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研究論文

論當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觀

  【論文摘要】該文透過向三所中等規模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份調查問卷和20餘個典型案例的深度訪談調查分析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價值觀和擇業期望。

  一、問卷的設計和樣本的來源

  本次研究以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調查畢業生的擇業意向。樣本來自三所中等規模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涉及會計、市場營銷、計算機、體育、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美術、音樂、園林技術等30個專業。被試者中男性40.25%,女性59.75%;研究生6.13%、本科生34.21%、高職牛59.66%。調查時間2009年為4月至2009年5月。問卷採用半開放式調查,共包括五部分內容:被調查個人基本情況、就業期望與求職經歷、就業指導與學校教育、對就業政策和措施的認識與評價、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實際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3018份,有效問卷3006份。有效回收率75.15%。

  二、調查結果分析

  1.擇業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機會、薪酬與福利

  大學生擇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多選)分別是:個人發展機會(38.84%)、薪酬與福利(34.13%)、公司規模名氣(12.97%)、地域(14.23%)、崗位級別(11.05%)、家庭期望(3.00%)。只有3.00%的學生選擇“家庭期望”,這說明學生的擇業觀念趨向成熟,傾向於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工作,而不是被動聽從父母輩的意見和安排;隨著戶籍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學生已經不再把留在大城市當成自己重要的職業理想,更看重的是發展空間、薪酬與福利。

  2.工作初期期望的月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

  超過七成的學生在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3000元。過低或過高的收入定位都會給用人單位不自信或自負的印象。薪酬的預期也是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自我價值定位的表現之。根據大學生擇業認知心理分析,個體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事業的失敗,大學生在擇業之初要對期望和自身實際條件進行衡量、融合,明白自己能幹什麼、能拿多少薪水,而不是我想幹什麼,想拿多少薪水。大學生心理定位是否正確是就業能否成功的核心問題。

  3.大部分學生認為培訓考證有助增加就業競爭力,願意從基層做起

  83.71%的學生選擇從基層做起;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再深造(17.1O%)或參加短期職能培訓(57.48%)是良策;不到一成的學生勇於自主創業。大部分學生(75.63%)認為培訓考證有助增加就業競爭力,已經在參加或準備參加各種就業技能培訓。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認識、能力的提高,職業生涯規劃也是需要不斷調整。畢竟大多數人從事的是相對“合適”的工作,而不是絕對“理想”的工作。興趣和職業是兩個概念。與其一。味堅持“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試著去“喜歡自己的工作”。

  4.“調整心態、提升綜合素質”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調查顯示89.4%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還是從自身找原因,調整心態、提升綜合素質。36.9%的學生希望學校和社會給予更好的就業指導或政府出臺支援就業的政策。

  52.60%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要“調整心態、降低擇業標準”;36.8%的學生意識到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5.求職經歷是“人生必要的歷練,是人生的財富,使自己更成熟”

  求職是學校給學生上的最後一課,也是社會給學生上的第一課。當被問起求職經歷時,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經歷風雨洗禮的故事。73.14%的被調查者認為求職經歷是“人生必要的歷練,是人生的財富,使自己更成熟”。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有11.91%在經歷求職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或“使個人生活態度變得消極,與周遍的人產生了疏離感”或“對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能力產生懷疑”。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   6.事業單位成為首選

  “您期望就業的單位性質”調查資料如下:國家行政機關(31.49%)、事業單位(42.99%)、公有制企業(14.46%)、非公有制企業(11.06%)。資料反映學生對行政事業單位情有獨鍾。職業安全、待遇、社會地位是大部分學生對“好工作”的看法。大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職業的選擇常常受輿論的影響,而忽視了自身需求,導致了擇業失誤,頻繁跳槽。這需要學校和社會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其及時調整心態,重新定位自我,儘量減少擇業中的理想化成分。

  7.就業初期離職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發展前景”、普遍存在心理契約違背感

  工作一年內離職的原因(多選):沒有發展前景(24.91%)工作性質不適合(20.01%)受更好的單位邀請加盟(19.31%)工作環境欠佳(11.87%)對薪水不滿意(13.70%)人際關係糟糕(6.13%)其他(4.07%)據調查,大學生工作前五年內離職的比例高達70%,普遍存在(85.36%)心理契約違背感。不少大學生卻肓日地選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並在極度低下的職業認同感中頻繁地跳槽。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職業規劃、盲目選擇職業已成為大學畢業生職業流動週期短的主要誘因。

  8.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就業政策足夠的.瞭解

  5.53%的應屆畢業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非常瞭解”;瞭解甚少、一無所知的比例卻高達45.22%、3.53%。自我分析、環境分析、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調整,這五個職業生涯規劃環節相互聯絡,完整不可分割。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瞭解就業環境(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落戶流程、檔案轉機去向)是相當必要的。必要的資訊有助於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做出理性抉擇。對自己的將來沒有系統的規劃、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追求成功的決心和達到目標的持之以恆的實際行動都是導致畢業,沒有就業競爭力的原岡。

  9.自我評價和職業發腱期望過高

  調查顯示主動面向欠發達地區就業的並不是畢業的首選。問及為何不贊成或不願意到基層T作,畢業生所考慮或擔心的主要問題是:個人未來發展受到限制(34.69%);待遇比較差(18.75%);地方偏遠,生活條件艱苦(18.69%);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缺乏信心(11.80%);其他(9.30%)。不少大學牛隻盯住“三大”(大城市、大食業、大機關)、“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單位,自我評價和職業發展期望過高。

  三、結束語

  根據調查反應的現象,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學校應始終貫穿科學就業觀、擇業觀教育,在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背景下調整教學知識與技能結構,完善專業課程設定;幫助學生儘早明確專業發展與指定職業生涯初步規劃,避免學生學習和就業的盲目性。第二,職業探索的過程中畢業牛需要積極主動地透過多種途徑獲取真實有效的就資訊;透過理論學爿和實踐,增強就、出過程中的自我法律保護意識。畢業生需要提升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能力,合理定位,克服“好高驁遠”的就業心理障礙,主動謀求與社會資源的對接,促進自身的職、生涯規劃與發展。第三,學校需要加強對歷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跟蹤調杏,瞭解業生在職業探索期遇到的閒境並予以一定幫助。職業探索是個人透過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資料及刺激,對其本身的需要、興趣、性向、價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消的活動,是個人對自我特質、職業、工作內涵以及個人與環境和資源關係的認知和行為。職業探索是否充分,直接決定著職業的成熟和職業適應。盲目地“先就業後擇業”不應該成為個別高校提高就業率指標的權宜之計,也不應該成為大學畢業生為緩解就、壓力而追隨的潮流。畢竟,初涉職場的經歷對剛剛走上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彌足珍貴,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職業心理的穩定性與成熟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