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的讀後感1200字

《數字化生存》的讀後感1200字

  “要了解數字化生存的價值和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位元’和‘原子’的差異。雖然我們毫無疑問地生活在資訊時代,但大多數資訊卻是以原子的形式散發的,如報紙、雜誌和書籍(像這本書)。我們的經濟也許正在向資訊經濟轉移,但在衡量貿易規模和記錄財政收支時,我們腦海裡浮現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位元究竟是什麼?位元沒有顏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傳播。它就好比人體內的DNA一樣,是資訊的最小單位。位元是一種存在(being)的狀態:開或關,真或偽,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這兩段話雖然難懂了一點,但他告訴我們,我們的世界處處充滿著數字的身影。我們的一切都變成數字化的表達方式,仔細想想,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在今天的社會,一切都是數字化的,離開了它我們甚至無法生活。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有一個東西,如一隻無形的大手一般,在我們的生活背後,掌控著我們的一切。

  一般人都覺得自然界的的傳輸能力是沒有止境的。但它我們經常可以感覺到一些,如空氣、如風。可無線電波一經發現,科學家們無法找到它,人們也看不見它。它是如此的神秘。同步衛星在赤道上空22300英里的軌道上執行,這意味著地球到同步軌道之間充斥著34萬億立方英里的以太,這麼多的以太一定能夠傳送許多位元,同時又能讓這些位元不至於彼此碰撞。當你想到全球數以百萬計的遙控器,同時間的利用和電視機及其他類似裝置進行無線通訊的操作,那種情形若可以看得見的話,絕對是不敢想象的。大自然在人類心目一直是如此的神秘。可仔細想行無線電波的影響,並不異於自然界的影響。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種“地空大轉移”。

  雖然數字化的影響如此深遠、如此廣大。但也正因為如此,數字話的生存,使我們人類開始逐漸的遠離了自然。要知道,我們人是自然界的的一部分,遠離自然,便遠離了自認所帶給我們的人類所特有的生命氣息。我們會逐漸走向畸形。我認為,這是數字化的社會最危險之處所在。由於電腦的使用和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機器的使用,我們人類的創造力逐漸被機器取代,我們太過依靠機器。我們不斷的往機器中輸入東西,卻忘了從自然中汲取養分。從人類發展的長遠來說,這絕對是捨本逐末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許多有智慧的都開始思考,在數字化的網路的的迅速蔓延下,它的一些危害之所在。

  在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中,很吸引我的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很新穎的思想——後資訊時代我就是我。

  他認為:“長期以來,大家都熱衷於討論從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或資訊時代的轉變,以致於一直沒有注意到我們已經進入了後資訊時代。資訊時代,也就是電腦時代,顯現了相同的經濟規模,但時間和空間與經濟的相關性減弱了。資訊時代中,大眾傳媒的覆蓋面一方面變得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又變得越來越小。在後資訊時代中,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訂購,資訊變得極端個人化。人們普遍認為,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眾從大眾到較小和更小的群體,最後終於只針對個人。當傳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婚姻狀況、年齡、收入、駕駛的汽車品牌、購物習慣、飲酒嗜好和納稅狀況時,它也就掌握了‘我’——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單位。”

  這就是作者的後現代時代,相當有預見意義,而且也是對今天資訊時代發展方向的一種思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