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讀後感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讀後感

  1.

  想起《和夏末的500天》這部電影。

  初看時,自己還未戀愛過,覺得邏輯混亂,是垃圾。幾年後,嘗過戀愛的滋味,再看這部電影,只有兩個字的評價:神作。

  從那之後,凡是我看過的好書、好電影、好電視劇,會給朋友大力推薦。感覺不好的,都告訴自己:閱歷不夠沒看懂。

  這本《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也是這種感覺,沒有看懂。

  2.

  沒看懂的原因,在於本書的核心是探討一個哲學問題:什麼是良質?

  良質這個詞,是我第一次見到,我猜想譯者可能也思考很久,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對應,所以自創了一個詞吧。

  我想起許多不開心的閱讀體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認識的詞太多。或許,許多專業的書籍本就不是給門外漢看的。

  關於良質的探討貫穿全書,並且透過一個叫斐德洛的人的遭遇來展現。

  作者對斐德洛的遭遇描述的十分詳細,包括所有的對話,甚至心理活動。讓我很是奇怪。

  最終作者明白過來,斐德洛是他自己。所有的遭遇,也是他的親身經歷。他曾經崩潰過。

  我也很崩潰,因為一個陌生的詞,我一直在尋求一個完美的解釋,想弄懂它的含義,可到最後也沒有得到答案。

  3.

  輝哥說,這本書最精華的地方在250頁到295頁(大致)。

  我現在明白原因了,讀這一部分的時候,最有感觸。這部分講了進取心的陷阱及應對方法,有點像查理芒格的人類誤判清單。

  然而,我並不想討論具體的內容,我想談談讀書的.方法和心態。

  輝哥倡導速讀,還專門寫過10倍速讀法,他能利用週末半天讀完2-3本書。

  我讀這本《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大約用了8個小時,方法是最笨拙的從頭讀到尾。

  兩種方法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但是,硬要比較的話,我們會更傾向於速讀。為什麼?

  因為效率更高。

  沒錯,不知什麼時候,效率成了我們永恆的追求。

  4.

  讀書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讀書的目的。

  如果為了數量,那麼效率高是合適的。如果只是收集知識,那麼適當的速讀也很不錯。如果喜歡讀書的狀態,那麼速度則是一個無關變數。如果因為知識焦慮,那麼任何方法都無效,解決的辦法只有改變心態。

  胡適說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芒格也說過,我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聰明一點就夠了。

  讀書,讀就對了。和寫作一樣,不需要想太多,寫就對了。

  這兩者的結合——寫讀後感,也不需要什麼正規化和標準,像我這樣,就對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