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的讀後感

《人間詞話》的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間詞話》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談詩、論畫,常常提到它。它本是佛教用語,以後又用於品評詩歌。但是,把境界當作“文學之本”來認識,又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對它進行了系統的、獨創性的研究的,當首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在《論近年之學術界》一文中,總結我國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指出外來的思想與中國傳統的思想相結合,是推動中國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把創造“新學語”,作為自己理論工作的奮鬥目標。這裡講到的“新學語”,大致相當於我們說的“新概念”吧。他說:“近年文學上有一最著之現象,則新學語之輸入是也。夫言語者代表國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廣狹視言語之精粗廣狹以為準,觀其言語而其國民之思想可知矣。”這種創造“新學語”的理論意圖,實際上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打破封建社會閉關自守的思想牢籠,當然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人間詞話》是他成熟時期的作品。他選擇詞話的形式來創造“新學語”,決非偶然。清代對詞的整理和研究,風氣很盛,詞學發達,這種形式影響大。王國維對自己寫的詞,很有信心,有切身的創作體會。他還精心校勘過一些詞的集子,對詞曲有精深的研究。但是,運用詞話這種形式,也有侷限。王國維把“境界”當作文學之本、文學的“原質”,加以強調。圍繞境界的理論,論述了境界的創造、境界的批評、詞的.境界的發展。《人間詞話》雖由許多片斷組成,其內部是有脈絡可尋的。手稿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者強調的著重點。比如:“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作者在每個字旁都加了圈。又如:“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手稿上,大多數字加了圈。這當然是作者強調的重點,或是他的得意之筆。

  王國維重視境界。境界如何創造呢?王國維推崇獨創,尊重作家的個性。這對當時雕琢模擬成風的封建文藝痛下針砭,確可發人深省。可惜這方面的內容,現在的版本有不少遺漏。比如有人評他的詞“開詞家未有之境”,王國維是高興的。他說:“餘自謂力不若古人,但力爭第一義處古人亦不如我用意耳。”這裡的“第一義”,就是他講過的“元唱”、“首創”的意思。他強調獨創,反對千篇一律的唱和之作。他即使偶爾也有唱和之作,也不希望受到讚揚,因為“餘之所長,殊不在是,世之君子寧以他詞稱我”。王國維反對削足適履式的按題填詩,甚至認為,“詩有題而詩亡”。表面看,這樣講未免有些偏激之嫌;實質上,是為了強調獨創。他說:“詩詞之題目,本為自然及人生,自古人誤以為美刺、投贈、詠史、懷古之用,題目既誤,詩亦自不能佳。後人才不及古人,見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作,遂遺其獨創之處,而專學此種,不復知詩之本意,於是豪傑之士不得不變其體格,如楚辭,漢之五言詩,唐五代、北宋之詞皆是也。故此等文學皆無題”。這裡的思想很精萃。詩詞要獨創,必須從題目開始。抓住“自然及人生”的大題目,就有發揮獨創性的廣闊天地了。如果總踩著古人的腳印走,就不可能有獨創性,也就不懂得詩的本意。要是我們考慮到王國維當時的詞壇,不顧“自然及人生”,標榜什麼“寄託主義”,致使詞意隱晦,穿鑿附會,就會進一步瞭解王國維的論斷,立意甚高,切中時弊。王國維重視“自然及人生”,揭示文藝隨時代而發展,這說明他的美學思想中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他在強調境界是直觀的,而且“以喚起吾人之直觀”,描述了藝術形象的特徵;但沒有能揭示藝術形象的社會根源。他在解釋藝術形象的內容時,強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他並不能理解人的思想感情最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在文藝與社會生活的關係這個根本問題上,他沒有能突破唯心主義的藩籬,當然,這是應該用當時的歷史條件加以說明的。

  王國維重視藝術的獨創性,但他並不排斥向古人學習。他提出要處理好“善創”與“善因”的關係,主張“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手稿中,還有一段話值得我們注意:“楚詞之體非屈子之所創也。滄浪鳳兮之歌已與三百篇異。然至屈子最工。五七律始於齊梁,而盛於唐。詞源於唐,而大成於北宋。故最工之文學非徒善創亦且善因。”王國維重視“善創”和“善因”的關係,還可以從他對自己的一首詞的批語中看出來。他很欣賞《喜遷鶯》一詞,批曰:“詞境甚高,必讀唐人詩”。為了強調獨創,王國維批評了“誤把抄書當作詩”、“鶯偷百鳥聲”的傾向。他尖銳地指出:“元明及國初諸老,非無警句也;然不免乎侷促者,氣困於雕琢也。嘉道以後之詞,非不諧美也;然無救於淺薄者,意竭於摹擬也。”由此可見,王國維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特別強調獨創,其中包含不少辯證的觀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