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戰略與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論文

智慧財產權戰略與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論文

  一、商業生態系統基礎理論

  (一)商業生態系統是什麼

  1993年,Moore教授首次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他指出,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是以組織和個人等商業世界的有機體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a。1996年,他再將自然生態系統的理論引入商業競爭並系統闡述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構成b,強調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共生性和動態性c。2002年,Marco and Roy兩位學者在《共贏》一書中將商業生態系統的理論進一步發揚光大,並提出,處於生態系統中的企業之間互相依存、共生共長,並最終促使組織和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獲得持續成功d。2004年,Mirva and Elisa則給出一個更加完整的定義,他們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具有一定關聯的組織組成的一個動態結構系統,這些組織包括企業、研究機構、政府機構等與系統有關的組織,並表現為競爭、合作以及協同進化等特徵e。

  國外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將自然生態學引入商業領域並構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框架,但對商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價值鏈要素研究不夠。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鏈要素中,如果把敏捷生產供應作為顯性鏈條,那麼專利與標準就是藏在其後的隱性鏈條,它們界定了生態系統的邊界,還提供了生態系統成員間價值分享的框架和通道,是整個生態系統運作的基石。供應鏈為骨骼,智慧財產權為筋血,二者合力才能把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各要素齒輪都串聯和咬合在一起,保證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功運轉。因此,作者認為,所謂商業生態系統應是一個由組織和個人編織的動態價值網路,它以商業組織為核心物種,以全球供應和專利標準為價值鏈,以商業模式和產品為基礎要素,透過組織間的開放合作而形成的共生共長的商業價值體系。

  (二)商業生態系統的要素和特徵

  類比自然生態系統,一個跨國的商業生態系統包括商業組織(生物)、價值鏈(食物鏈)和市場(自然環境)等要件:商業組織是商業生態系統的主體、發起人和構建者,組織的質地決定生態系統的成敗。一個跨國的商業生態系統往往有一家居於行業霸主地位的核心企業,它掌握了行業的國際技術標準,是生態系統的中心物種;價值鏈實質上是組織間分工合作的商業體系,價值鏈條中只要有一個環節遇阻,則整個鏈條中的技術和商業都無法得到廣泛應用;行業市場是影響商業生態系統形成最重要的外部環境,一般來說,自由和法治的市場環境是商業生態系統生長的沃土。

  商業生態系統具有開放、共生、競爭等基本特徵:商業生態系統必須保持開放,只有透過不斷與系統外部的資訊、資金、人才的互動,才可以保持理念的先進和系統的最優狀態;共生性是一個商業生態系統成功的關鍵,生態系統各要素彼此的依賴性很強,處於一種共存共生、共同進化的生態關係f ;競爭性即優勝劣汰,生態系統之間以及生態中各個要素互相競爭、適者生存。

  (三)商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在全球大生產的背景下,各行業的分工合作越來越細化和緊密。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從產業鏈的首端吃到末端,也沒有一家企業(無論他多龐大)可以單獨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當今,一個產品技術的最終成功開發和應用,離不開配套性產品技術的同步開發和應用,一個企業要獲得大的發展,更離不開整個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大環境。比如,因當時觸控式螢幕技術尚不成熟,雖然愛立信和摩托羅拉比蘋果早十年左右推出智慧手機,但是因為使用者體驗較差並未獲得市場認可,沒有享受到智慧手機的大發展g。現代企業就是處在一個個生態系統中,競爭由單個企業之爭演變成為區域供應鏈之爭,進而升級為跨國生態系統之爭。

  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的能量之大會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比如它的大資料分析能力有時比政府機構的能力還強大和精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商業生態系統關係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安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商業生態系統的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商業競爭的成敗越來越依賴於他們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因此,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國家而言,建立或參與到一個持續創新的生態系統中都至關重要,它不僅能促進技術創新,更重要是它為創新理念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商業上的實現方案,提升了整體競爭力。

  二、智慧財產權與生態系統的關係

  (一)從長虹案例說起

  從2005年開始,四川長虹前後在等離子專案上的投入超過40億人民幣,希望透過此專案稱霸全球面板業,然而該專案在2014年最終以6000多萬的價格轉讓清盤。事實上,等離子無論技術還是成本都優於液晶,長虹的慘敗不是輸在技術上,而是在生態系統的判斷上出現了嚴重失誤,等離子生態輸給了液晶生態。背後的原因在於,以松下為首的日系廠商掌握了等離子的核心技術,而他們所堅持的專利封鎖卻讓等離子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相比之下,韓系廠商掌握的液晶面板技術為爭奪市場份額,相對較為開放,參與廠商很多,產業很快形成規模經濟,成本下降速度比等離子快,價格上很快佔據了競爭優勢h。長虹的走麥城深刻提示了智慧財產權與商業生態系統的反作用。其實,類似的案例不勝列舉,例如在通訊領域,由於在2G通訊時代,CDMA的應用要求使用者繳納數目不菲的智慧財產權費用而受到限制,相對開放的GSM迅速佔領了全球市場,CDMA則只佔不到1/4的市場份額i。

  (二)智慧財產權對生態系統的作用

  首先,智慧財產權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協同整合。衡量生態系統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生態系統中各方資訊與商業價值的互利互換,而要實現此目標,標準,特別是國際標準和專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提升了生態系統供應鏈連線和智慧程度j。商業生態體系只有在專利標準的指導下進行技術創新,才能發揮系統的協同整合功能,為客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k。

  其次,智慧財產權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商業生態系統的實力決定國家的競爭力,在全球國家競爭力評級指標中,智慧財產權保護體制赫然在列,成為重要指標l。強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為商業生態系統提供了良好的行業和市場環境,給生態系統成員和投資人極大的安全感,為商業生態系統帶來大量的外來投資。

  第三,智慧財產權有利於控制商業生態系統的風險。商業生態系統風險極高,巨大投入後開發出的產品如果因專利侵權無法賣出,就無法帶動整個生態系統成員獲利,前期的所有投入有可能打水漂,嚴重的話,生態系統也會因此坍塌。為避免這樣的系統風險,就要進行智慧財產權的全程風險控制,例如透過強大的專利檢索和分析工具,可以為生態系統提供源源不斷的行業內外最尖端的技術和產品資訊,隨著行業邊界的消失,這種看似無關的資訊可能成為未來商業生態系統的關鍵商業要素。

  第四,智慧財產權可以提升生態系統的競爭力。商業生態系統的較量雖然最終表現為企業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但在過程中常常見到的是生態系統之間的專利較量。這種較量一方面表現為國際專利標準制高點的爭奪,另一方面表現為生態系統之間的專利戰爭,智慧財產權藉助合法壟斷的力量已經成為生態系統之間競爭的利器。

  最後,智慧財產權可以推動亦可阻礙生態系統的變革和創新。一方面,智慧財產權可以有效呵護初創生態系統的創新優勢,併為商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特別是新產品市場化的開發,往往大於新產品研發的投入,許多新產品出師未捷身先死都是因為侵權氾濫和資金缺乏,這時,適當的智慧財產權策略可以有助於新產品的生命週期m。例如,愛立信每年在專利上都會有很多收入,這些收入又投入到研發和市場化中,都是在生態系統內,沒有流出系統外n。另一方面,生態系統的開放性與智慧財產權的壟斷性相沖突,專利權壟斷限制市場競爭,損害自由公平的市場秩序o,妨礙知識資訊的創造和傳播,也不利於生態系統的創新和升級。

  三、與商業生態系統匹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轉移

  (一)德國工業4.0 的提示

  2009年至今,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德國經濟卻一枝獨秀,作為工業4.0的旗手,推動了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發展。德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其基礎製造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力。同時,德國也是一個高度法治的國家,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被推選為智慧財產權保護最佳的國家之一。前瞻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規劃和強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僅為德國帶來大量外來的投資,帶動了德國的創新經濟,而且為商業生態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如何建立與生態系統匹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框架,德國以及德國企業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例r。

  (二)商業生態系統的迴圈

  1917年,美國生態學家Crinell提出了生態位的概念,生態位是指在生態系統中核心物種與其他物種相關聯的時空位置和功能地位。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核心企業為了佔據核心的生態位,有時可以透過合同和專利來獲取s,但若使企業得到長久的發展則必須有完整的產品創新體系、專利標準化體系和供應體系。一個生態體系的基本戰略模式從協同開發開始,然後建立技術標準合作,透過源創新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透過合理的供應體系實現資產到利潤的轉變,然後生態內成員分配利潤並將一部分投入到新的開發創新當中。創新產品、專利標準、資金利潤就這樣在生態系統體內迴圈往復,形成一個對外開放、對內閉環的系統。

  以美國經濟保持強勁生命力的商業邏輯為例:一個成功的商業生態系統需要公平和相對穩定的智慧財產權規則,良好的智慧財產權系統(如專利標準)會推動更多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技術創新則會推動更多的產品交易,有了更多的技術創新和產品交易,就會有更多的競爭,更多的競爭會推動更多的創新和智慧財產權,更多的創新和智慧財產權又可以推動更高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迴圈就變成更多的貿易、更多的創意、更多的競爭、更多的創新和更多的智慧財產權,這樣就形成一個非常最佳化的生態環境t。

  (三)智慧財產權戰略的調整和轉移

  新興商業生態系統的內在迴圈和不斷進化使基於傳統經濟模式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已經過時,舊有的戰略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生態系統的發展,無論對於政府還是商業組織來講,向與商業生態系統相匹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轉移都是當務之急,並且該項工作很難一勞永逸。

  戰略轉移一:從資產到利潤

  以傳統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講資產,從專利的挖掘、佈局、儲備、授權去規劃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工作,從而形成龐大的無形資產是標準的工作正規化。以現代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講利潤,如何將大量沉睡的無形資產轉化為可見的利潤,並且將這些利潤在生態系統內實現良性迴圈被設定為戰略的追求目標。

  四、結 語

  各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動力和創新的源泉開始重返美國,而在10年前,除德國外的歐洲國家還可以倚賴諾基亞、愛立信等大公司營造的商業生態系統與之抗衡,但如今,美國人僅憑蘋果IOS、谷歌android、微軟WP三大超級生態系統就可以笑傲全球。商業生態系統已經站到了國家和企業競爭以及變革的最前沿,而智慧財產權充當了生態系統之間不確定性和衝突的急先鋒。當美國人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商業生態系統構建以及與之匹配的智慧財產權佈局時,其他國家才恍然大悟,但顯然美國人在商業生態系統的智慧財產權儲備和佈局上已經略勝一籌。

  未來的競爭不是智慧財產權的競爭,真正展開競爭的是其背後的商業生態系統,智慧財產權只是提升生態系統競爭力的一個支撐工具而已。如果把智慧財產權戰略當成發展目標,就會將自己陷於一個不易被識別的邏輯誤區,在智慧財產權戰略支撐下的生態系統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生態系統也不僅僅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事實上,商業生態系統的運轉過程不僅是驅逐弱者,相互依存的物種在無窮的互動圈中互惠共生、共同進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時代的變遷要求結合對手各自的貢獻,共創技術標準,形成新的競爭與合作規則,使大家生存在一個豐富而協調的動態系統中@8。

  先有商業生態系統,才有智慧財產權,只有商業生態系統大發展,才會有智慧財產權的大發展。生態系統成就了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反過來保障生態系統的壟斷地位,這個順序不能倒過來。我們應客觀看待智慧財產權的價值,過分誇大或者貶低的態度都不利於生態系統的發展。智慧財產權是生態系統創新的成果,同時反過來又推動生態系統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模式靈活多變,但智慧財產權的形式確會相對穩定,沒有一成不變的生態系統,也沒有經常變化的智慧財產權。應利用智慧財產權的相對穩定性去固化生態系統每個階段的創新結果,並與時俱進地推動商業生態系統的變革。

  理清以上的認識誤區,當我們轉向目前的知識產權制度設計時,就很容易發現目前商業生態系統發展的制度障礙。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並沒有如當初設計者想象的那樣起作用,結果專利壟斷阻礙了技術創新,專利訴訟和授權的成本壓倒了一家家正在成長的企業,專利軍備競賽產生大量的垃圾和問題專利,越來越多的智慧財產權蟑螂成為實體企業的夢魘,這都嚴重破壞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初衷@9。因此,確立怎樣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既保證創新者能獲得足夠的激勵,又有利於社會知識資訊的傳播和共享,以培育強大的商業生態系統,從本文可以獲得某些啟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