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闡單人床上的懺悔讀後感

葉闡單人床上的懺悔讀後感

  斷斷續續的 花了幾個晚上 看完了葉闡的 單人床上的懺悔

  初看這本散文集 有點懵懂 確實顛覆了很多長久以來定格在心裡的條條框框 很多他身邊的小事 那些發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 以及他花了大篇幅敘述的學業和愛情 你會覺得懷疑 會不敢相信在另一個城市竟然順其自然的發生了那麼多讓你詫異的事 為什麼同是80後 我們的生活看上去有這麼大的不一樣

  可是隻要你仔細的想一想 就會知道 這樣的差異其實更多是來自於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能力 如果這一切真的是他真實的生活 那麼 正如他們所說 這是一部尚未面世就飽受爭議的作品 而所謂的懺悔 就是因為這樣的顛覆嗎

  從小學到大學 你身邊形形色色的同學朋友老師 每一個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 也許那些根本和你沒關係 可是你聽到 看到 甚至遇到的時候 每一個故事都會發生變化 他們在你的腦海裡發酵 產生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然後再各自相融 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你眼前 如果你有心 就會記在心裡 就會開始思考 會發現 這些 都是生活的折射面 都是生命裡最富有活力的新鮮體 他們給了你看待世界不一樣的角度和眼光 讓你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想法 我覺得應該就是這樣 很多事情必須靠自己去感受

  他有很多想法很成熟 關於旅行的意義 關於生命的過程 關於精神糧食 關於環保 純真 勇氣和愛 都輕輕的散落在每一個故事 每一個人身上

  看他的文字有點輕快 自問自答 天馬行空 寓言譏誚 每每在你愉悅的時候奉上一小句的忠告 不輕不重但讓人容易接受 產生共鳴

  他善於挖掘平凡小事中的寓意和秘密 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時不時透露著這個世界 這個社會 我們周遭的百態千姿 兩者總是配合得天衣無縫

  他是個有智慧的作者 當然有些想法還是值得推敲 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 沒有規定你非要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想法才允許去看他的作品 保留自己的.意見其實是另一種閱讀帶來的享

  相比於葉闡的散文集 陳晨的 雙城記 更加觸動我

  比我年小一歲的陳晨 休學 一個人踏上旅途 在他二十一歲的夏天 走過四個國家 十九個城市 一萬一千三百公里 在動盪的曼谷 在衝突和爆炸聲裡安睡 在貧困的與世隔絕的孟諾威奔跑 在巴肯山上看到了全世界最美的日落 沒有之一

  生病的時候 他這樣寫道:

  “看了看手錶,已經是傍晚五點多,葉闡單人床上的懺悔讀後感:有些事不一定要有意義才美麗,讀後感《葉闡單人床上的懺悔讀後感:有些事不一定要有意義才美麗》。我在床上轉了個身,把臉對著牆壁,吃力地扯了扯被子,眼淚就在那個時刻不知不覺地流下來。我是無助的,糟糕的。但是在這裡,沒有人可以看到如此落魄的我,這或許是我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情。”

  如果說這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勇氣 那麼這樣的勇氣裡一定包含了很多毅力與堅強 總覺得與他小小的身體和年紀不匹配 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認認真真 毫無心機的將他的所見所聞說給你聽 正如安東尼說的那樣 他心思細膩容易被感動 常常妥協自己成全他人 但同時又很勇敢 一個人踏上旅途 偶爾出現在地圖上都沒有標記的地方 對於為什麼休學 他很少提及 也許他自己也很困惑吧

  寮國 泰國 柬埔寨 馬來西亞 有過困難 面臨過動盪和劫亂 有過病痛 經歷過很多分離和遇見 一路上有那麼多幫助過他的善良的人 他說 這世界總是讓我們面面相覷 有的時候真覺得這個世界糟透了 髒透了 但總有人在我們絕望的那一刻站出來 讓我們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那些人很平凡 甚至比我們還卑微的活著 但我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 比日落更熱烈 比日出更有希望

  這本書是紀念他那個遠行的夏天 那個夏天 我們正坐在教室裡埋頭苦讀 我們手牽手在大街上游走 我們移動著滑鼠過完一個又一個悶熱的夏夜 而他 正揹著二十公斤的揹包 行走在東南亞的國土上 享受著遠行途中的自由 看湄公河岸的熱帶森林 與當地人一起過潑水節 清晨去佈施 在炎炎夏日裡感受美好

  再想到自己 做不到毅然決然的走南闖北 骨子裡沒有那樣的勇氣 這世上遠行的揹包客何其多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選擇旅行 在某個地方停留幾天或一陣子 然後離開 沒有人記得誰來過 這就是旅人的寂寞 沒有人可以永遠的流浪 總要回頭 終要回家 為什麼一定要問旅行的意義 我在路上 這就足夠了

  我覺得自己不合適寫這樣類似於讀後感的東西 這讓我覺得有點通俗和挫折 因為我不知道寫讀後感有什麼實質性的用處 貌似這樣的文體是盛行在初高中的教室裡的 那個時候多麼的厭惡 而如今卻願意花個把小時 心甘情願的對著電腦敲字 這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退化 也許是覺得不會有這樣的時刻了 可以讓你安靜的去回味一本書的內容 讓你沉澱下來寫點東西 因為知道這樣的時刻會越來越少 所以 至少現在還可以的時候 好好的寫吧 這就是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