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後感1200字

堂吉訶德讀後感1200字

  一般關於這本書的看法是它兼有戲劇和悲劇的元素。說它喜劇,主要源於主人公在書中的行為與思想都是十分滑稽可笑的,從而構成了喜劇元素;說它悲劇,是因為堂吉訶德雖然內心有著美好的願望、崇高理想卻向藉助於騎士精神來實現,並且得不到世人的認同,這當中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構成了悲劇。

  而在我看來,這本書應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才對。即使它真的包含了一些喜劇元素,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樣,那也只是塞萬提斯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劇性而特意為之。一喜一悲的映襯不是喜劇愈喜,而是悲劇愈悲。因為我始終認為,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悲劇的藝術性要遠高於喜劇的藝術性。喜劇只能用作一時的歡娛,而悲劇才能讓人反思。

  對於塞萬提斯來說,一部不能引起反思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彼時的西班牙王國正日漸衰落,同時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在那裡發展起來。複雜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下,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王國因此希望能夠用騎士精神來加強統治,塞萬提斯則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嘲弄了騎士精神。

  而作者大概並沒有向嘲弄堂吉訶德,因為堂吉訶德實際上是一個受害者。相反的,主人公的英雄品質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充分是展現。他不是為了忠君、護教,而是為了扶危濟貧、改革社會;他勇敢而善良……除此之外,他還具有淵博的學識。可以說,如果他吧是看了那些騎士書籍,他一定能夠在社會上有所作為。

  但他就偏偏看來那些誤認的騎士小說。這樣,他的淵博學識、優秀品質就反而“成就”了他“喜劇”的一生。世事之無常,瞬息萬變,在他身上體系得尤為明顯。由此也可以想到一個問題:一個人何以由一個天才變成蠢材?又何以由一個英雄變成一個小丑?就作品本身而言,我們似乎可以從作者的時代背景得到答案;然而既然這本書能夠流傳至今,就足以證明它在每個時代都具有其現實意義。

  也不知道是誰說的,所謂的悲劇就是把世間最美的東西撕碎了給大家看。從某種意義上說,《堂吉訶德》符合這樣的標準。他把主人公身上種種優秀、美好的東西都“轉化”成了被世人嘲弄的理由,成就了一部“喜劇”;恰恰是這樣的“喜劇”造就了主人公的悲劇人生。也許世界就是這樣,一邊是喜,一不注意就滑到悲的那一頭了。這並且不僅僅存在於這樣那樣的歷史變革期,也不僅僅存在於人性受到XX壓迫、XX荼毒的時代。

  傳奇作家塞萬提斯在這本被認為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小說最高成就的作品中勾勒出了一個既顛且痴的遊俠騎士的形象。說他顛,是因為他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群當軍隊;說他痴,是因為堂吉訶德從來都是那麼固執,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真實的世界——當然他可能也看到了,但他卻一點也不相信。

  堂吉訶德可以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雖然這樣形容他稍微有一點諷刺意味在裡邊。畢竟他的“特立獨行”是有悖於世人的普遍認知的。他的特立獨行不但是他敢於與天鬥、與地鬥,還體現在他在面對世人嘲諷時能夠自得心安。非但如此,他甚至還認為整個世界、所有人都錯了,想要“拯救”世界。

  他讓我聯想到了阿Q。不過在塞萬提斯的筆下,他比阿Q更“Q”。阿Q在面對世界的時候,心裡很清楚拯救是個十足的異類,挖空心思獲取一種“精神勝利”以自適。而堂吉訶德則不然,他渾然不知拯救頭腦中的世界完全不同於現實中的世界,反而認為是別人錯了。因而在他的觀念中,根本就不存在如何自適的問題,而是一門心思與他眼中的巨人、惡魔決鬥,不讓他們為害人間。僅從這一點上看,姑且不論他的行為是否有意義,我們可以說,堂吉訶德比啊Q的“境界”要高,而且遠超諸愚人痴人之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