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的讀後感300字

萬物簡史的讀後感300字

  【篇一:《萬物簡史》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瞭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明了第一臺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鬆了。但是並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

  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

  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現了玻璃,玻璃能製成飾品,建築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篇二:《萬物簡史》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簡介事物來源和發展的科普讀物——《萬物簡史》,使我瞭解到許多科普知識以及一些我以前從不注意的事情來源,還彌補了一些我瞭解不夠的知識。

  《萬物簡史》分為科技、政治外交、經濟、軍事、醫學、交通、曆法、服飾、文化、體育、藝術、節日習俗、郵政通訊、地理地名、生活用品、飲食16個部分,講述了300多個事物的歷史。配插了400多幅包括實物和歷史照片在內的精美圖片,並透過簡潔舒朗的版式設計將圖片和文字有機結合,營造一個個具象的場景,使我獲得直觀的閱讀效果。

  《萬物簡史》所寫的每一種事物的簡史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特色,讓我零距離感受、觸控真實而生動的歷史,使我在輕鬆獲取知識的同時,走進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想象空間,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萬物簡史》可以從任意一頁讀起,也可以在任意一頁放下。它不僅給我許多全新的知識,而且會讓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個事物的歷史或蘊含著重要的知識,或揭示著一種道理,或伴隨著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透過閱讀這些歷史,它所蘊含的知識、所揭示的道理、所伴隨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向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世界。瞭解這些歷史,對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許多益處。它們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引發我思考和行動,使我對所處的世界產生新的認識。讓我瞭解到許多重大發明或發現的背後有著許多艱辛和努力。事物的發展和完善是靠著許多人努力奮鬥來完成的。只有靠堅忍不拔的工作才有可能成功。

  這個世紀將是我們的時代,同時也是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靠我們的努力去譜寫新的歷史。我們將發明創作更多更好的事物。

  【篇三:讀《萬物簡史》有感作文】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後,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於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明了高線,他宣佈,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麼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篇四:萬物簡史讀後感】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妙而且驚人: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

  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蹟與成就的同時,還侵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千古命題作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一位美國小讀者的父親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後,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這是一本書所能獲得的最高評價。

  我喜歡這本書。有時候我會靜靜地翻看一會。

  【篇五:讀《萬物簡史》有感】

  也許,萬物是人類需要的第二要點了,人類需要食物、機械、服裝、武器……都在於萬物的原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艱難與困擾,正像愛迪生說的那樣,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沒有汗水,就沒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平那樣,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顆飯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學家,他曾經獲得了不少稱讚,享年75歲,他用了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佔了點“最”。

  《萬物簡史》就是這樣,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繼承它,因為它把世界上所有東西都聚集在這一點……《萬物簡史》在我的眼中,他實在是太完美了!可是,這其中成就的是什麼,我也解釋不了。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個人喜歡看的書都有喜歡的原因,你的思想誰也不能一樣。總之,書,是人生的真理,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們啊!

  書對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萬物簡史》也是書種類中的一種,它會讓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發現,它們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知識,因為書是個虛擬大自然。

  【篇六:《萬物簡史》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萬物簡史》後,深有觸動。此書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寥廓得空宇、第二部分:地球的大小、第三部分:進入新時代的黎明、第四部分:處境危險的行星、第五部分:生命本身、第六部分:人類的進化過程。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砰!》。這章主要講了:艾奧瓦洲曼森下面的泥土有點怪。過了41年後,派了一支小組來到了那個地方,它是由遠古火山的活動而造成的,可是其實是隕石撞擊形成的。當時,人們都知道小行星是巖質的,但是當時有些人並不知道它的威力,終於在1994年7月16日,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留下了地球表面上大小不同的坑。可是我們沒有必要凝視著太空尋找著滅絕性危險。因為地球就是一顆危險的行星。

  這讓我深受觸動,我們人類實在太脆弱了,不能預測下一個災難,也不能解決這種災難。即使成功的把小行星炸成碎片,砸出來的很可能是一連串的岩石,會一個接著一個的砸過來。威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不可能發射一飛船,警察為我們幹這活兒,因為宇宙中還隱藏著看不見的暗物質,更不可能在地球上觀測,除非有一個人正巧拿著天文望遠鏡看著它,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並且,你要知道,地球也是一個充滿“安全隱患”的星球。這是隨時隨刻都會發生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等超強自然的災害。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虛度光陰,別等到世界末日那天到來,這就後悔太晚了。因此,我們要保護環境,要保護那個適合我們人類居住的環境。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呢?首先:我覺得不能過度開採礦物,那些數萬年甚至數億年形成的礦產資源,形成的週期非常的緩慢,可是不出幾個年頭就會被全部開採完了,那我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其次:不能汙染環境,最近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染了許多噸的海水?從這些海水打撈上來的海產品,都是受汙染的,不僅損失了一大筆美元,還汙染了環境,後果非常嚴重。接著:不能亂坎亂伐,這樣不僅森林其罕見,還會增添很多麻煩,就會受到大自然的的懲罰,增添洪水氾濫、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後果也是相當慘重的!最後不能亂捕獵,這樣,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後吃什麼?

  所以我很喜歡《砰!》這一章。

  【篇七:萬物簡史讀後感】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裡,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遊蕩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象,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篇八:讀《萬物簡史》有感】

  以前聽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機緣去讀,近來有時間從網上下載到蘋果IPAD上,一讀,幾乎令我不釋手,太吸引人了,我還從未見過一部科普讀物寫得這麼有趣,以前也曾讀“科學史”之類的書,但現在都忘光了,連閱讀體驗都忘了。

  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是這樣的,原來人生是這樣的,不必總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態去看那些科學家,彷彿他們的生活一團糟。國內許多科學史著作的基調是:科學很神聖,科學家也很神聖。我小時候讀過《居里夫人傳》,將居里夫人寫得像神一樣,我特別崇拜她。《萬物簡史》的作者在這本書裡順便提了一句:居里夫人沒有被選入法國皇家學院,是因為她丈夫去世後,她的私生活有些不檢點。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這個訊息令我吃驚,《居里夫人傳》裡可沒有提到這件事呀!

  好像中國人特別善於造神,尤其是名人傳記,一個個都是神。中國人尤其喜歡提的一句是某某獻身於某某學科,這樣就把某某神聖化了,其實,近代科學是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了產生一大批有錢又有閒的人,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隨著探索的深入,近代物理、化學、地質學逐步發展起來。近代科學家的最終結果客觀上也許是獻身於物理或其它某種科學,但從他們的主觀上,他們並沒有這種“獻身”的意識,他們只為了探索未知世界,興趣愛好遠比主觀“獻身”重要的多。這種在近代科學家身上展現出來的鮮明的個性與獨立的人生選擇總是被我們忽視,而以“獻身”以蔽之。

  這種將事業與人物神聖化的本領大概是中國人特有的。在中國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要有“三從四德”等等就有很強烈的獻身精神。為君為父為夫而獻身是被神化的第一個條件,例如屈原,為楚懷王為楚國而跳了汨羅江;例如曹娥,為了撈出父親的屍體而跳了水,二十四孝裡記下了她的事蹟。古人的邏輯大概是事業是神聖的,為事業而“獻身”的人也就是神聖的,忠君是神聖的,為忠君而死的人也就是神聖的,孝敬父母是神聖的,為了孝敬父母而死的人也就是神聖的。古代是這樣,現代中國也能看出一些造神的痕跡,比如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那麼為了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人們就有被神化的可能,新中國家喻戶曉的神就是雷鋒,“雷鋒”成了捨己為人,樂於奉獻的代名詞。

  說句笑話,如果說我們的歷史是神的歷史大概也不過分,二十四史裡記載的帝王將相出生之前總有一些祥端,什麼日入腹中,龍入懷中之類的數不勝數。

  我們的古人為什麼要造神?想一想,一個像古代中國那樣的泱泱大國,國家的最高長官——君主——是透過家族遺傳而得來的,如果國君沒有有異於常人的地方,他如何統治文武百官。也許有人會說,他有權力呀,可是武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可以像周厲王那樣讓人們道路以目,但不可能讓人們敬他愛他,人們不敬他愛他,他的政權就不會穩固,因此他需要把自己變成神,以達到穩固政權的目的。

  中國的君主持續了幾千年,大概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渇望當神與造神的原動力,我以前不就把居里夫人當成神嗎?最可笑的是,反封建最徹底的魯迅先生現成也被當成神供了起來。

  《萬物簡史》這本書令我這個生活在神的世界裡的人覺得很新鮮,也給我了一個機會去檢討我潛意識裡對神的認識。當今,21世紀,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還需不需要神,如果需要,我們為什麼需要,如果不需要,又為什麼?

  難以回答,回去好好思索。作文

  【篇九:《萬物簡史》讀後感】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程序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

  正像《出版商週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瞭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裡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作為一個科學迷,必須精通各種科學奧秘,但這本書有些讓我暈暈乎乎,有好多都是我看不懂的,我也沒辦法,只好囫圇吞棗,那些瘋狂的科學家,為了榮譽而不擇手段,甚至拿自己做實驗,我也不敢相信牛頓也在內。畢竟這是全國著名的,特別是書背後的那些好評,讓我有信心讀下去,我想一生都看著這本書。買來時嫌它厚,沒有圖,但在看了它之後,我動心了,改變了主意,我要一輩子收藏。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篇十:《萬物簡史》讀後感】

  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以前曾瀏覽過的《萬物簡史》又讀了一遍。

  這部書是一本讀起來令人興致盎然的科普讀物,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是下面這些:有關宇宙的無限大的世界的;有關微生物的無限小的世界的;有關地球本身的;有關人類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在敘述這些內容的時候,描述了有關的結論是怎樣得出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在領略到這是一個神秘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科學本身的發展,其實跟人類的歷史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充滿了變數,並沒有那麼一條看起來非常穩健的道路,可以從過去一直通到現在。真的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地球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而且是一條荊棘遍佈的路。

  簡單地說,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告訴我們,宇宙是多麼神奇,地球是多麼神奇,生命本身是多麼神奇,我們也許永遠都沒有辦法弄清楚這些神奇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意識到周圍的一切是多麼的神奇”這件事本身,又有多麼神奇……

  所以,雖然這是一本有關科學的科普讀物,讀過之後,卻讓我這個一向自以為是無神論者的人感覺:難道真的不是上帝造就了這一切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