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務員文學常識:中國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2015年公務員文學常識:中國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現存《論語》20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時代魯國人,著名史學家,據說他是《左傳》《國語》兩書的作者。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篇。

  孫子(約前551—前479年)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又名《孫子兵法》,13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縣)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33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庖丁解牛》等。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尊號“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子(前280—前233)名非,戰國末期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韓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等。

  呂不韋(前292—前235)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列子(約前649—前606年)名禦寇,戰國時期鄭國人,被道家尊為前輩。著有《列子》8篇。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是我國浪漫主義傳統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餘三位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英國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義大利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用楚辭形式寫的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農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日子。為紀念這位偉大詩人,是日定為“端午節”。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等。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等。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經二十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論。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等。

  幹寶(283—351)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作者。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編撰的《後漢書》。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

  劉勰(465—520)字彥和,南朝梁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酈道元(470—527),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40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鍾嶸(約468—518)字仲偉,南朝梁文學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詩品》。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文《滕王閣序》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楊炯(650—692)初唐四傑之一,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約635—約689)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長安古意》等。

  駱賓王(約640—687)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在獄詠蟬》等。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有《回鄉偶書》等。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等。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701—761)字摩詰,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觀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作品有《靜夜思》《秋浦歌》《望天門山》《送友人》《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高適(700—765)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等。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組詩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還有寫身世之慨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張志和 (約730—約810)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閒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等。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公,又稱韓文公。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文有《陋室銘》,其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膾炙人口。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錢塘湖春行》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遊記《永州八記》,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文學家。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隋宮》《賈生》《夜雨寄北》等。

  柳永(約971—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名文《岳陽樓記》千古流傳。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六國論》入選中學教材。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官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諡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其作《夢溪筆談》是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闢蹊徑,語言清麗。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民族英雄、軍事家、詞人。其代表作《滿江紅》傳唱千古。

  陸游(1125—1207)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近萬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後世傳誦,詞作《訴衷情》《釵頭鳳》也很有藝術特色。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宋詞作家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遊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世傳誦。

  關漢卿(1220—1300)號己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60多種,今存14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的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生卒年月不詳)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代表作《西廂記》。

  馬致遠(生卒年月不詳)號東籬,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淨沙·秋思》。

  施耐庵(生卒年月不詳)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羅貫中(生卒年月不詳),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代表作《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120回。

  于謙(1398—1457)字延益,錢塘(浙江)人,明朝大臣,愛國將領。著名篇目有《石灰吟》。

  吳承恩(1507—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著名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託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誌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崑山(江蘇)人,明末散文家。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代表作有《項脊軒志》。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今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其作《灌園叟晚逢仙女》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遊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遊記》。該書是形式的遊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遊記。作者在書中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為“古今紀遊第一”。《遊黃山記》出自本書。

  李漁(1610—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其戲曲理論儲存在《閒情偶記》中,《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為桐城派散文創始人。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全書120回,屬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浙江)人。清代詩人,散文家。《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住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櫆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記》為其所作。

  龔自珍(1792—1841)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鍊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遊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人(1866—1910),號沃堯,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東)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1872—1935)字孟樸,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寧海人,近代著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著有《人間詞話》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