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職責範圍內作為,做到不越界,盡力服務人民。然而,當下社會,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官商的勾結,他們不是“無為”,而是“無所不為”,這恰恰是哲學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如果讓貪汙和腐敗繼續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而如何規範政府工作,讓政府做到“無為而治”,則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話題。

  書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圍繞《易傳》展開的,這一章很有趣,講得都是關於的卦象之類的理論。之前只聽說過最著名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但並無深刻認識,這次閱讀後,儘管對裡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內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學中的調和的理論。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調和那些處理不好就會引起混亂、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則是達到“和”。這裡的“和”正正是我們最最熟悉的和諧。由此可見,一方面,“和”的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見一斑。他們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美好藍圖,而這直到現在,仍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

  最後一個,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個觀點“中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的發展歷來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這讓我聯想到了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切糕”現象。一塊“切糕”背後是有目共睹的強買強賣行為,這樣的行為明顯違背了當今社會的法律法規。然而,執法人員卻很少去管理,最終才會引發後續的爭端。也許,執法人員認為,新疆的人民是少數民族應該要加以照顧。但筆者認為,我們提倡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應該是思想、文化上的平等,是立法上的平等,這種平等的政治色彩不應被過度強化。盲目過度的政策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義。否則,法律的尊嚴會受到損害,其他民族的權益也將受到侵犯。這樣,又談何各民族一律平等呢?

  收穫之餘,也有些許疑惑,在此分享,願與各位探討:

  首先,中國哲學如此博大精深,但為什麼當下的社會越來越少人會關注它呢?大多數人寧可學習西方哲學,都不願意瞭解中國的哲學,難道說中國哲學就比西方哲學差嗎?根據這次的閱讀,不見得是這樣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其次,中國哲學中其實蘊含了不少為人處世,乃至治國的智慧,那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讓它更好地作為社會科學為我們的社會發展提供智慧呢?中國哲學與當今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又在哪裡呢?

  上面的問題,並非一時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哲學能獲得應有的重視與發展,在人類史上再次留下輝煌燦爛的財富。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3

  大概不知道哪裡來的心血來潮,然後一門心思的尋找哲學方面書籍要閱讀。經過網上查詢,朋友推薦,終於選擇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然後當即在網上選購,坐等到貨。

  速度蠻快,然後拿到書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後就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沉入到其中,瞭解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去思考相關問題。我想,哲學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後來,瞭解到作者馮友蘭先生寫這本書是在國外。學生根據其日常授課進行整理,編纂了此書。一開始只是英文版,先後翻譯成很多語言。後來才翻譯出了中文版,帶到國內。

  《中國哲學簡史》一經問世,立即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是熱愛。成了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人瞭解古代諸子百家的好書籍。

  好的書籍,我當然要涉獵一番。

  書中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分別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中國佛學、禪宗。還有,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的發展和狀況。

  總體來說,本書按照時間節點,敘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讀性,可觀賞性、可操作性極強。是研究哲學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書,能夠開啟和萌發相關思維。

  說實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學。之前一直在閱讀古典書籍,雖然讀的都是精簡版,但是其中心思想,還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透過閱讀古代書籍,能夠窺探一絲智慧,萌發我愚鈍的思維。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規律。

  直到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發現其實有很多苟合之處。正如《周易》一樣,其實講究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順著規律去推進;《道德經》的精髓莫過於,有和無,無為而治,講究唯心。而儒家歷經好幾個階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綱五常”。這也是我經常跟朋友聊天講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義禮智信”,儒家對於周朝禮法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後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思想成為治國理邦的規則。

  概覽諸子百家,領略那個事情人們的思想,對於我來說,能夠細緻的靜下心來去琢磨。

  時間過得很快,年輪在無情的轉著。誰又能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刻,不是歷史的塵埃呢。透過這些,能夠促使我變得通透。

  我想,對於我而言,更多的是,對於“得失”的一個拿捏。

  爭取是好的,在現在的這個社會必須要去爭取,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應該去大刀闊斧的幹。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可以透過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現實的莫過於財富的增長,“買房置地”是古今人們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須要乾的。

  但是,在現實努力爭取之餘。我們的思想是否可以靜靜的去思考一番,是為了什麼?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導致我們角色屬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貴的,貧賤的,最後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所以,與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所以,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我也問過很多人,比我歲數大的,比我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個人,每個人都炒一盤宮保雞丁,那麼炒出來的應該是是個宮保雞丁的味道。誠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雖然做的事大體相同(出生,讀書求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體的做法和行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體會。

  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既然這樣,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那我還是想辦法去將生命的寬度繼續拓寬吧。長度不可把控,橫向的知識積累,人生價值的體驗要更豐富。所以,我不斷地去折騰,來回跑。因為,我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所經歷的顛沛流離,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崇尚,直到最後,我不後悔!

  如果說閱讀歷史,可以以史為鏡,明智;那麼閱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去領悟,頓悟。

  瞭解天地人之間的聯絡,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又有雷同之處。

  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讓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再一次,著實不錯,值得每一個人去觀看。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4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聖,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覆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瞭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5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瞭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揮了"瞭解之同情"的態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曆代的哲學觀點。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儒、道、墨、法、陰陽、佛、新道家、禪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任何人讀完後,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裡,堪稱最經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秘,向郭註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後,引發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說紛紜。中國人並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現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於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於歷史環境的侷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讚或批判。而現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於明顯落後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為自己。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6

  從孔子開始,儒家將實行仁的方法稱為“忠恕之道”。“盡己為人”即為“忠”,這是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為“恕”,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論出上述道理,這說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討“人己關係”。

  對孔子而言,他對於人己關係的探索多是建立在“道德價值”的基礎之上的。他強調心中之“仁道”,以此對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約束,透過行仁來履行人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孔子希望透過道德準則使人們對彼此身體動作背後的動機達成共識,進而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達到人己關係的和諧。在孔子的觀念裡,他並沒有明晰地將人、己看作兩個分別獨立的個體,而是站在社會群體的宏觀角度提出了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而這種社會狀態需要人己雙方的配合來實現。

  在儒家學派的另一位領頭人孟子這裡,人己關係已然有了新的解釋。孟子認為天地萬物都處於一個不斷髮展和轉化的過程中,因此他將人己關係著重解釋為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自身“存心養氣”,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的歷程。孟子強調的“天人合一”也是說一個人要完善自我,妥當地順應天地不斷髮展和轉化的過程,與天地真正地融為一體。

  於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現了交集。《論語·子罕》中說:“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孔子這四個“絕學”中,我們可以顯然地看到,他也不會被一成不變的理論概念束縛,從而可以靈活地處理人際關係。從孟子開始,中國哲學的政治功能變淡了些許,哲人們開始強調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哲學逐漸偏離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這裡,人己關係又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因為道家的“人己關係”算得上是在“物我關係”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所以在莊子的闡述中,人己關係的圖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體系。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他認為,在人己關係中,我們必須先充實自己,才有餘暇去糾正他人的行為。很明顯,這與孔子的理論有著本質的差別。孔子從意欲出發,以形式化規範達到天下大同;而莊子從利他出發,強調人的獨立性和平等性,為人際交往的.實踐提出思路。綜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種政治理念,而莊子則以為世人提供處世之道見長。

  無論儒道,我們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智慧哲人們就已經將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置於社會群體的大環境中探討處世之道了。人己關係無疑是比物我關係更實在的哲學議題,在當今方法論大行其道的哲學環境中,我們是否應重新沉下心來討論哲學實踐的可能性,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7

  對中國哲學,我一向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態度。因為其浩瀚的思想,讓人產生敬畏之心。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時,這種感覺頓時釋然。此書的作者,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並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而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述,讓人一讀之後,欲罷不能。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剖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佛家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這些歸結起來彷彿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並舉例證明。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因為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聖人,是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其內在的修養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不過儒家和道家的側重點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係規範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性。儒家“遊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遊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

  二是職業、仕途、名譽、地位;

  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進入第四種境界閃現人生亮點,對於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實,但透過對哲學的修養來實現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8

  最近我閱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這部專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凡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它是你進入中國文化的捷徑和地圖。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難懂的典籍中暈頭轉向就能清楚瞭解,那些令我們景仰的聖人曾經是怎樣思想的,他們的主要理論是什麼,後來又是怎樣發展或是被利用的。

  書名雖是中國哲學史,但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史,因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聖人的經典,那是中國人的根子,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就起源於那裡,中國幾千年來就浸淫其中,那裡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因此說此書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並不為過。這本書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禪宗。甚至利用前兩章介紹了中國哲學的大背景,這對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及中國現代年輕人尤其有幫助。當然這只是馮友蘭的讀書筆記,提綱挈領地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哲人的理解。讀馮友蘭先生的書,經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的很多觀點我深以為然,比如:

  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的一種渴望:在這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透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行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透過對該書的認真閱讀和認真思考總結,讓我對廉政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認識。首先,是以人為本。自從《尚書》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思想之後,歷代進步的思想家和比較開明的統治者都能堅持民本與愛民的思想傳統,並在統治制度與政策的設計上有所體現。民本與愛民,既是中國廉政史的優秀傳統,也是歷代廉政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其次,是如何處理德治和法治關係的經驗。在中國政治史上,出現過德法並舉、單純法制、無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較起來,還是儒法結合的“德法並舉”模式更加符合統治階級需要。但廉政而言,無論是“德法並舉”還是“德本法用”的想,對中國的廉政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再次,是嚴於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任何時代的廉政,都與執政官員的道德品質和和行政作風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國的主流思想家總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體。

  以上是從哲學的角度歸納出關於廉政的一些想法,《中國哲學簡史》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9

  哲學與政治和教育的關聯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政治和教育頗有淵源。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戰國時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各家哲學的興起,也是與私人講學同時開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實不僅僅是哲學,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給他們各門知識,不過在另一方面,孔子給傳統制度和觀念的解釋,卻是他自己推匯出來的,如“仁”、“義”、“忠”、“恕”等觀點。而孔子的哲學其實也代表了一種精神的修養。而墨子卻不同,墨子更偏向於政治,他的墨家在戰國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頗為深遠。同時他也批駁了儒家的一些觀念,他主張的“兼愛”和“非攻”的哲學理念,是一種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對當時國家政治的一種理念。由此看來,哲學與政治、教育還是緊密關聯著的。而這種哲學可以更好地應用在我們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提醒我們要向他人學習。“不恥下問”也敦促我們不要以向地位或學識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

  哲學是富於實踐精神的

  大部分的中國哲學都富於實踐精神,也就是傾向於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這一哲學觀點的是老子,他主張無為而治,但是老莊代表的傳統道家思想並未成為主流,他們追求真正的身體與靈魂的自由學說,顯然沒有“成功學”更加受人歡迎。儒家的主要觀念是輔佐君王,入世為官,透過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最終成聖。雖然魏晉南北朝出現了道家復興,但已經有了很多入世的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國內的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樣在國外,哲學家們也提倡實踐,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不僅僅在哲學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實踐精神,有些事情必須親自實踐,不能光說不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自實踐,才能有自己的收穫。

  中國哲學裡有很多無的思想

  《中國哲學簡史》稱為“負”的方法。比如我們要解釋白是什麼,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個黑的東西來解釋,再反過來就容易多了。《道德經》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是道啊,說不出來,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是道了。這就是用否定來為其下解釋。有比如禪宗,第一義不可說,但表示第一義的最好方法就是靜默。儒家雖然不像道徹底的推崇無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透過修養,去掉心性中惡的成分。當然了,在我們現今生活中,這種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釋,而是透過反義或近義的方法,也許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我們會找到另一件東西,讓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經》的後面部分,老子就用一個個例子和比喻,講述了“道”的概念。還有,在當今繁雜的社會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做減法,去修養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美好。

  《中國哲學簡史》的1500字讀後感 篇10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我對哲學沒興趣,我原以為我不懂哲學。看完這本簡史後,我才發現原來裡面的東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這些我其實也都讀過一些東西。莊子的《逍遙遊》、《大學》提出的在明明德這些有時候我還會拿來反覆抄寫,可我怎麼從來沒有把它們和哲學聯絡起來?我想是從來沒有系統的上過哲學方面課程的原因吧。也許還是自己對這個沒有興趣,從來沒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這本簡史對初入哲學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對我這種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幫助的。但終究我是興趣不大,總的來說快速閱讀了一遍,裡面的內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給類似於我這樣的人提個醒,理個大綱。

  我大學同學小燕說:所謂哲學,不過是吃飽了的文人的胡思亂想,自以為是,正過來反過來,好像都有道理,其實沒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說的挺好的也挺對的。她甚至說她最近對孫子兵法有了新的見解,所謂36計其實個個是陰招。小燕說的真的挺好的。為她開心。

  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讀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詡讀了很多書,卻唯獨對哲學類興趣不大,不甚研究。當我讀完這本簡史之後,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認識到這本書的知識比我教學生的《建築環境學》《燃氣供應》課程更有價值。遠~遠~遠~遠超過了我教授的課程的價值。當你對哲學有興趣的時候,恭喜你!這說明你基本上已經超越了柴米油鹽、一地雞毛、雞飛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層次,你已經開始對人生進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進入了道德境界,這時候的人在精神上會獲得更多的滿足,人生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哲學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我們的老子、孟子、孔子等聖人們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學大師們已經對這些東西反思的很透徹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其實我們也都懂。比如佛說:誰傷害了你,誰來渡你。再比如佛又說:放下,你就贏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難了。這使我想起了前幾年一個女同事跳樓自殺。她也讀到博士,我想這些哲學的東西她應該都懂。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只能說可能她懂得,但還沒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慶讀研究生時的一個政治老師,他原本和我一個專業,後來是自己對哲學方面的東西非常有興趣,然後就轉去搞這些了。他給我們上課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著川普講,後來對我們說不行他必須有川話講,否則他覺得講的不透徹。然後他就在講臺前用四川話呱裡呱啦地講的神采飛揚,你可以感受到他眼裡放出的光。雖然其實我對他講的也不怎麼感興趣。但現在想起來他能與哲學打交道且樂在其中,真心為他高興。

  書中提到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我就在想這個名字為什麼這麼熟悉。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愛蓮說》的周敦頤。一般來說哲學家就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遠大抱負之人宜早接觸哲學,學校也應儘早開設關於哲學的基本課程,這樣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機幫助其樹立遠大的志向,幫助其學習治道之法,利於國家人才的培養。

  關於馮友蘭,有聞其名。讀完此書後查閱了其簡介,方知乃河南南陽人士(1895-1990),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佩服之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