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語文課變味》讀後感

《別讓語文課變味》讀後感

  今天,我拜讀了一篇文章——《別讓語文課變味》,文中寫到:那是一堂教研課,有近百人參加聽課研討,而且是在嶄新的多媒體教室裡進行,學生們既緊張又激動。

  學習的課文是《三個太陽》,課前教師依照常規佈置了學生預習,通讀課文,解決字詞,瞭解課文的主體內容。

  新課開始,教者便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解決生字新詞,並讓學生走上黑板幫出錯的同學糾正。接著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課文所描寫的地點是哪裡?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南極。然後教者又問:你們對南極有什麼瞭解呢?因為課前做了準備,加之這是一所近郊中學,有部分學生有接觸網路的機會,所以有個別學生便舉手發言,介紹南極有關知識,在教師追問其資訊來源時,學生便自豪地說是從網上找來的,引起部分農村教師的一陣讚歎。在此基礎上,教者便開始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們介紹起網路上的“南極”。從南極的美麗風光到南極的有趣的動物,從南極的工作生活到中國和其它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南極的運輸工具介紹,還有電影片段“‘大力神’飛機的起降”等課件全部播放結束後,教師再帶領學生回到課文中,讓學生了解、討論“南極精神”和“三個太陽”的含義,但因學生對課文還未能充分閱讀,另之時間匆忙,以至於本節課的任務未能完成,學生也未能就“三個太陽”和“南極精神”作進一步的討論。聽完這節課,我只感到一紙空文兩手空空……看完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為語文課的教學手段提供了條件。在教育界加快普及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大好形勢下,語文課教育以儘可能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借課件的螢幕展示,創設情境,使語文課變得好看、直觀、生動,擴大課堂容量,增加知識密度,節省板書時間,使學生享受文、圖、聲、像多種情境的賞讀情趣,提高了閱讀效率。但從當前語文公開課來看,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整堂課看到的眼光繚亂的圖文,充滿耳鼓的'點選滑鼠聲。課堂上缺少了交流,缺少了思維的碰撞,有的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教師成了“放映員”,以現成的音像束縛了學生的豐富聯想和想象。

  在案例中,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現代化,課堂資訊量大,課件讓人耳目一新,帶給學生強烈地視聽衝擊,引起多種感官的興奮,但其佔用課堂時間超過學生對文字解讀和運思動筆,時間達十多分鐘,且展示的內容多而旁雜,而本節課學生對“三個太陽”、“南極精神”的理解都未能討論清楚,課堂上看課件,聽音樂,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課後卻如過眼煙雲,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語文課變成常識課、地理課。基於上述現象,我們便更應該充分認識到語文歸根到底語言實踐,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無論採取何種教學手段,最後必須落實到語言文字上,多媒體技術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而應更多地本著高效、有用、經濟的原則,根據學生學情、文字內容及校情,從實際出發,適應實際需要,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文化娛樂活動發揮其效能,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我真想說:多媒體,愛你要“商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