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層級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有序與無序論文

院校層級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有序與無序論文

  摘要:伯頓·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一書中論及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層與變革時運用了混沌理論,對高等教育系統的權力衝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釋,但伯頓·克拉克忽略了對作為中層結構的院校層級的分析。本文試運用混沌理論對院校層級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有序和無序進行補充分析。

  關鍵詞:伯頓·克拉克;混沌理論;院校層級;有序;無序

  混沌理論的提出是20世紀三大科學革命之一。作為與量子力學、相對論齊名的一個重大科學理論,混沌理論對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革新了經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為人類描繪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圖景。隨著科學的發展及人們對世界認識的深入,混沌理論越來越被人們看作是複雜系統的一個重要理論,即便對高等教育系統來說也不例外。伯頓·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一書中論及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層與變革時正是運用了混沌理論。以下先對混沌理論的涵義、特徵和哲學蘊意做一簡單介紹,並據此出發,試對混沌理論在伯頓·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一、混沌理論的涵義、特徵及其哲學蘊意

  (一)混沌理論的涵義

  混沌,亦寫作渾沌,英文是“chaos”。根據大英百科全書,“chaos”一詞來自希臘文“xaos”,原意指先於一切事物而存在的廣袤虛無的空間。混沌理論衍生了一支被命名為“複雜理論”的相關研究。對混沌和複雜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結構、新的秩序,也明白了在無秩序中隱藏著潛在的秩序。混沌理論揭示:世界是確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時又是隨機的、偶然的、無序的;有序的運動會產生無序,無序的運動又包含著更高層次的有序;一種有序狀態的失序允許以相當不同的方式來產生新的秩序,而且無序能帶來更大的複雜性、創造性以及最終是有序本身,同時並不是所有的有序都是有價值的或好的。所以,簡單的對立的說法如“失序是壞的和有序是好的”應該被避免。

  (二)混沌理論的特徵及其哲學蘊意

  混沌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把“表現”的無序與內在的決定論機制巧妙地融為一體。混沌理論是過程的科學而不是狀態的科學,是演化的科學而不是存在的科學。它未對世界的終極狀態作出完整描述,不是一門哲學學說,但它為科學與哲學本身的新結合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資訊,彌補了傳統哲學思想的不足。具體而言,混沌理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和哲學蘊意。

  1. 內稟隨機性

  內稟隨機性,或稱內在隨機性(inner randomness)是非平衡非線性混沌系統產生的類似無規的非週期性行為。強調隨機性完全是系統自身的屬性,而與外在因素無關。簡單地說,混沌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是一個確定性系統中產生的近似隨機性,這種隨機性不是外因加於系統的,而是系統的內稟隨機性。任何事物都是確定性和隨機性的統一,是有序與無序的統一,是簡單性與複雜性的統一。混沌的機制在於系統與環境及系統內部子系統以及子系統的子系統等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嚴格說來,任何系統都是非線性系統,都會不自覺地導致混沌,只不過混沌的程度不同罷了。

  2. 初值的敏感性

  對初值的敏感性是混沌系統的又一顯著特徵,此即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解它的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一隻蝴蝶在北京振翅時攪動了空氣,也許很久以後能使紐約產生暴風雨。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條件的輕微變化都可能導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後果。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混沌的特性告訴我們:要重視新生事物的初始成長;原因與結果是非對稱的,簡單的原因可以引起復雜的結果,反之亦然;傳統的方法論必須改變,即做到:從還原論到系統論的轉變、從線性觀到非線性觀的轉變、從簡單性到複雜性的轉變。

  3. 混沌序

  混沌運動是一種典型的非週期運動,即它是對週期運動的否定,是週期性運動的破缺。混沌研究還揭示了一種新的秩序的存在,這就是介於已有的有序和無序之間的“混沌序”。它在時間上是非週期性的,在空間上也不規整,蘊含著豐富的隨機性,但卻絕對不是那種完全無規律可言的混亂和無序。如果說以往的有序是一種無序性可以忽略不計的簡單有序,以往的無序是一種有序因素可以忽視的簡單無序,那麼,“混沌序”則是一種有序和無序兩種傾向都很明顯、哪一方面都不能忽略的秩序,是有序與無序有機地統一。

  二、混沌理論在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運用及其不足

  在《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一書中,伯頓·克拉克將六種權力按層級排列,由底層往頂層依次是:(1)底層結構,包括第一、第二層級。第一層級是主要的執行單位——系或講座、研究所的結合。第二層級是幾個執行單位的集合,同時又是大學和學院的一部分,即學部(faculty)。(2)中層結構,即第三層級。這是最能辨認的層級,即整所大學或學院。(3)上層結構,包括第四、五、六這三個層級。它們是日益包羅永珍的行政管理實體。第四層級是多校園的學術管理組織,第五層級是州、省或市政府本身,第六層級是最高階層級,即一國的政府及其有關的部局與立法機構。高等教育系統因各種權力之間的矛盾增多而變得日益複雜,系統內的活動受到各種力量的推動和牽制,其紛繁複雜的局面使人困惑。伯頓·克拉克教授把高等教育系統的這些矛盾看作是有序狀態和無序狀態之間的矛盾,並找出了四類有序和無序之間的矛盾:“由學科構成的系統底層和行政部門組成的系統上層之間的差異而引起的矛盾;上層建築內部本身產生的矛盾;基層單位所特有的矛盾;有序傾向和無序傾向互相轉化的演變。”[1]這些有序和無序的矛盾,可視為高等教育系統的混沌。伯頓·克拉克運用了混沌理論的觀點,對高等教育系統的權力衝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釋,打破以往被多數人認為的高等教育系統有序才為合理的思維定勢,為研究高等教育系統的後來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伯頓·克拉克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統三大層級的矛盾時,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中層結構的分析。竊認為,在高教系統有序與無序的矛盾之中,中層結構恰恰是最不可忽視的一個層級。底層和上層並不是直接產生矛盾的,而是分別透過中層結構的傳遞而產生或者調和矛盾的。在此傳遞過程中,矛盾直接演化成了上層與中層、中層與下層的矛盾,而中層結構的自身也同樣存在著有序與無序的矛盾。因此,竊認為,伯頓·克拉克引用混沌理論來解釋高等教育系統,在其分析中應該增加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系統與院校之間的有序與無序

  作為上層結構的系統,伯頓·克拉克對其特徵的闡釋令人信服:“總之,上層結構的特徵是統一,它的最高信條是:系統化,再系統化,不要讓任何不規則現象逃過你的眼睛。”[2]相較系統而言,院校作為被管理的物件以及相互競爭的個體,則更趨向於鬆散與無序。

  首先,大學自治作為大學的傳統和現代大學理念的支柱,驅使著大學“擺脫國家和外部集團的控制,尋求自治權”[3]。大學自治要求大學有自己的獨立性,有自己的辦學自主權。大學的任務在於提供最有利於思維、實驗和創造的環境,大學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過程和模式等等都是大學自主權,屬於大學自治的基本內容。並且,大學自治是學術自由的制度保障。張維迎在《大學的邏輯》一書中寫道:“如果所有學校都由一個政府機構來管制,就很難有真正的學術自由。”[4]因此,基於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出發點,院校相較系統而言,表現出以無序為主的表徵。

  此外,市場競爭作為外部對大學控制的一種主要方式,也驅使著院校層級的無序傾向。初始的競爭一般都是無序的,隨著競爭的加劇,必要的規範增加,無序又會走向有序。“世界的經驗證明,競爭,而不是政府管制,才是推動大學健康發展的有效力量,實現大學理念的保證。”[5]如比較歐洲大學以及美國大學的發展史便可知,以政府管制為主的歐洲大學便因過於的有序而失去了活力,而高度競爭化的美國大學卻在競爭中激發了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進而超越歐洲大學而成了世界主導。出於競爭的需要,無序的特徵總是在院校層級萌動。

  總之,無論是從大學的'傳統理念還是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情況來看,院校層級相較系統,以無序特徵為主。在與以有序為主要特徵和目標的系統的博弈中,兩者的角力決定著混沌的發展變化。

  (二)院校與學科之間的有序與無序

  院校層級在與系統的比較之中,更傾向於無序;但若與學科相比較,它卻搖身一變,變作了管理者的身份。從系統的要求中附加而來的威權以及自身治理的需要,使得院校在面對學科之時,更多地傾向於有序的特徵。

  在以鬆散無序為主的學科結構面前,大學扮演堅定的領導者以及有序的管理者角色。對此,密歇根大學前任校長詹姆斯·杜德斯達(James J.Duderstadt)在其《美國公立大學的未來》一書中有相當周到的論述:“經常地,所有大學往往只是對外部壓力和機遇作出反應(甚至是反抗),而不是堅決果斷地採取行動去決定和追尋它們自己的目標。它們往往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重視‘怎麼做’而不是‘做什麼’。”[6]因此,“大學計劃的實施經常被教師和工作人員抨擊為官僚作風”[7]。以“自由”為名的大學教師一般“高度分裂,只在自己狹窄的學科領域工作,並反抗那些動搖他們舒適地位的變革,即使這些變革明顯地能使大學從中獲益”[8]。“很多教師對將大學與公司及政府機構相提並論非常惱火,他們對自己創造性的無政府執行狀態極為自豪。”[9]現實的情況是:在學科的面前,院校扮演了“系統”的代言人的角色;學科的無序往往並不是直接對抗系統的有序,而是表現為與“系統”的代言人——院校的對抗上。

  (三)院校自身的有序與無序

  從以上分析可見,院校作為中層結構,因其角色及職能的緣故,使得其本身就成為一個矛盾體。佔優勢的到底是有序的邏輯,還是無序的邏輯?似無定論。究竟是以有序的邏輯為主更能促進大學的發展,還是以無序的邏輯為主更為大學增添活力呢?世界各國情況也並不一樣,只能說在以行政為主導的國家,其有序的特徵會相對更強,但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國家,其無序的特徵可能會更加突出。但這又不是絕對以及一成不變的,初始的無序也會導致有序,初始的有序也會走向無序。事實上伯頓·克拉克所用的美國的研究生層級大學的建立過程的例子用在此處頗為適合:當時美國新興大學為了在長達200年之久的學院地盤上為科研和高階職業培訓謀取一席之地而自由地進行實驗、模仿和競爭。在這場無序的競爭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脫穎而出,老牌的哈佛大學吃了苦頭,有名望的教授紛紛離哈佛而去,加入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別處的著名教授在調換工作時,也不再選擇哈佛。隨著研究生院的普及,各高校界定了新的任務———研究生教育。這一切都是在沒有上級行政部門支援的情況下進行的。混亂的競爭和隨波逐流的行為竟然導致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局面。[10]最初的無序導致了有序,並且是更大的創造性、複雜性以及有序本身。

  參考文獻:

  [1][2][3][10]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229,232,279,237.

  [4][5]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3,42.

  [6][7][8][9][美]詹姆斯·杜德斯達,弗瑞斯·沃馬克著.美國公立大學的未來[M].劉濟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0,110,108,10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