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8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8篇

  【篇一:《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著“購於2006.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著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著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裡。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著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裡面。開啟目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著,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裡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裡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篇二:《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著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著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為,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為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篇三: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一個人的需要有很多種,我認為可以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周老說,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需要,就必然要付出精神需要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乎此的就是奢侈。

  然而,現代人的追求大多傾向於物質需要,而淡化精神追求。電視臺的“相親才會贏”辦得紅紅火火,但成功的案例卻屈指可數。

  究其原因,發現物質需要的分歧是相親失敗的最大原因。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大多數女性選擇男性主要關注經濟條件(如:房子、車子、存款),而對於男性的內在修養、精神生活上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個別極端的女性居然對相親物件作了“必須要有房產”的硬性規定。真是莫大的笑話,這些女性是嫁老公還是嫁房子?顯然,他們是被物質需要束縛了。

  其實,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現代社會,工作緊張,壓力大,我們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茫茫碌碌。然而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有些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些人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有些人出工不出力,應付了事等等。

  究其原因,發現工作狀態的好壞與精神需要的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絡。我們中的很多同事,工作踏實,為人忠誠,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他們有明確的人生追求,他們不止為賺錢而工作,更重要的是為追求人生目標,為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而工作。顯然,他們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了。若干年以後,他們或成為專家、或成為領導,他們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獲得更好的工資待遇。

  【篇四: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人生哲思錄》共分“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以及“精神家園”四編,每一編又具體分為若干不同的文章。由於這本書是周國平先生用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思索、他的沉澱寫出來的,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人生進行的哲學思考,感覺可對自己的未來人生之路有所幫助,於是便不假思索買了回來。

  周國平先生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著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雖然他的一些觀點現在看來可能是消極的,但是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周國平先生在“情感體驗”《幸福》這篇文章中寫道: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使他(她)們也感到快樂,即可稱幸福。

  周國平先生又寫道: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幸。

  周國平先生對幸福的定義如此簡單!

  而我卻在生命的旅途中對幸福要求的太高,以至於我苦苦尋覓、苦苦奔波,就像一個被生活所抽打的陀螺一樣停不下來,但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幸福答案,內心因而充滿了痛苦與失望,人也因此變得消極起來。

  生活中的怨言與不滿足源於內心充滿的慾望太多,以至於被物化的雙眼所遮擋看不到眼前的幸福。

  其實幸福就在身邊。助人為樂的諺語

  就在節假日裡學生髮的一條條資訊,就在空間裡學生的一條條留言,就在課堂上學生幸福的微笑,就在課下學生的一聲“老師好”……

  就在累了一天回到家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就在兒子在懷中撒嬌的喊“爸爸”,就在家人雖離的很遠仍聯絡不斷……

  讀了《人生哲思錄》,讓我覺得以前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內心會得到安撫,它讓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要淡泊名利沉澱自己。它讓我認識到“對於體驗幸福的人來說,是不會沉溺於眼前瑣屑享受的”,因為沉溺於眼前瑣屑享受的人是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和幸福。

  【篇五:《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這,就是《人生哲思錄》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周國平透過簡單卻充滿哲理的言語,輕易地破解了平日生活中困擾自己的諸多問題,使自己豁然開朗。

  “我的所感所思,不實際,也不深奧,多半是些空闊平易的人生問題,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之類。我的天性大約不宜做深奧的學問或實際的事務,卻極易受這類大而無當的問題吸引和折磨,欲罷不能。我把我的理解和困惑都寫了下來。我的理解聽憑讀者處置,我的困惑只屬於我自己。”正是透過作者的真實情感,透過深度的思考,才會使我們輕易的產生共鳴,並且更加容易的瞭解這其中的奧妙。

  “這裡是我的生命的果實。請吧,把你們選中的吃掉。剩下的屬於我自己,那是我的最好的果實。即使我沒有更多的東西可讓你們回憶,我也要提供更多的東西讓你們忘卻。”

  【篇六:讀《周國平人生哲思錄》有感】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裡。那些隱秘草葉深處的蟲鳴,於幽靜裡說著六月的情話。風邁著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視窗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著健壯的骨骼,和著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裡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裡,藉著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心深處躍動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蹟,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蹟。於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摘自《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多麼令人感動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流淌在這滌淨浮華的暗夜,流進你我安靜的內心。真的,擁有生命多麼美好!不管這生命起源於何,終歸於何,而現世的擁有,就讓我們於這茫茫天宇之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心懷善意,看眾鳥翻飛,閱春秋冬夏,聆聽季節吟唱,感念時序更替,從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感知萬物靈動,生命崇高……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學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學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學會內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裡,活著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

  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著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作文

  【篇七:《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這是上海市嚮明中學高三(9)班學生賀志選讀《人生哲思錄》後寫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獲得了“第十六屆滬、港、澳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地中學學生暨2015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高中組的一等獎。

  8月25日是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述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會上,葉辛先生和獲獎師生圍繞著“經典閱讀與成長”,目前青少年的閱讀、寫作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每年的閱讀報告大賽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中學組的主題是“對話經典”。怎樣的文學作品稱得上是“經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為,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經歷過幾百年,生活在各種狀態下的中國人都在讀它們,而且都讀出意味來了,這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有養料的,是真正的經典。

  青少年為什麼要讀經典?葉辛說,經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會作用於你的身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識。作品裡的精神,作者的情緒,作品描畫的人物個性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並默默作用於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廣泛的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作品,還可以幫助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婁山中學語文教師湯雅華認為,當下人們熱衷於刷微博、微信、QQ空間,收穫了巨大的資訊量,但這些碎片化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人益處甚微,甚至會阻礙我們深入、獨立思考,而經典閱讀才能讓我們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

  透過這些讀書報告,葉辛等評委也發現,當今中學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間。對於缺少生活體驗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評委們給出的答案是:閱讀,廣泛地閱讀。

  “一篇文章寫得好與否,關鍵是什麼?”在互動環節,針對讀者的這一問題,評委們一致認為,獨特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

  有評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樸實的語言中,蘊藏著作者的觀點或感受。而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正是當下不少學生寫作的“短板”,解決辦法仍是多讀書、讀好書。

  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日報》等聯合主辦,《少年日報》《上海中學生報》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旨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交流,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親近和熱愛華文母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促進中小學校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以及全球華人中小學生的文化交流。

  【篇八: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年初的時候購得此書,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這本書一直在我床頭陪伴著我,每天或每兩天讀一篇。漸漸地,這種閱讀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閱讀對於生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洗禮。曾經看到有人給這本書這樣的評價“讀了這本書,她使粗暴的人變得溫柔;使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使無主心骨的人變得有主見;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雙方重新言歸於好;使……”的確,《人生哲思錄》就是有這樣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書的封面所吸引——簡約,淡定從容的風格,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平靜與充實。開啟書本,周國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語言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

  在這麼短短一篇讀後感中要細談此書給我的`震憾與感動,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這裡我只能挑幾個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詞,也是書中的幾個短篇書題,來談下自己的感受。

  《獨處》――“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出身來,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歡一個人週末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裡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待著的感覺。在家的時候,喜歡經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可是現在的生活總體來說還是一種群居生活,現在的人們總是缺乏了些許獨處的機會,我總覺得這是很大的遺憾。正如周先生在書中所述“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當時念到這段話時的震驚。

  《溝通》——“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類和人類精神的存在,人類精神的基本價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於人類中,你才能堅持對於人類精神價值的信念,從而有精神上的充實自足。優秀靈魂的自愛其實源於對人類精神的泛愛……”

  這是《人生哲思錄》第259頁關於“溝通”這一主題中的一段話,我想這裡談到了,人離不開人類,一個人再獨特,再獨立,你依然離不開人類這個種族,因為個人的精神的獨特都緣於對人類精神價值的追求,離開了人類群體,你的獨特的精神價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人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精神,正是依賴於它對人類精神的不斷探索,誰也不能保證你找到了人類精神的全部,人類的精神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去展現。

  一個人的價值與整個人類的價值連在一起,才能散發出其魅力。只有一個個獨特的個體精神才能豐富和完善整個人類的精神領域,所以,個人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精神價值的存在和認同,人類的精神價值同樣離不開獨特個體的價值的展現和發揮,試想如果沒有諸子百家的百花齊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領域。怎能啟發我們後人、沿著不同的方向去發現人類精神的秘密。誰又能保證或預言你就是人類全部精神的發現者。既然無法保證,任何人都有權利也有可能透過不同的視角尋找人類精神。所以,你再優秀,也不要以為自己是上帝,是如來,是天神,懷有你自己的獨特性就足矣。尊重別人的獨特性。

  《超脫》――周國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

  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脫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

  閱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在和一個靈魂溝通。很多特立獨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啟迪著後人,我想即使在當代他沒有感覺到它的思想被認同,但他仍然堅信,仍然有一種期望,有朝一日,能與人溝通。書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讓自己更有思想。

  最後想以書中這樣一段話來結尾:“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不斷豐富自己的靈魂吧!你會享受到最大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