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傳統園林疊山法與式方面的研究論文

針對中國傳統園林疊山法與式方面的研究論文

  1 引論:意義、概念與方法

  對“法式”問題的關注是傳統設計營造研究中的一個理論傳統,關係著對設計營造規律與技巧的基本認識,並對現實實踐產生指導作用,比如對中國建築史,就有著“營造法式”的長期研究。在中國園林的研究中,“法”、“式”問題也是重要的命題。晚明成書的《園冶》是中國園林史上唯一的一部造園理論專著,其中有大量對“法”與“式”的述及,但並未結合論述其關係。20世紀上半葉,闞鐸先生在《園冶識語》中提出“掇山有法無式”,首次論及造園掇山的“法”、“式”間的關係。陳從周先生在1978年發表的《說園》中進一步認為“造園有法而無式”,將“有法無式”推及整個造園,這一認識此後被廣為接受,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園林營構法則”。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中國風景園林傳統設計理法”是“一法多式”。在當代,隨著對中國傳統園林研究的深入,在理論上需要對“法”與“式”問題有進一步的思考、進行學術上的梳理,從而有利於研究的進一步展開、以及實踐中的有效指引。

  對於“法”、“式”二詞的概念,在當代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認識,二者分屬不同的層面,雖然具體解釋會有所差異,但層次關係明確。在建築學界,王鎮華先生針對“傳統建築所謂的法與式”,指出“法指法度規範,式指楷式、譜式、樣式。後者即前者之例項(或模型)”。在園林學界,曹林娣教授提出,“ 法是理論,如因地制宜、因借等,式就是景的形象,也即具體式樣。”亦有論者與西方概念相結合,認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法式’,其實包括‘法’和‘式’兩個不同含義的字,即‘法則’和‘模式’,分別對應於英文的‘principle’和‘model’”,亦是較為清晰的闡釋。可以看到,要對造園“法”與“式”深入討論的話,需要進入二者所屬的不同層面,在分別加以探究的基礎上認識其密切關係。

  疊山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營造的重要內容,是園林“山水”主題最直接的呈現,景觀效果突出,往往作為全園主景,明清以來,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平地造園,稍有財力必疊假山。由於疊山有著較高的景觀要求與技術難度,設計營造極為精心,有著從“法”、“式”角度認識的可能與需要;近代以來關於造園法與式的認識,首先即從疊山引出,也可說明這一點。從“法”與“式”兩個層面進一步認識園林疊山設計營造,尤其有其必要性。

  從而,本文將從“ 法”與“ 式”兩個層面來探討如何對中國傳統園林疊山的設計營造進行研究,主旨並不在於闡述疊山“法”與“式”的具體內容,而主要在於理清思路,尤其是分析基本的思考方式、並提出可能的研究途徑,也涉及對已有研究的認識以及運用於實踐的可能。

  2 疊山之“法”:風格與營造

  疊山之“ 法”,是作為設計營造的原則、在方法論層面的內在規律性理解,這需要透過大量的歷史分析及案例考察,做出相對抽象的理論總結,從而作為設計營造中需要遵循把握的準則要求。“法”本身亦有多樣性,包括不同層次的“ 法”中之“ 法”,以及根據物件特性的不同而有差異,比如不同時代、不同型別的疊山之“法”都會有別。這裡,著重從美學風格和實踐營造這兩個維度深入展開對於中國傳統園林疊山之“法”研究的可能性,前者大致為關於演進的歷時性認識,後者則為關於型別的共時性認識。

  2.1 歷史風格差異:動勢與畫意

  從中國園林的歷史發展來看,造園疊山發展出了兩類基本的風格或美學原則取向:動勢疊山與畫意疊山,二者間有相當的差異而難以混為一談。二者的各自特點,在本人的《“九獅山”與中國園林史上的動勢疊山傳統》一文中有具體論述。由於以往未被足夠關注,現擇其相關要點加以敘述,並結合本論題略作增補。

  動勢疊山是中國園林史上源遠流長的假山營造方式,與象形賞石密切相關,重點在於從動勢中獲得生命感。晚明以前,假山營造的典型方式是“累土積石”——在土山上聚積、樹立石峰,賞石和為山是一體的,對石峰動勢的欣賞是假山欣賞的基本內容。著名案例如北宋汴梁的皇家園林“艮嶽”假山、元代蘇州的“獅子林”假山、乃至明代太倉王世貞的“弇山園”假山,都是如此。至晚明後,江南地區主流的假山營造中,疊山和置石從以往的一體轉而趨向於分離;欣賞山石動勢的疊山雖不再成為主流,但仍有延續,並進入純石山的營造中,以清中期揚州“九獅山”為典型代表,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型別的動勢疊山(尤其是動物象形類),至今仍能在一些園林遺存中看到。

  畫意疊山是晚明時在江南出現,以張南垣的“張氏之山”為代表,追求如畫效果,注重自然真山的整體感,同時也有內在生命活力的追求。這種離開峰石欣賞而趨向自然形態轉變的疊山新法,是與畫意宗旨在園林觀念中的確立密切相關的,疊山無論在細節的皴法、還是在整體的形態、乃至遊賞的動態體驗,都注重畫意效果的追求。如張南垣的似真山區域性的疊山營造,正是模仿元人畫意的效果;計成在《園冶》中自述的整體性假山營造,目的也在於“宛若畫意”。在晚明的特定文化氛圍中,以畫意為宗旨、以“宛自天開”的自然真山效果的假山營造觀念與方法,成為一時主流,並且從以蘇州、松江一帶的江南核心區向外輻射影響,對後世影響極大,直至今日。清代沈復《浮生六記》中對獅子林假山批評的觀念、蘇州環秀山莊假山營造的實踐,都與之一脈相承。在當代,如陳從周先生在《續說園》中認為“石無定形,山有定法。所謂法者,脈絡氣勢之謂,與畫理一也”,也正是對這種畫意疊山之“法”的深刻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以來的許多園林疊山遺存中,這兩種疊山之法往往會混合並存。如晚清蘇州怡園假山,據稱有意模仿了環秀山莊假山,其西部確實較為整體,絕壁、洞壑,有真山之感,為畫意疊山的延續;然而在與藕香榭隔池相對的假山東部,又有諸多石峰豎立而欣賞其動勢,這又是動勢疊山的餘緒。

  在理解了疊山美學風格追求的兩種歷史傳統之後,可以進一步對二者的具體營造之“法”進行研究。當代園林理論界主要受晚明以來畫意造園的影響,尤其山水畫法往往在疊山中借用相通,畫意疊山之“法”多受重視,自劉敦楨先生以來,已有頗多研究成果。動勢疊山之“法”的傳統,過去受到忽視而研究不足,可作深入關注與探討。

  2.2 營造型別差異:物態與過程

  從具體疊山營造實踐的角度而言,可以從各種型別方面探討其中的設計營造之“法”。這在當代園林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大體可從物態與過程兩個方面探討。物質形態方面是目前學術界對疊山之法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主要涉及材料與組合問題,對此有多樣型別劃分而得到細緻認識。

  疊山材料對於營造原則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不同材料對於假山的風格特點、技術要求的差異極大。如劉敦楨先生的《蘇州古典園林》是最早系統研究闡述傳統造園中各要素營造方法的專著,對於“疊山”有專門章節,其中的第一部分就是“造山與土石的關係”,即疊山材料方面的問題。疊山材料不外乎土、石,其中又分為“土山”“土多石少的山”“石多土少的山”“石山”四種類別分別加以闡述。這種認識也基本被此後的諸多關於疊山方法的研究加以遵循。此外,對於其中的純石疊山的“石山之法”,根據石材品種的不同,亦有營造方法的差異,尤其是太湖石與黃石兩類常見的疊山用石,各自有不同的方法特點。

  在認識疊山材料類別帶來的原則性差別之後,如何將疊山材料組合為整體的山體景象、甚至與其他造園要素組合為更具特色的山林或山水景觀,是更為複雜與重要的主體問題,也往往是疊山方法中最被關注的方面。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中“疊山”中的三個部分,在材料問題之後的“總體佈置”“詳部手法”這兩個部分,其實就是關於疊山的外部組合與內部組合問題。對於組合問題,石山營造難度最大,尤其需要對其原則的深入認識。這在《園冶》中“掇山”部分已經有諸多論述。如作為外部組合,因所處位置及與主體建築關係的不同,分為“園山”“廳山”“樓山”“書房山”等等;作為內部組合,主要就是石山各種部位的方法原則,就此更直接有“法”的論及,如“理山石池法”“理洞法”“理巖法”“理澗法”等。當代的疊山研究也大致延續了這一思路,並在一些細部組合問題、以及具體技法上有更多探討。

  關於設計營造過程的疊山之法,即從選址(包含位置、尺度等)、設計(包含立意、佈局、細部等)、施工營造、乃至落成後的命名題點、遊賞利用、維護修繕等先後過程方法角度的認識,其中可以分為多個階段,仍作層次型別的劃分。對於古代園林,由於歷史材料的侷限,相對而言研究並不多;當代一些匠師根據自身經驗的論述,較有價值。這一角度的研究中,營造技術本身常是重點關注物件。早在《園冶》中,就重點提出疊石的“等分平衡法”。孟兆禎先生主持撰寫的《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掇山技術”部分,是對假山營造的技術問題最早、最系統而詳盡的總結。當代疊石技術正發生巨大的發展變化,這方面的研究也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

  對於這些具有型別特點的設計營造原則的總結,一個常見的重要目的還在於在實踐中的運用。由於“法”具有適用於不同情境的要求,不在於具體手法、而是抽象穩定的內在原則特徵,以此為取向,建築學中已較為成熟的“型別學”方法可以加以借鑑,有利於抽象總結提取各種深層結構特徵,將複雜秩序現象呈現為各類易於把握的結構方式。目前,型別學在風景園林理論中的運用也已得到探討,對於傳統園林疊山的研究也完全可以嘗試。型別學的方法中,不僅是類別劃分,也在於層次關注;不僅是物態型別,也包含方法、過程的型別;不僅是總結歸納,也在於在新情境下的進行適應轉化的設計運用。因此,這樣的型別學方法可以是探討疊山之“法”的重要途徑。

  3 疊山之“式”:有無與途徑

  對疊山之“式”的討論,首先要回應以往“有法無式”的提法,對“式”的“有無”問題進行認識;其次,嘗試探討對“式”進行研究的可能途徑。

  3.1 關於“式”之有無

  闞鐸先生提出“掇山有法無式”,陳從周先生又有受到廣為流傳的“造園有法而無式”,從“無式”的字面含義,常被理解為“式”並不存在,那麼對“式”的研究似乎並無意義。針對這種常見誤解,“式”的有無問題首先需要探討。

  從中國傳統藝術的角度來看,“式”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李澤厚先生在《華夏美學》中指出:“在任何藝術部類裡,華夏美學都強調形式的規律,注重傳統的慣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型別化,著意形式結構的井然有序和反覆鞏固。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提煉出美的純粹形式,以直接錘鍊和塑造人的情感。詩文中對格律、聲調、韻律的講求,書法、繪畫對筆墨(筆之輕重緩急,墨之濃淡乾溼等等)的高度重視以及山如何畫、水如何畫的程式規定,《周禮·考工記》對建築的要求,如雙軸對稱的‘井’形構圖,都表明情感均衡的理性特色極為突出。甚至後世的浪漫風味的園林建築,也仍然有各種‘路須曲折、山要高低’、‘水要縈迴’……等等規範。戲劇中的程式化、型別化、模本化,則更為人所熟知。”作為傳統藝術門類之一、傳統美學的重要代表,園林及其中的疊山,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

  進入到具體歷史材料,造園及疊山中的“式”並不罕見。《園冶》中提及大量的“式”,如“興造論”篇中就說“聊繪式於後”、“園說”篇中有“制式新番”、“立基”篇中有“亭安有式”,等等;書中更繪有大量的“圖式”,如“裝摺圖式”“欄杆圖式”“門窗圖式”“漏磚牆圖式”“磚鋪地圖式”,佔據大量篇幅,顯示作者對此的重視。如果說這些還是具有強烈可複製性的建築類式樣,對於靈活性顯著的“掇山”,《園冶》中仍不時提“式”:如“時宜得致,古式何裁”,是對以往“古式”的關注;“峰”條中有“或數塊掇成,亦如前式”,指的是此前所提“上大下小”的程式。此外又提及特定的“筆架式”、“爐瓶式”,儘管未必是完全贊同,但顯然有這類“式”的存在。可以看到,《園冶》中除了“法”的論及,還明顯關注著有對作為相對成熟營造模式的“式”。

  此外,王勁韜還指出畫譜對清代疊山之“式”的強烈作用:“在形式層面,對疊山起規範作用的就是大量刊行的畫譜。山水畫譜作為中國山水畫創作經驗的總結和濃縮,為統一規範疊山提供了最經典、最成熟的佈局和節點創作手法。……清代疊山中,典型的區域性如澗谷、飛樑、蹬道、水口、泉瀑等做法,幾乎都能從畫譜的諸家皴法、畫石起手法、泉瀑十法等章節中找到依據。客觀上,畫譜將深奧抽象的山水畫理論簡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很強的圖式。極大地方便了普通工匠的學習領會和快速提高。”可見,從字面上來認識“有法無式”、將“無式”理解為“沒有式的存在”,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對此,我們還需要進入“有法無式”提出的語境來考察其含義。

  從“有法無式”問題被提出的背景及目的來看,這一說法的主旨在於強調一種“法”與“式”的關係,而不是其中一者的有無。如王勁韜認為,“中國疊山理論中,有關‘法’與‘式’的爭論實質是文人疊山和工匠疊山的爭論。”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在文人看來,造園疊山需要靈活性而有意降低“式”的作用;而從工匠角度而言,強調“式”才能有可操作性和基本品質的保證。王勁韜透過分析李漁造園疊山思想的意義指出,“在重視法度之外,還要重視細節,‘有法有式’才能保證園林的創意與施工連續一致,否則一切美妙的藝術創作都將只是一紙空文!”可以看到,對“有法無式”的理解,在於關注內在法則的靈活呈現、反對“一味因襲固定的程式”,而並不意味著否定“式”的存在;這一說法所包含的對“式”的偏向負面的認識,也有著具體的時代語境。今日對中國傳統造園及疊山的研究,需要超越“有法無式”的'簡單字面的理解及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進入對“式”的更為深入的認識。

  更為深入地對疊山之“ 式”進行理解,需要看到,這並非原則規律所直接所能推導所得的結果,而是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匠師逐漸摸索而積澱形成的較為常用的外在營造模式。儘管這在以往常被忽視或輕視、認為即便存在也是僵化的套路而不值一提,但如果不急於做出否定性的價值判斷,而是首先從大量案例分析中獲得事實判斷,本身就是對園林史認識的深化;並且,許多實際操作中被採用的、相對穩定的模式,並非匠人不動腦筋的死板教條,而常與實用性、經濟性、效果顯著性、技術可操作性等問題相關,在歷史中逐漸摸索而形成,本身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彈性。仔細總結歷史上的疊山模式,並且探討其中合理性因素,靈活運用於具體實踐,是當代對傳統造園進行傳承的重要途徑。

  3.2 探討“式”之途徑

  在認識疊山之“式”無疑存在的基礎上,如何來進行對“式”進行研究?從大量例項中總結各種類別及層次的模式,固然是基本的要求,但要使此研究產生意義,大致有以下的途徑。

  首先是對“式”的理解要與“法”相聯絡,認識“式”中之“法”,以理解其產生的原因與機制,並認識其中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的“式”所包含的積極價值,而超越以往“有法無式”所反對的機械刻板之“式”。比如孟兆禎先生曾總結出疊山有“‘峰虛五老’‘獅子上樓臺’‘金雞叫天門’等地方性傳統程式”,這些疊山之“式”與“九獅山”“十二生肖”等象形疊山的程式一樣,以往常被視為負面的教條,但如果明白了其中所蘊含的動勢疊山之法,便可理解這些是匠師所總結出的能表達山石生命動勢、體現文化內涵的較成熟方式,從而能得到民間的接受而反覆採用。又如畫意疊山之法中,王勁韜指出山水畫譜成為清代可操作性很強的疊山圖式,“用則例控制質量、成本,用圖譜圖式控制引導風格”、“強化制式、借鑑粉本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保持質量和風格的相對統一”。在許多已有的疊山研究中已經被注意到,作為詳部的“常用手法”,其實可視為“式”的運用,如“一池三山”、“下洞上亭(臺)”、以及谷澗、飛樑、洞穴、山徑等細部營造的模式化處理,除了一些文化上的因素,也往往因其經濟與技術上具可操作性強、代價小而效果顯著,而有著大量的使用。

  在結合與“ 法”的關聯、認識“ 式”的內在合理性的同時,也要意識到疊山之“式”的運用也有高下之別,合目的性的靈活是判斷的重要標準。如同不同水準的畫家對作為“式”的同一題材、粉本的運用有巨大差異,匠師本身的不同水準會讓疊山之“式”的具體呈現會有高下之別;儘管“式”的存在本身能夠一定程度上起著控制基本質量的作用,但僅簡單注重形式本身、而忽略其中“法”的內在要求,仍然無法獲得成功。如對動勢疊山中常見的動物象形之“式”,好的此類疊山作品並非在於其確定的某種(或某些)動物般的形式模仿,而是在於從中獲得豐富的聯想、從而感受活潑的動勢與生意;而如果拘泥於“像”某種“式”,就必然是下品。畫意疊山中的某些細部之“式”,也不是在於模仿畫譜的構圖、形象,而要根據需要營構出如畫的韻味以及對其遊賞的豐富體驗。因而對疊山之“式”的研究要關注具體的運用,為“式”而“式”只是水準低下的體現,高明的疊山能夠根據“法”的需要而靈活選用“式”(所謂“一法多式”)、以及對同一“式”的靈活處理。

  如同對疊山之“法”的總結需要關注對其實踐運用,對“式”的研究也要認識將其運用於實踐的豐富可能,對此,建築學中“模式語言”或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在《建築模式語言》一書中,美國建築理論家亞歷山大提出了模式語言理論,模式語言是和普通語言一樣的組合系統,模式相當於詞,相當於語法和意義規則的指定模式間聯絡的模式,組成相當於句子的建築和場所,利用這些模式加以新的組合可以產生新的設計。這對於傳統園林疊山中的模式認識及運用也有啟示:如果將疊山的營造視為“語言”,則可以將各種具體程式視為“語彙”,從而在語境中加以理解、並可根據語義需要加以靈活組合運用。模式語言理論不是僵化的設計形式的模仿,而是關注具體空間及生活需要的理性而靈活的設計方法,借鑑這一理論的疊山之“式”研究,也可以在易於理解及操作的同時,獲得新的成果。事實上,在風景園林學界,對模式語言理論也已有一些借鑑利用,如王雲才教授對傳統景觀圖式語言的一些研究,可以作為可行性的例證。

  4 結 語

  以內在的學科深入發展與外在的實踐迫切需求為共同動力,當代中國傳統園林研究中對於探究疊山設計營造規律及技巧的“法”與“式”問題值得重視。對於中國傳統園林疊山的“法”與“式”的研究,除了二者關係的認識,更需要進入二者所在的不同層面,既關注豐富之“法”,又超越“有法無式”的簡單字面意義而關注“式”的存在及其意義。對疊山之“法”,需從歷史風格角度認識動勢疊山與畫意疊山的差別,以及從實踐營造角度認識物態與過程中的各種型別,研究中可借鑑“型別學”的方法。對疊山之“式”,要認識到“有法無式”的特定內涵與歷史現實中“式”的明確存在、及其一定的合理意義,並且在與“法”的關聯中、合目的性的靈活運用中加以深入理解,“模式語言”的方法可以用於總結與實踐的關聯研究。以此來研究“ 法”與“式”所對應的相對抽象原則與相對可操作模式,不僅有利於對傳統園林假山設計營造的深入認識、及對園林史更加豐滿的理解,也可以對實踐的思路豐富與水準提高有進一步推動、而對當代傳承乃至再創作有積極的意義。以上還只是方法論層面的一些初步探討,遠非深入與全面,期待出現更多的內容成果與方法探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