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外貌和充實內在的論文

畸形外貌和充實內在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畸形外貌和充實內在的論文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 要:《莊子》一書是哲學美學文學的寶庫,其中所蘊含的文藝美學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莊子相對主義的美醜觀,他對醜的人物形象比較擅長,但是醜的人物形象確實含有高深充實的內美,這些精神美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及。《莊子》一書中累計有11個,僅是《德充符》一篇就集中了6個,幾乎是畸人形象、身體符號的大“展覽”。在莊子的文章中創造了大量的醜陋形象,如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本文主要就《德充符》中的醜陋群像作分析,以闡述莊子的美學觀點:質樸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為完善的,具有至高無上的美,追求人格美。

  關鍵詞:德;大美

  《莊子》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寶藏,其思想風格獨特,哲理深奧玄妙,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思維渾然一體,行文又自成一格。而這部書裡面所刻畫的“醜”的意象,在當今這個過多重視外表而略微忽視內在充實美的社會,顯示出它對現實的警示意義。

  《德充符》的中心在於討論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怎樣反映宇宙萬物的本原觀念和一體性觀念。莊子在本篇裡所說的“德”,並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種心態。莊子認為宇宙萬物均源於“道”,而萬事萬物儘管千差萬別,歸根到底又都渾然為一,從這兩點出發,體現在人的觀念形態上便應是“忘形”與“忘情”。所謂“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謂“忘情”就是不存在寵辱、貴賤、好惡、是非。這種“忘形”與“忘情”的精神狀態就是莊子筆下的“德”。“充”指充實,“符”則是證驗的意思。

  為了說明“德”的充實與證驗,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醜或形體殘缺不全的人,但是他們的“德”又極為充實,這樣就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個小故事。這類人物集中體現了莊子“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哲學思想。雖然外醜但是心態健康,美是和外在無關,而是有充實和高尚的內在,這才是真美,才是大美,也是所謂精神美。

  1、兀者王駘:無形而心成者

  在莊子的.筆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王駘,是一個“無形而心成者”“丘將以為師,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孔子願意拜他為師,甚至帶領天下人追隨他!王駘修己,以知得心,以其心得其常心,故能安然視物。莊子借孔子的口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所謂“止水”就是莊子心中最高形式的“道”,有類似於柏拉圖設想的“理式”,它不同於世俗的道德觀念,倫理社會所要求的德行往往淪為統治者壓迫人民的工具“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正是莊子強烈蔑視世俗倫理甚至是審美標準的原因。進一步,莊子以受命於天地的舜和松柏之“正”,引出“幸能正生,一正眾生”的中心思想,所謂“正”,即聚天地之精華,擁有純樸而至真的“道”的內涵。這是“德”的第一個層次,所謂自立立人,自己得道了,就要教育萬民眾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作為外在的短暫的“物”即外貌外形,在莊子看來都是無足輕重的。

  2、申徒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申徒嘉同樣是個被砍掉了一隻腳的人,“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此的心態,被莊子稱讚為“唯有德者能之”。在申徒嘉和子產的論辯中,進一步論述了“德”者的形態。凡世之人“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莊子揭露了人的本性,在社會生活中,人即使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也不認為自己罪該萬死,而是抱怨社會,抱怨身邊的其他人,總為自己的存在和行為尋找理由,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不能作為一個人有所擔當。“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對於社會交往,莊子強調“遊於形骸之內”,注重人的內在美,有“德”才充實。

  3、叔山無趾:天刑之,安可解

  還有一個被砍掉了一隻腳的人叔山無趾,以“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一句話,讓聖人孔子汗顏。叔山無趾並沒有像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也沒有申徒嘉“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只是作為一個知錯能改的人出來求道,孔子請無趾進屋後,莊子並沒有寫出無趾與孔子的對話,而是透過孔子之口讚揚無趾為“全德之人”,透過無趾與老聃的對話討論孔子為名所桎梏。作為儒家學派的聖人孔子,無趾認為孔子並沒有達到“至人”的境界,老聃提出“使彼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莊子借無趾的口說“天刑之,安可解!”孔子為什麼達不到“至人”的境界,在於他不能忘禮樂,忘仁義,不能“離形去知”

  4、哀駘它:才全而德不形

  衛國醜陋不堪的哀駘它,卻“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一個醜八怪,卻讓男人留戀,讓女人甘心做妾,而且這樣的人已經十多個了而且還在增多。

  “支離無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肩肩。甕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肩肩。”一個跛腳、傴背、缺嘴的人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十分喜歡他;一個頸瘤大如甕盎的人遊說齊桓公,齊桓公十分喜歡他;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了!作為最有代表性的“醜人”,哀駘它獲得了男人,女人,君主的喜歡。何也?“才全而德不形”。莊子舉了個例子,一群小豬在吸允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汁,不一會兒又驚慌地棄母豬而逃走。因為母豬已經失去,不像活著的樣子了。可見小豬愛它們的母親,不是愛其形體,而是愛主宰形體的精神。莊子說,氣聚生,七散則死。莊子以充氣為美,同時認為“氣”是人的主體。這個“氣”就是人的內在精神。哀駘他外貌駭人而德滿於身。其品質“才全而德不形“,這裡講的依然是有“德”者的品質,所謂“才全”,是領悟了自然的大道。“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與不孝譭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瞭解這一點,可以使人的心靈安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其悅;使日夜無S而於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欣者也。”所謂“德不形”是外在表現默然,止水澄波,看不出內在“德”的充溢,如玉水化入心田,或是內心精氣暢達。如“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的審美心理狀態。

  透過四個外表奇醜卻受人們尊敬的人詮釋人生美在於精神而不在於外形。“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真正的遺忘是不能忘記該忘的東西(形),卻忘記了不該忘記的東西(德)。“外天地遣萬物”,無利害之心。雖然一般來說,物件本質的美常常隱藏於其外在形式中,非一般巧智所能及。尤其是對客觀現象的美,總是隱藏在外在的感性形式中,沒有存形式的美。對於這個問題,莊子認為,對美的關照不能假借常人之心,因此審美的主體是一個有“德”的主體,他要做到“忘形”。在感受人的美時,尤其如此。

  在《德充符》篇中突出“德有所長而行有所忘”塑造了兀者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群像,他們雖面目醜陋,可卻因為德行得到天下人的敬佩。所以在莊子看來,相對於內在的德行而言,外在的容貌實在無足輕重。然而莊子並非對形象的美完全視而不見,在《逍遙遊》中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採用的就是世俗的審美觀。同時在《大宗師》中寫道“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

  從此看來,莊子並不是完全摒棄感性的美,而是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御乎天地的“道”之美,不惜混淆美與醜的界限。對“道”的哲學追求轉變為對“大美”的追求。因而只要是順應自然大道的,無論是美麗或醜陋,莊子都是肯定的。其意義在於提出了醜中審美的觀點和方法。認為只要是符合自然美的,哪怕是表面的醜陋也可以發覺美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