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來自於平凡中的堅守散文

成功,來自於平凡中的堅守散文

  一

  戊戌年的最後幾天,紅紅火火的年味越來越濃,正值人們忙碌的購置年貨之際,我前往何文華盆景瓷藝館,拜訪了老同學何文華。

  認識他早於少年,同住於華亭水利局機關大院,同在一個班級,參加工作後,他工作有幸安排在了市電信局,後分流到了移動公司至今,而我卻久居小城,由於各自多年忙於家庭、工作,彼此見面甚少,瞭解更是甚乎其微。正真瞭解他還是在近年報刊和網路上,才知他已是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

  今天帶著對他的一絲神秘感,走進位於崆峒西路109號,他的藝瓷盆景館。彼此見面,如春風化雨般溫暖。深感他依然是那樣健談樂觀,詼諧幽默,談笑間看到了歲月留給他的幾縷白髮,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他豁達沉穩的心態。隨著他走進盆景瓷藝館,眼前的景色讓我眼前豁然一亮。此時此刻,雖然外面寒風蕭瑟,滴水成冰,但室內卻花團錦簇,春意盎然。只見翠竹青青,文竹縈繞,一株株植物,一個個盆景映入眼簾,讓我目不暇接。此刻,我彷彿走進了一座世外桃園,感受著一個個瓷藝盆景的藝術魅力,真是愜意至極啊。

  瓷藝盆景館約四百多平米,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展示著他創作的幾百件盆景作品,靜默於展示架上,接受著每一位來訪者的觀賞。只見一個個盆景造型各異,千奇百怪,古樸典雅。細細觀察,才知這一個個藝術盆景卻是用酒瓶加工製作,市場上的陶瓷廢酒瓶幾乎都成了他手中的藝術品,造型達到了極致淋漓的美,真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工巧匠。第二展館是植物園。走進植物館,我見到了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植物,青蔥、唯美、蓬勃,生長在一塊塊潤澤的地裡,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我問他:“這些植物都是那裡來的?”他說都是自己買來種子栽培而成的“。我詫異,一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何以達到如此之高的園藝技能,這一片片植被,浸透著他幾十年的汗水和勤奮。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大片如蓮的小花,呈現出勃勃生機。我問此花是什麼花?他告訴我是肉肉花。他開始介紹此話的效能。原來此花的生長特別奇特,不能紮在土裡,只能平放在地上,透過陽光、雨露的浸潤,慢慢就會從邊上發芽,幾天後,一朵朵鮮嫩的花瓣就會脫穎而出,變成蓮花瓣的花型。在此,已經有很多肉肉花被栽到盆景裡,清雅如蓮,如禪打坐。在地裡,還有他親自從山上採集來的各種藥材,在盆景中常常被採用。在植物園,我看到了一株巨型文竹,藤蔓纏繞,自然合成了一個拱門,如一位謙謙君子,迎接著八方來客。

  在植物圓的上空,懸掛著幾條醒目的橫幅,其中一條上寫:“平涼市幼兒園小三班種下希望,收穫幸福親子種植活動”。原來,這是各幼兒園組織的戶外種植體驗課,意在讓孩子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接受更多的知識.。透過體驗,讓孩子知道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多彩。在展示臺上,有很多精巧的小盆景,都是來自小朋友親手栽培的植物。這種獨具匠心的教學理念,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還增加了瓷藝館的知名度,真是獨具匠心,可見他的睿智之高,心胸之大,非常人之懷也。

  在藝瓷加工間,我看到了正在加工的藝瓷盆景,被他一雙靈巧的手打磨成了一對鏤空熊貓,生動唯美,栩栩如生,準備參加2018年中俄民間藝術家交流活動。為了讓我直觀的瞭解盆景陶藝的流程,他一邊為我介紹,一邊拿起一個廢酒瓶,用筆勾畫成圖形,在切割機上碰撞出刺啦、刺啦的旋律,一塊塊瓷片如煙花散去,留下了一地的瓷灰煙塵。不多時,一個唯美的鏤空造型出現在我面前,為了便於透氣,在酒瓶的底座上打了幾個針眼大的孔洞,在放上早已配置好的土,隨手摘來幾株植物,啊,一件漂亮的盆景如出水芙蓉,脫穎而出。

  其實,這只是展示藝瓷盆景的加工過程,要想看到一個正真的藝瓷盆景,則程式非常複雜、據他介紹:“盆景是將水鏽石、涇河石、瓷料等鑲嵌在陶瓷製品上,創作出精巧雅緻、精美絕倫、科技含量很高的盆景作品,使傳統的盆景藝術與陶瓷藝術得到了完美組合,達到藝術上的雅俗共賞。製作藝瓷盆景的過程,是利用瓷盤、茶壺、酒瓶、花瓶等和山石、景觀樹、草藥、苔蘚以及各種陶瓷擺件,透過嚴格的選材、構思、設計、鑲嵌、打磨、切割、貼上、栽植、佈局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式,才能創作出獨具匠心,美輪美奐的藝瓷盆景作品,這個製作過程,要花費三個多月的時間,對植被進行培育根植,才能成為正真的盆景藝術品,將這樣一件唯美的作品放置家中,不但能起到裝飾家庭的作用,又能淨化室內空氣,即使不出門,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縷暗香”。聽著他的介紹,內心除了震撼,就是對老同學的敬仰,這份敬仰化作一種動力,一定要用自己的淺析的素筆,抒寫他,傳播他,讓更多的人瞭解他和他的瓷藝盆景,讓他的精神家園開出更加瑰麗的花朵。

  身臨其境,指尖流溢位的瓷藝,是那樣富有詩意,充滿韻味,不時讓我陶醉其中。

  二

  敘舊中,話題不覺又回到了三十幾年前。

  從藝的啟蒙來自於家庭的薰陶。在他少年時期,當別人的父母都在溫飽的邊緣奔波的時候,但熱愛生活的父親卻時常弄點花草栽培在自家院落,點綴著庭院的景緻,漸漸的他也喜歡上了花花草草、瓶瓶罐罐。

  八十年代初,走向工作崗位的他,一次偶然的機緣,讓他深陷於這項愛好。記得一次去南方旅遊,有幸參觀了盆景交流會,一件件充滿靈性的盆景,讓他痴迷,隨之,內心升騰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慾火燃燒著他,靈魂開始奔放。於時,他走進書店,買來關於盆景方面的書籍,一邊開始學習盆景知識,一邊利用節假日考察平涼市場。八十年代,人們的思維還很封閉,瓷藝更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名詞。智者的選擇,就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慶幸自己的選擇。幾十年裡,在挖掘自身藝術潛質的同時,他遠離喧囂,選擇了和常人不一樣的生活。二三十歲,真是青春舞動、張力飛揚的年齡,他卻獨自走行走,在大自然的物象中,啟發自己的藝術思維。蜿蜒起伏的山脈,逶迤綿延的河流、幽谷深處的野花虉草、怪石枯木,都能帶給他靈感,讓他情不自禁,醉心於此,潛心鑽研。但,探索的過程,也是及其孤獨、艱辛的。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他只有靠一輛腳踏車和一雙腳,去野外採風、選料。餓了,一塊餅子充飢,渴了,路邊的溪水便是最好的飲料,說餐風露宿、風雨兼程一點都不誇張。幾十年裡,他走遍了平涼六縣一區的每條河流、每座大山,在溝溝坎坎中體驗生命本真,尋找藝術起源,這就是他探索藝術的真實寫照。多少年來,在潛心研究瓷藝盆景的同時,他失去了和親人的團聚,和同學朋友的聯絡,在屬於他的角落,品嚐著孤獨、艱辛,但也收穫著成功的.甘霖。

  藝術之路,需要資金支撐。沒有太多資金墊鋪,他睿智的目光盯在了那些人們廢棄的各種酒瓶,便撿來作為原材料,用最低廉的成本,打造最耀眼的品質,這就是他藝術生涯的開始。最初,他買來工具,在自己家的庭院裡加工製作。在加工過程中,他發現由於南北氣溫的不同,盆景植物的生長,制約了盆景的發展。他便無數次的試驗,摸索,漸漸的,他在無數次失敗中總結出了適合北方生長栽培的植物,經過幾十年的鑽研,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藝瓷盆景專利,成為平涼藝瓷盆景發展第一人。

  在這條充滿艱辛的路上磕磕碰碰的走過,一顆深藏不露的藝術之星漸漸浮出水面,他的盆景藝術在國內市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得到了不少盆景專家的充分肯定。但也掀起了一陣旋風。各種言論傳到了他的耳邊。有的人說他是不務正業,有的說他好高鷺遠,有的說他自不量力等等。認為,盆景歷來都屬於溫潤的南方,而北方氣候乾燥,不適合栽培植物,面對一股股冷風陰語,他沒有退縮,而是淡然一笑,繼續堅守著自己的愛好。

  三

  “寶刀鋒從磨礪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經過他幾十年對藝瓷盆景藝術的不懈努力、鑽研,也是為了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1996年,何文華在平涼建立了首家藝瓷盆景工作室,開始了系統的創作、設計、研發。這一舉措,把他的事業推向了一個高度。2014年,他又創辦了甘肅何文華藝瓷盆景開發有限公司,使他的藝瓷盆景有序、穩步、健康的發展。在創作的同時,也多次應邀參加了大型的文博會展覽。2016年9月,瓷雕作品參加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2017年8月,作品《崆峒山景觀》藝瓷參加了2017中國,平涼崆峒養生文化旅遊節特色養生旅遊商品展。同年12月,作品《崆峒山景觀》藝瓷盆景,作為特色旅遊商品進駐絲綢之路(敦煌)會展中心。每一次展出,他的作品引起了盆景愛好者的共鳴和青睞,並給予高度評價,訂單也接連不斷。在創作的同時,他力爭打造精品,參加國內的一些盆景藝術大獎賽。他認為,只有透過參賽,才能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闊,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2014年,藝術陶瓷《花盆》榮獲第十三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創作創新二等獎。2016年1月,何文華被甘肅省工業和資訊化委員會授予“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光榮稱號。2017年,被平涼市崆峒區總工會授予”崆峒工匠“光榮稱號,同時,受到市委宣傳部、文化局的重視,並被命名為“文化集市”。隨著事業的發展,他擔任起了更多的社會職務。2016他被吸收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2017年,被推選為平涼市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說道這些,他謙虛地說:”這只是我人生的一次經歷,離我對自己的要求相差還很遠,在人才輩出的平涼,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負眾望,創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就在筆者的文字還未落筆,又傳來喜訊,就在今天,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授予瓷藝館為“文化集市”生產基地和“文化集市”固定經營點的大紅牌匾,這對於他而言,又是錦上添花,給予他無限的動力和巨大的鼓舞。

  近幾年,她的盆景藝術也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專訪,曾有江蘇《海門日報》《甘肅衛視》《甘肅工人日報》《蘭州晚報》《平涼電視臺》《平涼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還有來自網路的騰訊、搜狐、新浪、網易、今日頭條、央視網等都對他進行了報道,一時間,他成了平涼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

  在成功面前,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保持著一顆平常心,謙虛的向同仁學習、謹慎的走好每一步,用內心的強大,向更高的彼岸邁進。

  談起他的發展規劃,他興致勃勃地說,一定要用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每一件作品,讓更多的精品走向中國,走向世界,以展示國人的風采,提升人們的文化品味,來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又在醞釀新的發展目標,他說為了讓這門技藝更好的發展、傳承下去,他已收了九名弟子,傳授技藝,讓平涼的盆景瓷藝發揚光大。他帥氣的兒子,子承父業,也開始向父親學習瓷藝盆景,幫助父親開拓文化市場,意在讓父親的這門技藝後繼有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想必,他的兒子何青翰,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定能在隴東,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出更寬廣的路……

  握手言別,心中祈禱,願老同學在平涼這塊豐益厚重的大地上,如一顆恆星在藝海中搏擊,實現人生的最高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