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圍城》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錢鍾書《圍城》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1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裡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說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說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透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著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為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為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為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說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溫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第二個,“偽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 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說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裡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松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

  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說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為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為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裡鉤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說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2

  生活是一座大圍城,人一出生就困頓其中,小時候也許我們不知道,因為圍城夠大,城牆都離你太遠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遇到三座城,它們叫做家庭、事業和婚姻,然後一生便過完了。

  有的人在圍城中終日無趣,一輩子都只想著怎樣才能逃出來,最後蹉跎了一生,因為,其實根本沒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來了,要麼成仙了,要麼輪迴了。但有的人在城裡活得風生水起,生命之花燦爛無比。

  說說《圍城》裡的方鴻漸吧,很顯然的一點,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瘋狂從幾座城逃來逃去的人,懦弱無比,遇到困難只知道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可是這樣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讓心越來越暗淡。遇到困難又怎麼樣,為什麼總要逃避,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就算碰釘子又怎麼樣,沒有碰釘子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先說說在家庭這座城裡吧,方鴻漸實在太聽從家裡人安排了,老家淪陷後,失了身份和地位,連錢財也沒了,他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裡做事,雖然在戰爭年代有事做是還不錯的,不用計較什麼人給的,但是住在人家家裡就顯得憋屈了,更何況還有一個丈母孃擠兌,他卻懦弱的很,什麼都沒做,只知道逃。後來方鴻漸娶了孫柔嘉,一心只想著自己家裡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時哄哄孫柔嘉,不知道幫她在家裡人面前說上一輛句話。若不是孫柔嘉這樣做事情計後果打算盤的女人,估計妯娌之爭、婆媳之爭早鬧得不可開交,連婚也結不成。在家庭這座城裡他活得並不痛快,於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閭大學。

  戰爭時期的大學裡,各老師都不計較學生的好壞,只計較有得教沒得教,成日裡勾心鬥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鴻漸呢,鬥得累,以至於頓生一股清高,覺得來三閭大學就是一個錯誤,連最後的垂死掙扎都不願做,犯了一個錯誤被校長擠兌了就帶著所謂的志氣和孫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從事業這座城裡逃走了,沒有一絲成就。

  再說說婚姻的城,方鴻漸起初在船上和鮑小姐胡鬧,讓我都覺得方鴻漸品質甚為低下。再和蘇小姐搞曖昧,只因他自己的懦弱不敢拒絕,明明已經心有所屬,卻總是拖著不與她說自己其實並不愛他,就這樣忍心看著孫小姐浪費年華。後來又和真心相愛的唐小姐擦身而過,卻也不去問個仔細,一傷心之下去了三閭大學,哪知道這是一個過錯啊,明明原本能成就一段好姻緣的。最後與孫小姐草率了事,草率到讓我懷疑是不是這段印刷不全呢,我想他也只想尋個了結,因此在婚姻這座城,也活得完全沒有滋味。

  書的末尾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之後離家出走去投靠好兄弟趙辛楣。你看,他又從婚姻這座城裡逃出來又去追求事業了。我想他一定會再逃的。我們如果像方鴻漸一樣逃來逃去,無疑走到最後,我們什麼事也沒做成,我們誰也不是,我們的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此,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如果只想逃避而不是想方設法去試一試,那只有下坡路能走。像在打仗的時候,一場戰爭開始了,如果你想辦法去打了,你有可能會輸,有可能會贏,有可能會得到,有可能會失去,但是如果你永遠只知道和解、賠地、割款,那你永遠只能失去。我們要在自己的城裡活得風生水起,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意義。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3

  “文之為用,上所以敷德教於下,下所以達情志於上,大則經天緯地,作訓垂範,次則風謠歌頌,匡主和民”

  當我觸碰《圍城》的時候就有一種感覺:

  四周皆是白茫茫的濃霧,只是隱約還可照見一些事物,一切都非真非幻的。在這團霧中,模糊地看到一個黑影,像是一艘小船。

  但當我看到這個如同小船的黑影時竟有些驚懼,害怕自己再踏前幾步就是水域。

  不知道前方是否真有一條小船?不知道眼前是否真有水域,是河湖抑或江海?

  在撲朔迷離中,我失去了方向。

  然而在失去方向中,我又好像找到了些什麼?

  在面對生活的伊始,我們充滿著惶恐與畏懼,我們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道眼前的是坦途或是崎嶇,是光明還是黑暗,反正我什麼也看不清。

  我眼中的社會像是混沌未開,於是我夢想著盤古來撐開天地,可是沒有。

  我大聲詢問生活是什麼?

  周圍沒有任何聲音,只有那些抑或單調,抑或複雜,抑或有趣,抑或無聊的生活片段仍在自己身邊打轉。

  我握著《圍城》年齒漸長,越來越多的生活閱歷像是一輪噴薄而出的太陽,似乎漸漸驅散了揮之不去的濃霧,照亮了眼前的一切。

  我眼前是一汪海洋,古老得像是滄海桑田,卻又新鮮得像是前幾天的暴雨而成。

  那原先的黑影真是一艘小船,睿智的錢先生就在那小船上。他一邊輕搖船櫓,一邊淡淡微笑。我向他揮手,求他帶我到彼岸。他只遙遙指了指碼頭所在,便不再說什麼了。

  於是我找到了碼頭,獨自駕上一葉小舟。在我自信滿滿時,船離了岸;而當我意識到自己其爛無比的駕舟技術時,船已然出了港口。我面對大海,徒喚奈何。

  生活對於此時的我來說是一杯苦茶了。年輕氣盛的我們常會因為一點點的生活閱歷而信心滿滿;卻又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無可奈何於眼前的大千世界,又悔恨於自己當初的鹵莽衝動,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然而,我們選擇的路當真是錯誤的嗎?

  正於我在大海上進也不得,退也不得的情況下,錢先生划著船來了。我焦急地說起自己的迷茫,他卻滿含微笑和我談起了話。他並沒有用那些夫子般的語重心長的強調,而是滿含戲謔地描述一個發生在普通人身邊的普通駕舟故事。我沉入了情節中,我苦思,我微笑,我不屑,我的感情是如此澎湃而不帶絲毫矯情。我不知不覺知道了如何駕舟。

  我懂得只要自己用智慧去品味,用爽朗去接受,用豪氣來面對,用樂觀來展望,那於是也不再覺得生活是苦茶了。

  生活有時就是這樣,複雜中蘊涵簡單。其實人生不難體會,也根本沒有預想的那麼可怕。

  我終於欣喜地看到自己會駕舟了,雖然比起先生的駕輕就熟就如同一個孩童在手足亂舞。但我懂得了“信心”二字,這也就是駕舟的真諦。

  我依舊在這時而狂暴不息時而溫柔平靜的海上做著獨自的航行。在這海上呆久了,也有了海的胸懷,感受到嫵媚,柔和,清新,自然,熱愛這海風,這海雨,這海浪。

  生於海的人說:“生於海者,必愛海。”

  生在社會中的我說:“我愛生活。”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4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就是《圍城》。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

  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小說裡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

  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

  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

  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學歷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

  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

  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

  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

  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

  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

  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學歷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學歷,又覺得有損道德。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

  “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

  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

  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5

  讀了這部作品以後,瞭解到《圍城》作為錢鍾書先生的經典之作,文中的睿智的語言自然是吸引廣大讀者的主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圍城》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圍城的概念讓我們去思考,即圍城將人分成兩類,一類在圍城裡面,一類在圍城外邊,而生活在圍城內外的人都互相羨慕對方的生活,在《圍城》中是透過方鴻漸的婚姻來闡述和剖析這個觀點的。

  文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從留學歸國開始桃花運似乎就特別多,從“區域性的真理”的鮑小姐,到渾身透著冰欺凌作風的蘇文紈,在到幾乎完美的唐曉芙,而在痛著三個不同的女性人物身上的發生的愛情故事都給方鴻漸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和幸福感。這些似乎都在給方鴻漸一些暗示,暗示他所追求的婚姻必然會幸福美滿,或許不會再差了。但在方鴻漸同唐曉芙分手後,方鴻漸的感情就跌倒了谷底,直到他和孫柔嘉訂婚,這一切對於方鴻漸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半點激。方鴻漸婚後,發現一切都變了,孫柔嘉不在嫋嫋婷婷,而是極有主見;他和自己的家庭不在親密無間,似乎疏遠了很多。他發現他要的不是這種生活,於是他對孫柔嘉說:戀愛和結婚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惡人。

  縱觀現實,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和學習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畢業找工作來說吧,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裡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裡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自己的學習專業呢?.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選擇專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6

  柔嘉走了,可是這房裡還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聲,她的說話,在空氣裡沒有消失。他望見桌上一張片子,走近一看,是陸太太的。忽然怒起,撕為粉碎,狠聲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滾蛋,替我滾,你們全替我滾!”這簡短一怒把餘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曆年可以在重慶過。心裡又生希望,像溼柴雖點不著火,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了燈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飢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鬆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不受鑷,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裡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裡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看到這裡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爭吵,作者怎麼可以寫的如此悲涼呢?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結婚,也就一年多時間,婚後出現矛盾、爭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寫的這麼悲涼,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沒有希望了一樣。

  看過這本書的很多讀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圖: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我卻完全不能理解(也許是我孤單的時間太久了,看到一點點的陪伴都覺得是幸福的)。在我看來,男主人公在結婚後並沒有那麼不幸,雖然孫柔嘉並不是他最喜歡的人,但是他還是很珍惜這個女人的,否則也不會在結婚後疏遠父母和兄弟。結婚後,他們是經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屬於很平常的事情吧,現在哪一對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夫妻之間的吵架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對方,也不能證明他們生活的不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爭吵代表了彼此還在乎,同時爭吵也能讓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樂趣,難道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才算是幸福嗎?當然我說的是適度的爭吵。方漸鴻夫婦的爭吵也並不過度的。

  本書以他們的一次巨大爭吵而結尾,作者暗示了在這次爭吵之後兩人會因此而離婚。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大了嗎?還是我還不理解婚姻呢?我怎麼也無法想象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次爭吵而離婚。現代社會離婚率是很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不結婚,但是那些選擇結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換工作引發的爭吵而離婚的,婚姻生活中爭吵是必然的,因為在乎才會爭吵,也是因為爭吵才讓生活有了一點點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兩人相敬如賓,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結婚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會有一兩次的大爭吵,這都屬於正常吧。

  我很想找個人告訴我,他是怎麼從這本書看到了婚姻的可悲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看一本書都會有很偏激的想法,希望不要被吐槽。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7

  “城外的人想衝進來,而城裡的人想衝出去。”這據信是《圍城》書名的來由。

  不清楚自己是在城裡還是城外,因為這個“城”無非是比喻人的處境。

  除了幾個高僧不會再有人對自己的處境從頭至尾地滿足,既便是“就地坐下來”也期望著“音樂從空隙中湧出”。何去何從,看各人對其處境的理解,更看各人的慾望。慾望在時間中延伸,就構成了目的。可以說目的是我們對時間的承諾,也是我們對時間的.功利地度量。

  沒有明確的目的,行動就失去了在時間中的價值,儘管這可能反而更凸現了這個行動純形式的美,用與美在我們心中往往是對立的;而沒有共同的目的,一切行動,包括這些行動合成的事件,自然也是斷裂的。《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不幸正是一個沒有明確目的的人,他的眼中,或從它的經驗中,倒更可以看出世界的破碎來——包括他自己內心的破碎。

  書中有一個比喻:“這好像開無線電,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臺半句京劇,西一個電臺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曲啦,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明其妙。可是每一破碎的片斷,在它本電臺廣播的節目裡,有上文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認定一個電臺聽下去,就瞭解它的意義。”這是方鴻漸在議論它和孫柔嘉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在議論自己的人生。他倒沒有想到孫柔嘉不是自己所認定的,他認定的——倒還真不敢說是認定呢——是唐小姐,不過,這認定只證明了斷裂,因為他和唐小姐並沒有因為目的的明確而相知,進而相愛,他們倆的目的並不一至。唐小姐望著雨中的方鴻漸是否有一點點愛情呢?這已經不重要,方鴻漸抖一抖身上的水走掉了。唐小姐窗邊的柔情和此後“寧可忍痛至於生病”,方鴻漸的失神落魄,恐怕難用誤會兩字來嗟嘆,只是結果扮成了誤會而己。誤會也是一種斷裂,被認為可以接補的斷裂——但其實我們總以為只是誤會而己。

  這時候,勿寧說“臂如黑夜裡兩條船相迎擦過,一個在這條船上,瞥見對面船艙的燈光里正是自己夢寐不忘的臉,沒來得及叫喚,彼此早距離遠了。這一剎那的接近,反見得睽隔的渺茫。”這已經幾乎是宿命了。

  我不知道說此書描寫了人世宿命般的斷裂感是否是作者的本意,也難擬定本書的主題——用一個概念來濃縮一件複雜的藝術作品總是一件牽強的事,藝術多少有著遊離在概念之外的東西,要用無數的字詞、色彩、線條、聲音攪到一塊,桶和攪拌這個場景才是藝術最迷人——也可能是更本質的地方呢。

  在《圍城》的最後:“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一一搬出來細數……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楊絳女士認為這一段令人蕩氣迴腸,而我左思右想,也只有時間能嘲諷和超脫破碎的生活——嘲諷和超脫給我們帶來理性和安慰。這裡實際上是用時間和空間的錯位反寫了那個兜圈子的比喻——比喻方鴻漸在境況上又被拋到了城外,又回到了自己的破片上。

  這也是錢鍾書先生在《圍城》全書裡唯一處拋開敘述者冷靜的觀察和議論,直接流露出隱含作者“憂世傷生”(楊絳談《圍城》寫作所言)的一段文字。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8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為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願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後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說著內心的煩惱,不息於耳……

  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著她。文紈以為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溫婉,也許才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並非他本意。於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註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願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說了之後,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說不願看到他,他本願為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後,就要乾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麼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唸的三閭大學,曾以為會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說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後,你卻覺得想逃脫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為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於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捲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為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捨,他舍,你捨得,或者他就捨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後想起也不會覺得那麼逼仄。那麼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後,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裡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後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迴百轉,當我們迴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為你落淚成珠。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9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我想《圍城》幽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錢鍾書先生用了許多比喻。方鴻漸在大學裡要從副教授升到教授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話: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為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真是精妙絕倫。

  還有關於“愛情”的比喻,錢鍾書先生分別用“起火”和“熱帶植物”來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情感特徵。他說:“老頭子戀愛聽說像老房子著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年輕人的戀愛呢?“無論如何,從此他們倆的交情像熱帶植物那樣飛快的生長。”

  再說關於“留學”的比喻,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錢鍾書先生對那個時代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觀念的深刻認識和尖銳批判。“……留了學也可以解脫這種自卑的心理。並非為了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長大,以後碰見這兩種毛病,不怕傳染。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了一樁心願,靈魂健全,見了博士碩士們這些微生蟲,有抵抗力來自衛。”

  很多人說,錢學森筆下的圍城是指婚姻,細細想來何止婚姻一個圍城?其實人生處處是圍城。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其實說白了,這圍城是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因為“貪”,我們給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煩。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幹一番,卻不明白顧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人們就以為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奮發圖強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 篇10

  錢鍾書先生於《圍城》中說到: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逃離。這句話於我來說感慨頗深。世上每個生命都遵循著這樣的成長規律:降世之初,儼然初生牛犢不畏猛虎,臨終之際多困於城而留有遺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場,或是溫柔鄉,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揚。這些意識世界裡逐漸高大的城牆雖給予我們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的格局和生命的廣度受限。但是人們往往對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著前者自鳴得意。那些高大的城牆就像一個擁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渦,慢慢吞噬掉我們的鬥志、毅力和對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終限制我們於圍城之內,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毫無疑問是悲劇的典型,重重城牆之內的他早已沒了男人的血性。"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點泥土氣,這就是他們的民風,就是發財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頤筆下的盛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氣的環境下成長,便是方鴻漸悲劇人生的第一重城,錢鍾書先生在本書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筆之下,後來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麼讓人反感而是覺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憑不過白紙一方,卻能將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方鴻漸在國外不學無術、不思專攻,臨到畢業在父親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亂得在畢業證書上造假。人生如棋盤,一步錯步步錯。既胸無大志,又不敢隨性而活,這樣的人是極為矛盾的。雖說造假證是當時國內社會對留洋博士過於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這一行為終究為他歸國之後遭遇的種種歧視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一重城,是社風世情,是造假證歸國之後被無知的鄉人盲目吹捧的些許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讓方鴻漸難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時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戀愛的思想在當時中國青年的身上並存,方鴻漸是個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書信回鄉想要與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卻不敢承認自己真實想法,拿著"兩不耽誤"的藉口與父親"商量",被父親痛罵一番立馬就收了心思;歸國的郵輪上,他既為鮑小姐的大膽舉動心神盪漾又覺得不成體統怕人瞧見;歸國後他明明心念著唐曉芙,卻又不敢對蘇文紈挑明心意。如此糾結、不會拒絕的人,如何不會坎坷一生呢?

  一個方鴻漸,映射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大多數人,迷茫、糾結、既不敢與傳統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這樣的人物裡,也有當下年輕人的影子。我們也會偶爾迷茫、沒有目標、無所適從,可是從這樣的人物身上,我們終該明白,所有阻礙我們的城牆並非只是外界造成,沒有人可以困擾我們,能夠困擾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一個足夠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為所惑;一個足夠灑脫的人,可以不顧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個足夠強大的人,可以不懼任何磨難,砥礪向前;一個足夠堅定的人,終究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

  願你我,都能在這紛擾的世間,活成一道明麗的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