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審美賞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審美賞析

  【作品簡介】《秋登蘭山寄張五》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圍繞清秋季節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要相邀重陽節攜酒登高而醉。全詩用極洗練嚴謹的語言,描繪了登高所見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二句歷來炙人口。

  我們從中國文學史中知道,唐朝的仕子們在科舉考試之前,往往要進行干謁。干謁就是為某種目的而求見(地位高的人)。干謁的具體形式有“行卷”和“溫卷”(第一次叫行卷,第二次叫溫卷)兩種形式,也就是把自己寫好的詩文謄好,送給當時在上位的知名人士,以博得他們的好感和讚譽。在這樣的背景下,是有助於金榜題名的。干謁詩是文人為展示自己的才華而寫的一種詩歌。這類詩歌往往寫得很委婉,含而不露,因而很耐人品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給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久齡的賞識和推薦。全詩如下: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平”指水漲。“江水平”就是湖水上漲,與江岸齊平。“虛”即太虛,指天。“涵虛”即包住天空。“混”即合二為一。“混太清”即迷茫了天空。這一聯的意思是說,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相接。開頭兩句,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極力描寫了洞庭湖極為開闊,汪洋浩,與天相接的氣勢。

  頷聯“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蒸”即升騰。“雲夢”古代的兩個大沼澤,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北的叫雲澤,江南的叫夢澤,合稱“雲夢澤”。後來大部分變成陸地,今屬江漢平原及周邊一帶。“撼”即動搖。這一聯的意思是說,白白茫茫的水氣蒸騰,滋潤著雲夢澤的草木生;湖水盪漾,聲勢震天,如同震撼著岳陽古城。這一聯緊承上聯,對洞庭湖的描寫。前一句中的“氣蒸”,寫出湖的豐厚蓄積,彷彿草木茂,鬱郁蒼蒼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滋養。下一句的“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表現出了洞庭湖的力量。在詩人的筆下,洞庭湖周圍的一切,就變得如此渺小。這樣,在動態之中表現出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頸聯“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這一聯承上二轉,由對洞庭湖的描寫轉到抒情。在律詩中屬於“情聯”。“濟”即渡過。 “楫”即船槳。這裡“無舟楫”喻指想出仕而無引薦人。“端居”即平居、閒居。“恥”就是愧對的意思。“聖明”即聖明之世,太平盛世。其意思是說,我(詩人)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而一事無成確實羞愧難容。 上句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觸景生情,不由得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下一句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從意義上說,這一聯主要寫詩人向張久齡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自己的心願,只不過找不到門路。

  尾聯“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這是詩歌的'結句,也是情感的集中體現。“坐觀”即旁觀。“垂釣者”喻指當朝執政者。“徒”即白白的。“羨魚”即羨慕釣魚。“羨魚情”喻指從政的心願。這裡化用了《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孟浩然的意思是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法現實這一願望。“結網”喻指找推薦人。其詩句意義是說,閒坐觀看別人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這是詩句的表層意。其深層意就是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推薦,以實現自己的願望。詩人用典很妙的,這樣委婉含蓄,不但形象生動,意蘊深刻,而且要求援引的心情也是不難體味的。

  總之,這首詩把寫景與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同時,透過用典的手法,委婉含蓄,不露痕跡地暗示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