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的讀後感

《孔子的智慧》的讀後感

  篇一:《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孔子的言行思想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孔子在各方面都有很多智慧的思考。我們大多數人顯然無法完全理解然後改變自己。但其中某些方面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參考學習的。

  我讀了《孔子的智慧》後,覺得他老人家雖然生活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但始終有一種處亂不驚的心態,有一種純粹理想的生活信念。我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也是一個轉型期,充滿嘈雜紛亂,我們能否在社會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理想生活,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從孔子的一些言論中獲得了些許啟發。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們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種場合發出這種感慨的。但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思想交流,這是生活快樂的源泉之一。反觀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多,各種交通通訊越來越方便,但人心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我們不敢真誠地與他人交流,我們也始終對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備之心。在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這需要人與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種矛盾瑣事很多,我們也需要經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們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兒園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集體生活,融入社會的鍛鍊。總之,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真誠的交流,這是我們進化為社會人的內心要求,是天生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通常會認為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學習方法。我們換個角度,把它理解為我們生活的一方面,需要找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經常練習,這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主要的工作,我們要經常練習,不斷提高,自然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對普通員工而言,工作著就是快樂著,即使對多數人而言,工作充滿重複單調,我們要經常學習,不斷練習,如果是喜歡的工作,肯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對退休的老年人,他們也需要找點喜歡的事情,學而時習之,有的繼續發揮自己工作的特長,有的可以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有的可以享受家庭子孫的天倫,這當然能使得晚年生活充滿快樂。即使整天宅在家裡,如果要尋找快樂,還是得發現自己願意去學而時習之的事情。我想,這是孔子對待工作的態度。

  子曰:“人不知己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權利,但超過一個度可能就麻煩了。尤其是現在功利的社會,我們如何看待名利,這是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我想,孔子的智慧體現在,他對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有了朋友,有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就可以了。即使別人不瞭解你,不理解你,我們都應該平淡看待。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倒在名利場門口,有多少人千方百計要出名,千方百計要讓自己變成權威,讓別人聽從自己的聲音。這種行為是孔子不認同的,自己的很多煩惱從此滋生不斷。也許這有些道家不求上進的思想,但孔子前一句學而時習之已經回答了。

  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有哲學的智慧,有歷史的智慧。我們還應多讀多想,也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

  篇二:《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孔子的言行思想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孔子在各方面都有很多智慧的思考。我們大多數人顯然無法完全理解然後改變自己。但其中某些方面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參考學習的。

  我讀了《孔子的智慧》後,覺得他老人家雖然生活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但始終有一種處亂不驚的心態,有一種純粹理想的生活信念。我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也是一個轉型期,充滿嘈雜紛亂,我們能否在社會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理想生活,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從孔子的一些言論中獲得了些許啟發。

  首先在《孔子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在前言中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及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世的影響,這對於我們瞭解孔子及孔子的思想有了重要的統領作用,彷彿茫茫黑夜中有了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有了前進的方向。在這裡我將書中對孔子的生平概括及思想再複述一下,這既是對自己的鞏固也是為了讓對孔子一知半解的朋友們多瞭解一下孔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先後周遊列國十四年。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接下來,談談我所受到的幾點啟發。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們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種場合發出這種感慨的。但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思想交流,這是生活快樂的源泉之一。反觀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多,各種交通通訊越來越方便,但人心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我們不敢真誠地與他人交流,我們也始終對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備之心。在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這需要人與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種矛盾瑣事很多,我們也需要經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們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兒園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集體生活,融入社會的鍛鍊。總之,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真誠的交流,這是我們進化為社會人的內心要求,是天生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通常會認為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學習方法。我們換個角度,把它理解為我們生活的一方面,需要找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經常練習,這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主要的工作,我們要經常練習,不斷提高,自然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對普通員工而言,工作著就是快樂著,即使對多數人而言,工作充滿重複單調,我們要經常學習,不斷練習,如果是喜歡的工作,肯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對退休的老年人,他們也需要找點喜歡的事情,學而時習之,有的繼續發揮自己工作的特長,有的可以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有的可以享受家庭子孫的天倫,這當然能使得晚年生活充滿快樂。即使整天宅在家裡,如果要尋找快樂,還是得發現自己願意去學而時習之的事情。我想,這是孔子對待工作的態度。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學習時,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所獲。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每個有求知慾和上進心的人,每個不甘平庸和空虛的人,都會不斷地求知,不斷的思考。求知與思考,可以療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養氣,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質的養料充實起來。當你專注於一本好書時,猶如沐浴智慧的洗禮,猶如和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跳動的知識精靈帶著你遨遊寰宇,會讓你感到充實、愉悅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讓博學和思考相結合,那麼我們就會可以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立足。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們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種場合發出這種感慨的。但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思想交流,這是生活快樂的源泉之一。反觀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多,各種交通通訊越來越方便,但人心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我們不敢真誠地與他人交流,我們也始終對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備之心。在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這需要人與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種矛盾瑣事很多,我們也需要經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們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兒園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集體生活,融入社會的鍛鍊。總之,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真誠的交流,這是我們進化為社會人的內心要求,是天生的。

  子曰:“人不知己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權利,但超過一個度可能就麻煩了。尤其是現在功利的社會,我們如何看待名利,這是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我想,孔子的智慧體現在,他對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有了朋友,有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就可以了。即使別人不瞭解你,不理解你,我們都應該平淡看待。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倒在名利場門口,有多少人千方百計要出名,千方百計要讓自己變成權威,讓別人聽從自己的聲音。這種行為是孔子不認同的,自己的很多煩惱從此滋生不斷。也許這有些道家不求上進的思想,但孔子前一句學而時習之已經回答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生活中,我們應多替別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一個人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同樣,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生活中,能多為別人著想,為對方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多想想,就不難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你和別人的思想溝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只考慮到自己,只為自己著想,那麼這個人一輩子也交不到朋友。但只要這個人開始對別人的事情感興趣,對別人付出愛心,就會形成一種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圍的人與其結交成朋友,原來的相斥就變成了相吸。我想那些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願意成人之美、不為他人著想的人,是不會交到好朋友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普遍團結人而不只是和少數幾個人親近,小人只和少數幾個人親近而不普遍團結人。一滴晶瑩的水珠雖然美麗,但經不起太陽的暴曬,個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單槍屁馬殺出天下,只有團結才會讓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團結需要奉獻精神,需要團隊的整體意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發揮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楊帆破浪;一個人只有加入團隊,才能體現他的價值,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一個集體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力量,我們的意志才不會輕易被摧毀。這些簡單的語言蘊涵著人們對團結的理解與認識。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業嗎?一個活動,如果沒有團隊精神,能夠目標一致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嗎?一個學校,沒有團結的氛圍,那麼這個學校能很好的發展嗎?“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惟有將團結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標的團隊精神,才能在波瀾壯闊的事業中成就未來。一個人認識渺小的,然而團結是偉大的。我想在學校這個團體中工作,我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才能讓學校獲得更大的成功。

  最後,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有哲學的智慧,有歷史的智慧。我們還應多讀多想,也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孔子給後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這正是孔子能夠產生如此巨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學習孔子的智慧與精神,做一個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會深陷在牢騷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開世人尊重的耳膜,並在紛繁的世界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三:《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暑假裡看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子的歷史地位,以朱熹對他崇拜的話來說,叫“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生存智慧裡,一以貫之的為“和”字:“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對於生存問題遠未成為昨日話題的當代人類,有效地整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價值的激烈衝突,並最終促進世界的和諧與進步,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後,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的思想影響古今,無遠弗界,其影響超出了大陸而及於海外。

  當拿到這本時,一翻開來就被吸引住了,接連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整本書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條經典智慧,每一條智慧都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對照起來。其中最讓我喜歡也最讓我感悟深刻是下面幾條:

  一、 正直是立身之本。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於免。”意思是說:“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過是僥倖免於禍害罷了。”不正直的人雖然也可以欺世盜名,僥倖生存,甚至可能福祿雙至。但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遺臭萬年,這就是直與罔的不同。正直是人類的脊樑,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人品不像骨架子,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但它又確實是精神的骨架,支撐著一個人的身軀走東走西。於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披掛和身架。有些人看去很魁偉,與之相處一久就覺得其矮小猥瑣;有些人毫不起眼,終讓你在他品談如行雲流水中領略到山高海深。看不見的力量才是大力量,這就是人的品格魅力。對很多人來說,正直是一件艱難的事,一種很難的活法。正因為這樣,這個社會中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正直的人越來越少。其實只有說真話,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真正忠誠你的人。我是個性格直率的人,看不下去的事會忍不住多管閒事,而且會較真到底。這樣常常招來別人對我厭惡,因為這樣很容易得罪別人。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指出我的不足,說出我的缺點,這樣可以讓我更好的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提高。正直的人可以帶來友誼、信任和尊重。正直的人還會成為公眾崇拜的偶像。人類之所以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熱愛正直,崇尚正直。學會正直,做一個正直的人。正與直,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事之基、精神之柱。

  二、 多替別人考慮。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

  強加在別人身上。生活中,我們應多替別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一個人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同樣,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生活中,能多為別人著想,為對方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多想想,就不難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你和別人的思想溝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只考慮到自己,只為自己著想,那麼這個人一輩子也交不到朋友。但只要這個人開始對別人的事情感興趣,對別人付出愛心,就會形成一種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圍的人與其結交成朋友,原來的相斥就變成了相吸。我想那些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願意成人之美、不為他人著想的人,是不會交到好朋友的。看到孔子的這條格言,讓我想起母親說時常對我們兄妹說的一句話“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你想別人怎麼對你,首先你要怎麼對別人。”現在我知道母親的教育之言來源於孔子的思想。這教導之言將會伴隨我終身,也將成為我教育女兒的格言。

  三、 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學習時,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所獲。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

  每個有求知慾和上進心的人,每個不甘平庸和空虛的人,都會不斷地求知,不斷的思考。求知與思考,可以療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養氣,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質的養料充實起來。當你專注於一本好書時,猶如沐浴智慧的洗禮,猶如和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跳動的知識精靈帶著你遨遊寰宇,會讓你感到充實、愉悅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讓博學和思考相結合,那麼我們就會可以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立足。我真正感受到,在學習時,一定不能走馬觀花式的讀書,要做到邊學邊思考,感悟出知識真正要點,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內涵,越來有能力。

  四、 眾人劃漿開大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普遍團結人而不只是和少數幾個人親近,小人只和少數幾個人親近而不普遍團結人。一滴晶瑩的水珠雖然美麗,但經不起太陽的暴曬,個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單槍屁馬殺出天下,只有團結才會讓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團結需要奉獻精神,需要團隊的整體意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發揮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楊帆破浪;一個人只有加入團隊,才能體現他的價值,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一個集體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力量,我們的意志才不會輕易被摧毀。這些簡單的語言蘊涵著人們對團結的理解與認識。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業嗎?一個活動,如果沒有團隊精神,能夠目標一

  致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嗎?一個學校,沒有團結的氛圍,那麼這個學校能很好的發展嗎?“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惟有將團結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標的團隊精神,才能在波瀾壯闊的事業中成就未來。一個人認識渺小的 ,然而團結是偉大的。我想在學校這個團體中工作,我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才能讓學校獲得更大的成功。

  孔子的智慧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也鑑照今天和將來。學習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樣聰慧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四:《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近期我閱讀了張豔玲主編的《孔子的智慧》一書,讀後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書中透過引用“原典”、釋義,再結合現實生活、案例,闡述了五十一條做人的經典智慧,內容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無華。全書從學習之道、孝悌之道、內省自勝、言行之道、交友之道、處世之道、修身養性等七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智慧》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這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國,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啟用。全書語言富具哲理,感性自然,深入透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迷茫和失落,《孔子的智慧》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讓每一個人活得文明、充實、自在一些。下面結合自身認識談談幾點體會:

  一、終生學習、把握人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到老,學的老。孔子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透過不斷學習,三十歲立足社會,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構築起了自己的人生座標;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瞭解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孔子作為一個聖人,把學習當做了一輩子的事,完成了從“有我”到“無我”的過渡,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對國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為大多數中國人所推崇。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才能成為歷經幾千年而不被世人遺忘的思想宗師。在談到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時,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愛仁德而不愛學習,那他肯定被愚昧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智慧但卻不愛學習,那他將被放蕩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直率而不學習,那他將被偏激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勇敢但卻不愛學習,那他將被禍亂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剛強而不學習,那他可能將被狂妄所矇蔽。一個人心懷仁德、為人直率、處世勇敢、遇事剛強,但如果不愛學習,所有的這些好的方面都可能向其反面發展。而那些心術不正、本身品質就有問題的人,若不學習就更可怕了。現實生活中,終身學習越來越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單說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資訊化、網際網路帶給人類的科技成果,給我們創造了新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改革、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適應新形勢下教學需求,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創新、探索。作風上,要加強政治紀律、黨性、法律法規學習,思想才能過硬。不少職務犯罪的高階幹部,翻開他們的履歷,原本不少是有能力,正直、優秀的人才,可他們淪為了階下囚,成了人民的罪人。這不就是“逾矩”了嗎?他們不就是放鬆了黨性學習,法律意識更加淡薄,好的品質向其反面發展,被“放蕩”和“偏激”所矇蔽,不潔身自好了嗎?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腐朽的思想所腐蝕,能夠健康的成長、發展,只有終生學習,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一個無憾的自己,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才能讓自己成為完善的社會人。

  二、團結友好,提升自身水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孔子認為,有了寬恕之心,才可以寬以待人、尊重人,對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大家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效率,團結出人才,團結出生產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科室,一個鄰居,“寬以待人、尊重人,不強加於人”是搞好團結的基礎,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應多替別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一個人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工作中,難免有磕磕碰碰,或意見、想法不一致,這時,怎麼辦?是打擊別人?還是強加於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多替別人想一想,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多替別人分擔,克服那種不尊重人格尊嚴的霸氣和專橫作風,工作水平和能力一定會隨之提升,工作成績也一定會優秀。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同樣,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三、熱愛本職,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要做好一件事情,應在“知”的基礎上加入“好”,也就是有充分的興趣,這樣完成的效果會大不一樣,做事的最高境界把它本身當成一種樂趣。對職業、行業來說有了解,能掌握技能,這算“知之者”,這是第一級;真正熱愛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願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閒時間也都投入進去,這叫“好之者”,這是更高一個層次,處在這個層次的人固然在事業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自己,但是這種投入未免太過沉重;最高的境界,就是“樂之者”, 我的職業態度就是從“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樂之者”轉變。我從事的是電教工作,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我是“知之者”。出於對職業道德的遵守,我對工作兢兢業業、克盡職守,這時的我是“好之者”。處於這個階段時,我儘自己的所能勤奮努力地完成工作,由於電教工作的特殊性,感覺工作非常的繁瑣、枯燥。每天幾乎是一到辦公室坐下來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要加班加點地幹工作,頭緒多,壓力大,我內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壓抑。當在《孔子的智慧》中讀到“‘樂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樂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使人走向成功。”這些話時,我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熱愛這份工作,將快樂充盈於工作的時時刻刻,得到的也許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個業績,不是一個表揚,而是一種生命的大歡欣。我轉變了思想觀念,透過鍛鍊自身能將壓力轉換成自己能力。此後我變成了一個“樂之者”,用最佳的狀態將快樂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圓滿,我的心體驗到歡欣與鼓舞,這樣的我不僅是在做工作,而且還是在享受工作。

  《孔子的智慧》對我感悟頗深,她給我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活的力量,一種做人的正能量;她就象那有滋有味清純的雞湯,細細地滋潤著我的心田,淨化著我的心靈,教我自新,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