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3篇

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1

  教材簡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父母之愛”為專題,透過文質兼美,不同側面的幾篇課文,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寫法上的啟迪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冒者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在廢墟中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救出兒子和其他同學的傳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寫具體、感情真摯是本篇課文的主要特點作者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刻畫了一位偉大父親的形象,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

  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認識並理解“疾步、廢墟、昔日、瓦礫、爆炸等詞語2、抓住重點語句,感受父親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3、領悟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第二課時:1、感受兒子的了不起,以及兒子的巨大精神力量來自對父親真誠諾言的信賴2、總結全文,昇華情感,進行愛的教育3、有感情朗讀課文4、正確書寫生字詞語

  教法和學法:(第一課時)

  在這節課中,我以單元導讀中的學習要求匯入課題,把“抓住重點語句,感受父親的了不起”作為重點和難點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為了突破難點,根據新課程理念,在這堂課設計運用如下教法、學法:本堂課以情感為紐帶,透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想象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讀,讀中感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透過多層次的朗讀,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並在體會後及時總結了寫作方法因為課文內容雖然感人至深,但畢竟離孩子們太遙遠了,於是最後安排一組在汶川地震中表現出偉大父愛和母愛的感人圖片,把他們從書中拉到了現實,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有了切身的體會以後,再回到課文中去體會36小時後,兒子還埋在廢墟中,父親的內心世界,這樣孩子們就能有感而發了

  課後反思:

  按照教學設計,總的教學目標是完成了,但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設計中,在品詞析句時安排了小組討論交流的,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的去理解,結果是問題出來之後就直接說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還有一些環節的銜接上也不夠流暢小練筆安排的時間不夠,孩子們沒有盡情表達,有點蜻蜓點水總之,由於自己的素質及各方面原因,這堂課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望評委老師能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來幫助我提高,謝謝!

  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第六組課文以“父母之愛”為主題,重在讓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立目標

  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要求: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閱讀教學要求:

  1.能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2.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3.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本組教材閱讀教學訓練的重點是:

  “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品讀文字,再現情境並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字,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課件出示)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藉助圖片感悟文字,運用抓住關鍵詞句、聯絡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覆誦讀、分角色朗讀,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結合課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我將“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體會父子之間的信任。”確定為教學重點。

  “聯絡上下文,體會作者是怎麼描寫人物,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聯絡學情說流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課件出示)(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二)寫法入手,初步感知;(三)品讀課文,感受父愛;(四)遷移仿寫,體會信任;(五)回顧課文,總結寫法。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開課伊始,我會這樣匯入:首先播放一組關於美國洛杉磯大地震後慘狀的圖片,問學生:“看完圖片,你有什麼話想說?”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看後的感受。這樣的匯入不僅把學生很快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感受到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並且為後來體會父愛的偉大做好鋪墊。接著進入新課學習:“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就是在這可怕的地震中發生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寫法入手,初步感知

  “課題告訴我們課文的主人公是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對父與子。”(板書:父子)由課題中的“父與子”引入課文,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作者是透過哪些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自讀之後,交流“作者對人物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這樣的設計,緊扣本組預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一入文,就關注到描寫人物的方法。在交流了語言、外貌、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之後,進行小結“作者就是透過這些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具體、鮮活。”

  除了人物的描寫,課文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數字比較多。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第1和12自然段,有什麼發現?學生很快就會發現並找出文中出現的數字。接著,想一想數字在課文中代表的含義,試著用這些數字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數字的提示下,學生很容易的就能夠簡單複述課文內容了。這樣,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課文的整體印象,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情感基調。

  (三)品讀課文,感受父愛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我將根據學情,順學而導,具體的看看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

  (1)聚焦第一組數字(30萬人,不到4分鐘),學生透過對比,應該能體會到地震的突如其來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有了這樣的體會,再來讀第1自然段,相信會讀得更好。

  (2)聚焦第二組數字(8、12、24、36),引導學生想象:“看到這些數字,你看到了誰?他在幹什麼?”學生透過數字引發想象,初步感受到父親形象。由此再回到課文,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找到文章的重點段落:“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體會這個句子時,引導學生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學習。“仔細讀讀句子,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特別打動你?”學生默讀後,應該會抓住句子中時間的推移,父親的外貌,體會到父親的艱難、疲憊、焦急、無助、堅持,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對兒子的那種深沉而偉大的愛。在交流體會中,透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在自主品讀,體會,交流後觸摸了父親的內心情感,然後再創設情境引讀句子,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心目中慢慢豐滿起來,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父親這麼做,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兒子在等我!這時,把這幾句話變成小詩,創設情境:看,這段文字不正像一首向父親表達敬意與讚美的小詩嗎?出示: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3)聚焦父親的語言。父親在挖掘的時候,有人勸阻他,父親是怎麼說的?學生找出父親的三句回話:“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看似簡單重複的回答,其實有著不同的含義。“這三句話一樣嗎?”“父親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由懇求到焦急直至有點崩潰的心情變化。接著進行排比式的導讀,串聯起三句回話,讓學生進入到了這位父親的情感狀態中,急父親所急,擔心著父親的擔心。

  然後,我繼續追問:我想問問阿曼達的父親,人們這樣勸阻,震情這樣厲害,你為什麼不離開?引出文字的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時設身處地地模擬對話,交流,學生很快體會到為什麼在其他父親的痛苦吶喊聲中,在這麼多專業人員的勸說下,在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更大災難的情況下,這位父親還要衝到廢墟中去救自己的兒子,這是因為父親信守諾言,這是因為如山的父愛。(板書:愛)

  (四)遷移仿寫,體會信任

  學生讀懂了父親的內心,樹立了偉大父親形象之後,在美好的情感體驗中受到人文的薰陶,然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子對話,進一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朗讀,體會父子之間深深的信任。“想象一下:兒子在廢墟下,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隨時可能遇到危險,這36小時,兒子又是怎樣的一種等待呀!”再次出示之前的小詩,“這個兒子/心中只有一個念頭/_______/他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沒有人再願相信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仿照描寫父親的小詩,寫寫兒子。透過練筆,學生再次感受到“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的承諾,加深對信任的理解。這時,再讀被發現後,兒子和父親的對話,從兒子的語言中,就會體會到正是因為對父親的這份信任,(板書信任)才讓兒子那樣的勇敢、堅強、無私。

  (五)回顧課文,總結寫法

  齊讀最後一段,說說父與子哪兒了不起?透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回顧課文,感受人物形象。最後再次點出本文寫法:“父親和兒子的形象一定留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災難中的愛與信任打動了我們,也更得利於作者運用的這些人物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後也能試著寫一寫生活中的人物,用上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這一環節再次回扣開頭,點出了本組的訓練重點,關注到寫法上面。

  最新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3

  一、教材編排的特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魯教版)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94年,在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而堅持不懈地挖掘了38個多小時後,成功救出14個小孩的故事。讚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這單元緊緊圍繞“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主題,講述了人們對總理的愛戴,懷念之情;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戀戀不捨.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那高尚.聖潔.無私的母愛的懷念之情。因此,本文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前面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體會句子的方法,本課也是這一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在教學時,我透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透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的相互信任,體會人間自有真情在。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三、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但採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

  1、以讀代講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覆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透過讀,去解決閱讀課上的幾乎所有的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透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嚐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後的積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景教學法等等。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學習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透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透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覆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準備

  本課教學我主要藉助遠端教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讓教材內容直觀化,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學起來更輕鬆,更有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出“父與子”的情

  1、談話引入。(介紹一位讓你難忘的人。)

  2、播放課件。(瞭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揭示課題,解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始以提問方式引入,給了學生自由發言的權利。透過課件瞭解地震,體會父親身處險境,為後來體會父愛的偉大做好鋪墊。]

  4、自由朗讀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位什麼樣的父親?(學生讀書前講清楚讀書要求,讀準音,讀通句。遇到問題做上記號,想辦法解決,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

  5、交流學習收穫。(用簡練的話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並寫在黑板上。這不僅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學生的書寫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6、抽生讀課文。(學生讀後,其他學生誇誇讀的好的地方,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時也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抽生讀,是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的品讀。讀人物的語言,品人物的思想。]

  (二)說“父與子”的的情

  1、換課題。(根據課文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那種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給它改一個更好的題目。如果你認為這個題目很好,你就讀課文,提出理由來。怎麼讀,拿出筆來,一邊勾畫一邊批註找出根據來。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學生彙報。(告訴學生髮言的方法:先亮明觀點;再從書上找根據;最後講道理。培養學生有序的.連貫地說一段話,克服學生在課堂上發言三言兩語的現象。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為什麼這麼改?牽引學生去尋求答案。因為別的父親都絕望了,離開了,只有他,還那麼執著;38個多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嗎?兒子在面臨生存的機會卻讓給別人。所以我要說他們了不起。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然,學生還可以改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設計意圖:老師問學生換不換題目,其實是“醉翁之意”。透過這麼一個似呼不著邊際的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三)寫“父與子”的情

  1、寫一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可以寫你學了本課後的體會,也可以寫你想對父親或兒子說的話。)

  2、展示學生的佳作,讓學生與文中的父子達到心靈的交融。

  3、作業:將生活中你最難忘的人,選一兩件事把他(她)記下來。回到課文開頭,首尾照應。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內心感受寫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昇華。]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