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黔東南苗族傳統吃新節的調查報告範文

對黔東南苗族傳統吃新節的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時間:20xx年7月8日到20xx年7月23日。

  調查地點: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凱里市、臺江縣、雷山縣、爐山鎮以及福泉市等地。

  調查物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

  調查目的:透過對吃新節時間的確定,和該節日所涉及的空間範圍,以節日的內容為探討物件,確定苗族傳統計時制度中的原有面貌和基本特點。

  一、吃新節的內涵及調查過程

  吃新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社群十分隆重的節日。吃新節大致是在糯稻插秧結束之後到稻穀收割前所過的一組節日。這是一個為預祝稻穀豐收和祈求子孫後代繁衍生息的宗族性節日,又是一個以糯稻的成熟階段為物候標識的節日。

  為了弄清吃新節的時間定位,執行的空間範圍以及節日的內涵。筆者與吉首大學的幾位同事一道到了貴州省凱里市。從凱里市出發我們首先到了臺江縣。臺江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號稱“天下苗族第一縣”[1],該縣的苗族居民佔全縣總人口的97%,而且苗族原生態的各種傳統節日文化在此保留得比較完整,要調查苗族的吃新節,這個地方可以稱得上是最理想的田野調查選點。

  其後,我們一行人到了雷山縣。據前人的研究表明雷山縣是苗族第三、四、五次大的遷徙之後的苗族重要聚居區之一,縣內苗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4%左右。雷山縣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厚重的文化底蘊,有“中國苗族文化中心”和“苗疆聖地”之美稱[2]。因此我們選定雷山縣,對雷山縣的苗族展開調查是希望當地的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原生態節日文化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豐富、完備的資料。在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我們拜訪了楊夫林老先生。楊老先生是當前研究苗族曆法頗有造詣的民間研究者,從他的手中我們獲得了關於苗族傳統計時制度的很多的有價值的資料。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一行人又到了凱里市的爐山鎮和福泉市做了補充調查,對於苗族的傳統計時制度收穫也頗多。但是,由於時間和經歷有限,因而此次調查的深度還不能令筆者滿意,這裡僅就這次調查獲得的部分資料作如下表述。

  二、吃新節的節期確認

  首先,我們在嚮導的帶領下去了臺江縣方召鄉的巫腳交村。在嚮導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張得志老人。他的妻子熱情的招待了我們,進入苗家首先要喝酒,喝完了酒,老人家向我們一一介紹了他們這個寨子過吃新節的情況。在方召鄉這個片區的苗族寨子一般要在稻穀成熟時的那個月的第一個卯日過吃卯節,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吃新節。第二天,我們在臺江縣臺拱鎮對肖文清老人繼續就同一話題進行了訪問。老人家耐心的向我們介紹了臺江苗族吃新節節期確認的全貌。在臺江縣的臺拱鎮範圍內,每年六月(此處的六月是指漢族農曆的六月)第一個卯日,也就是兔場天都要過吃新節,節期通常要持續三天。一般是在兔日的前一天就準備好過節的物品。兔日這天正式過節,兔日的下一天也就是龍場天人們還要舉行鬥牛等活動。此後我們還採訪了革一地區的一位苗族鬼師吳志洪先生,吳先生目前已經退休,現在在臺江縣縣法院傳達室供職。我們向他調查了有關革一吃新節的節期情況。他告訴我們革一的一部分苗族是在六月的第二個卯日過吃新節並且只在第二個卯日過吃新節。他還告訴我們在黃平縣的部分苗族也是隻在第二個卯日過吃新節。

  接下來我們到了臺江縣文化局,臺江縣民族宗教局,臺江縣苗學會等地拜會了相關負責人├蠲廊剩張少華等。就同一問題向他們展開了訪談。他們告訴我們在臺江地區的苗族過吃新節的時間不一,縣境內的苗寨普遍在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卯日過吃卯節(吃新節),但是有些寨子,從六月的頭卯日一直到糯稻穀收割前,每逢卯日都要過一次吃新節。例外的是南宮鄉交下寨的苗族是在每年農曆的六月十六過吃新節。南宮鄉的交下以外的其他村寨卻要連過三個吃新節,即插秧結束後第一個卯場天所過的吃新節稱為“過秧卯”;當新辣椒第一次結實時每逢卯日也要過吃新節,這個吃新節就稱為“辣子卯”;等到糯稻壯漿時每逢卯日也要過吃新節,這個吃新節稱為“新谷卯”。南宮鄉的交包寨的苗族在七月的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之後第七天逢戌日也就是狗場天還要再過一次吃新節。這個後過的吃新節在苗語中稱為“hek hxenk”意為“喝狗湯”。關於該寨子這個補過的吃新節當地還有一個悽美的故事解說其┰委。

  在很早以前,交包寨的女孩子們要出嫁到很遠的村寨去成家。有一年過吃新節時她們遠道而來,帶來的粑粑、魚、肉等在半路上就已經腐爛了。父母很痛心,為了撫慰她們,全寨決定在卯日之後的第七天,也就是狗場天即她們回到孃家的這一天為她們補過一次吃新節。此後,這個節日相沿成習,在交包寨每年都要過2次吃新節。有關這個故事的解讀,筆者將在下文做出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就在南宮鄉還有一些苗寨要在八月份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

  在雷山縣,雷山縣苗學會的楊耀奎、唐千武、候天江等前輩向我們介紹說:在雷山地區的苗族一般在六月的第二個卯日過吃新節,一般是持續三天。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曆六月上、中旬卯日過。但是在有些地區也會在八月份的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在蓮花地區新米黃了有新的稻米吃的時候就開始過吃新節,第二天龍場天舉行鬥牛等活動。吃新節在雷山地區的苗族村寨從農曆的六月起每逢卯日都要過一次吃新節,而且一直持續到八月底結束。只不過每次過吃新節的地點是有規律的分攤到不同的村寨而已。他們還告訴我們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吃新節應該叫“稻卯節”,他們認為苗族的吃新節是圍繞農耕的需要來確定的,過節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農耕,期望農作物獲得豐收。

  在上述調查的基礎上,筆者又查閱了相關的文獻,從中將臺江縣部分地區苗族的有關吃新節的節期確定整理如下:臺江地區吃新節,苗語又稱“nongx mol”意為農莫,也就是在卯場天聚餐娛樂之意。在臺江縣境內不同的村寨過這個節日的時間各不相同。在每年插完秧後的農曆的六月、七月、八月都有這個節日過。大部分地區是在六月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在臺拱、排羊等地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檯盤地區逢寅日過吃新節;方召地區、翁拜和麻慄、汪一等村寨於五月第一個卯日先過卯節,之後逢丑日過吃醜節,直至過滿五個醜節後再過卯節,苗語稱“Nongx mol gad hvib”,意為吃新谷;大紅寨、交包等地在七月的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之後第七天逢戌日再過吃新節,苗語稱“hek hxenk”即為“喉餳節”即上文提到的喝狗湯;南宮鄉交下寨的苗族是在每年農曆的六月十六過吃新節,這是南宮交下苗寨方圓幾十裡內獨有的節日,當地人稱為“蘆笙節”苗語為“mol ghab yib”,而且這個節日還可以稱為“秧腳卯”。南宮地區的部分苗寨在八月份第一個卯日過吃新節[3]。

  綜上所述,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苗族過這個吃新節的節期看起來是十分雜亂的,在每個寨子過這個節日的時間都是不同的,有的在第一個卯日過,有的在第二個卯日過,甚至有的每逢卯日都要過吃新節,更有在一個寨子過兩個不同時間(卯日和之後的第七天的戌日)的`吃新節。但是,從這個看起來十分雜亂的節日時間,我們可以看出苗族有他們自己的傳統的計時制度,這些不同寨子過的吃新節都是按照傳統曆法進行的,這些節日都是散佈在糯稻的生產區,這和漢族農曆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我們之所以看起來上述吃新節的節期是十分混亂的,這是因為我們的大多數研究者在對苗族的時間進行表述的時候摻雜了漢族傳統農曆的歷法成分,從漢族農曆的角度來進行描述。並沒有把苗族的傳統曆法的規律性表述出來,所以讀者才會感到無規律可循。我們把漢族農曆的成分去掉後,撥開紛繁複雜的表象,從吃新節的節期規定可以看出苗族的原生態傳統曆法存在著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苗族絕大部分地區是逢“卯”日過吃新節的,他們十分重視這個“卯日”。其原因在於,卯日代表的是兔,而兔子是吃草長大的,稻穀也是一種草,人是吃稻穀長大的,於是卯日所代表的生物屬性也就和人的成長關聯在一起。每逢十二天一個迴圈週期的每一個卯日代表著一個生物的生產期,每一個生產期,人、草、兔、稻穀都要相互關聯著生長。因而,每逢卯日都要共同休假回顧共同生長的歷程,所以在苗族的原生態曆法中要將生物的生長期每逢卯日都要共同休假以此審視物候的變化。而這正是苗族要定期過卯節的用意。這就表明,目前各地苗族過卯節的時間不一,這並不代表這個民族的原生態的文化,而是受各地節期變化不一致而導致的表象。從苗族的原生計時制度看,在每一組的生長期本來是每逢卯日都要過卯節。過卯節(吃新節)實際上就是現在我們漢民族意識中的休假日。

  第二,從上述調查資料和文獻記載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苗族的連續的吃新節是在不同的寨子之間輪迴進行的,是以村寨為單位所過的節日,因而也是一種以家族為單位所過的節日。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外嫁的女兒不論路途的遙遠與否都要回到孃家來過吃新節。而不能在婆家過,因為在苗族過傳統吃新節只認血緣關係而不認姻親關係。這個節日的性質是以同一個家族的成員為主的,而與該家族有姻親關係的成員則以客人的身份參與活動。這種以家族為單位過吃新節的傳統在雷山縣還得到了較好的延續。

  第三,吃新節都是以卯場天為過節的正日子。卯日之後的第一天龍場天才是跨家族的鬥牛活動,兔場天以後的第七天是狗場天有些寨子還要再過一次吃新節。在狗場天過吃新節則是後起的破例。破例的原意是因為通婚受阻被迫遠嫁而派生的結果。從這裡可以看出“卯”是苗族的一種計時單位。這樣的計時單位與漢族中的十二生肖相一致,不同之處僅在於苗族只用十二生肖記年、記月、記日,而不考慮月亮的圓缺交替,這是與漢族計時制度的不同之處。也正因為如此,在苗族的原生態傳統計時制度中,苗族吃新節的節期要跨越4個月,也就是從五月到八月。而這一區段恰好是稻穀的一個生長期,也就是說在整個稻穀生長期逢卯日就過節。田野調查所得資料和研究論文對吃新節節期表述混亂僅是一種假象,造成混亂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排除漢族農曆的干擾,而不是就苗族的傳統曆法把握節期,這才使得讀者把握不住節期的要領。

  第四,我們發現,不管這些吃新節過節的卯日的時間怎樣不同、地域怎樣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和糯稻秧苗的成長階段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且有些寨子還把新的辣子的結實時的卯日作為過吃新節的標誌。因而,從這些實事還可以透視出苗族的原生態計時制度是以生物的生長節律變化為依據的一種計時方式,這也就是學術界所稱的物候歷。物候歷是以生物的物候演進週期作為計時依據的一種計時方式。漢族的農曆也具有物候歷成分,比如二十四節期、七十二候的劃分就是如此。此外,我國的鄂倫春族、獨龍族都使用過物候歷。

  由於筆者調查的只是有關苗族吃新節的節期情況,從而總結推理出苗族傳統計時制度存在上述的特點。但是有關苗族原生態計時制度的特點是否符合歷史事實,這還需要我們從歷史文獻中作進一步的求證。筆者在查閱歷史典籍文獻之後發現有關上述苗族傳統計時制度的四個特點的細節前人早已經提出。這正如郭子章《黔記·諸夷·苗人》中就有如下記載:“不知正朔……以鼠馬記子午,言曰亦如之,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曰開年。東苗、西苗……以十月望日為歲首。在獨山為九名九性苗……以十一月朔為節。”[4]清代田雯作《黔書》所指出的苗族“不知正朔,以十二辰屬為期”[5],這些前人的結論都與筆者上述歸納相吻合。可見,筆者調查所獲得資料與歷史記載相吻合,足以表明苗族原生態的計時制度沿用了數百年之久。在苗族與中央王朝密切交往以前,苗族原生態的計時方式通用於整個苗族地區。而在苗族與中央王朝密切接觸後,在漢族政策的干預下才出現了苗族和漢族曆法並行使用的格局。正是因為這種格局的影響才導致對苗族吃新節節期的確認含混不清。一些研究者沒有注意到田野調查所獲得的共時性資料需要進行歷時性透視,才能把握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狀態。這才導致了對讀者的誤導。只有復原苗族傳統計時制度,相關的表述才能夠澄清。

  三、過吃新節的空間範圍

  在調查中得知在臺江、雷山等地區的苗族過吃新節時,家家包粽粑,幾戶聯合殺1頭豬或全寨宰1頭牛分給寨子裡的每一戶。臺江、雷山地區的苗族所過的整個吃新節都是以寨子為單位進行的。而在苗族的各個寨子都是以一個具有父系血緣關係的家族構成。因而,這個吃新節也是以血緣家族為單位而過的節日。與過節日的這個寨子有姻親關係的其他寨子則是以客人的身份參加卯日之後所舉行的活動。遠嫁的姑娘要回到孃家村寨來過節日,這都足以說明吃新節顯然是個家族性節日。

  每一個苗族村寨都有特定的空間場所,所以過節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苗族的空間方位,是對空間的一種認知。明確了過節的主寨與客寨即過節的主體與客體,就把苗族的寨子分為了兩大類,也就是主寨和具有姻親關係的寨子。在苗族他們的觀念中一個村寨就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單元。在此基礎上和與自己有姻親關係的其他幾個村寨之間構成更大的空間範圍。也就是一個通婚圈。婚姻是除錯人類社會生存延續的一種特殊的制度。婚姻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而維護這種社會關係基本單元,一個村寨原則上是源自同一個父系的,也就是說苗族往往是按血緣家族來劃定聚居範圍的。並且他們要求地界婚姻的範圍必須界明,苗族要求血緣家族內不得通婚。

  在苗族地區社交類節日是苗族青年男女選擇佳偶的良好時機,同一家族人在同一集會地範圍內是不能出現的。他們的通婚範圍往往使家族與家族之間結成穩定的通婚集團,凡是通婚集團內的村寨都必須有明確的時空定位。而這樣的通婚集團是與苗族地支符號對應的集會場地相對應的。以十二生肖地緣結合形成自己的通婚圈。這就是說苗族的通婚圈既與輪迴計時相對應,並且還與特定的空間範圍相對應。這就揭示了苗族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是相互關聯的,是一種對應關係。特定的時間是要和特定的村寨相匹配。每一個卯日都落在了特定的寨子上。雷山縣的西江苗族吃新節,每年要過2次,第一次是從“開秧門”起滿50天后,稻穀孕穗時,逢卯日過。第二次是在又過50天左右,穀穗漸熟,逢卯日過,這正好是5個卯節在主寨和與自己有姻親關係的5個村寨之間輪流過。5個卯節過了一個週期也就在各個姻親家族之間輪迴了一次。這樣子來看,村寨於村寨之間的平等地位得到了體現。

  時間與空間就做了最佳的匹配關係,人們提到了時間就知道了空間,提到了空間也就知道了時間。這就將抽象的計時與空間對應起來了。也就是說苗族在制定計時符號的同時也就制定了空間的範圍。透過輪迴過節同時也就發揮了提高各個家族村寨自豪感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苗族過節日,不僅涉及到時間問題,還涉及到空間問題,涉及到通婚圈的界定,家族自豪感的建立,寨子與寨子之間凝聚力的加強等等方面。苗族的傳統計時制度是時間與空間相互匹配的,空間是計時制度的有機構成。每個村寨在固定的那一天過節這既是他們的權利又是他們的義務。這樣的權利和義務又是透過時間與空間的界定去加以落實的。因而也最能體現各家族之間的平等。

  四、 過節的內容

  透過調查得知,在臺江縣、雷山縣境內的苗族,都在每年插完秧後開始過吃新節。整個卯節從漢族農曆來看是從五月開始到八月底結束。不同區域的苗族,則按不同時間來有序的過吃新節。大部分地區在頭一二個卯日輪迴過節。節期一般是持續3天。這些時間先後不一的吃新節,節日內容基本是“大同小異”。節日內容“大同”在於這是一個週期性的休假、祭祀性節日。都要在卯日的前一天包粽粑、殺魚、殺雞、殺鴨、殺豬、準備酒等物品。在卯日這天到地裡摘取3到5根或者7根抽穗的糯稻秧回來,剝開後放到糯米飯上,或者是把糯稻秧掛在神龕上,在把雞、鴨、魚等這些物品放在神龕上祭祀祖先、巖媽等。

  在一些地區的寨子還要拿祭品到牛圈進行燒紙等祭祀耕牛。已出嫁的女兒抬著粽粑、雞鴨等回孃家探視父母、兄弟,在家裡與父母一起過吃新節。卯日之後的龍場天各地於節日中都舉行規模不同的鬥牛、踩鼓、吹蘆笙、遊方等活動。在有些寨子的苗族在吃新節,青年男女還舉行爬山“遊卯”、談情說愛等活動。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小異”,這是分析吃新節過節內容的標誌性所在。原因在於吃新節的標誌性的祭祀物品都與稻秧有關。有的寨子是在稻穀秧苗剛剛抽穗時的卯日過,有的寨子是在稻穀長漿時的卯日過,有的寨子是在稻穀成熟之後的卯日過。不管稻穀是否成熟,都要摘來祭祖。也就是說過吃新節是以物候的不同生長期來過節日的,不管是過哪一個卯日都是以一個物候(糯稻)不同階段特徵去確定的。這一事實也更足以驗證苗族在傳統觀念中是把稻穀的生長與家族的壯大融為一體去看待的,過吃新節是為了讓祖宗知道家族的成長過程。而這正表明了苗族傳統計時制度是典型的物候歷。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過吃新節的內容吃的東西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真正標識卯節時間差異的是和祭品相關的稻穀成長週期的物候標識。採用不同成長階段的稻穀作為確定卯節的時間,這恰是物候歷的固有屬性之一。苗族是根據糯稻成熟情況來過吃新節的。楊庭碩先生在《苗族曆法與水族曆法對比研究》一文中已經確認苗族在傳統觀念中只有冷季和熱季之分。從這一認識出發,吃新節恰好是處在苗族原生態計時制度的熱季之中,而在熱季中與苗族的生活最為密切,物候標識最鮮明的正是糯稻。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所過的吃新節都要以稻秧做祭品,恰好表明在苗族的原生態計時制度中以糯稻的生長期為物候標識去加以利用。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表明過吃卯節顯然是苗族地區普遍推廣糯稻種植以後才發育起來的節日。吃新節按照物候的標識來分析,這恰好是物候歷的有機組成部分。這裡僅以吃新節為例進行的分析,旨在揭示苗族原生態傳統的計時制度的特點,以及苗族的空間認定機制。

  五、討論

  本報告中,筆者僅就苗族的吃新節進行剖析和論證,希望在此還原出苗族的傳統的時空定位機制以及傳統的歷法,以便更好的把握苗族的本土生態知識,準確的認識苗族的生態觀和生態行為。從而更好的切入對該民族生態知識和生態行為的研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文化的變遷,苗族的節日內容和性質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苗族以稻穀的成長週期作為確定卯節的時間標識,但是,在狩獵、採集的時代沒有稻穀的時代,苗族肯定會以其他的特定的物候作為過節的標識。至於在遠古時代的苗族是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物候作為確定節期的物候標識,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加以確認。對此僅希望有關的學者能夠展開新的研究,以便揭示苗族在遠古時代原生計時制度的面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