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範文

《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範文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想給自己孩子最好的,但很少有父母去思考:給孩子什麼、該怎麼給才是最好的?讀了蔡禮旭老師《七彩人生》關於德行教育的精彩演講:“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之後,我想每個父母都會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從中得到一些切身體會,能夠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以下是我從中得到的體會:

  懂禮貌,講道理。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所謂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學會懂禮貌,這樣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自然會懂得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和別人和睦相處。

  另外,從小就要孩子講道理。父母要經常以生活例項給孩子講道理,漸進的,把孩子教育成一個知書達理、講理懂事的好孩子,而不會是一個自己覺得對就是對,覺得錯就是錯的蠻橫無理的孩子。學會懂禮貌,講道理是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前提。

  以身作則,家庭環境扮演著重要角色。俗話說,環境影響人,伴隨孩子成長的父母以及整個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行為、孝道之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的道德品行有高有低,因此,作為家長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學會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

  當我們在看電視讀報紙的時候,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當我們整天抱怨、謾罵、急功近利時,卻教孩子要寬容、文明、腳踏實地;當我們常為一些小事而爭吵時,當我們……,卻不知道這些已經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陰影。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首先,作為家長就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質修養,這樣也就給孩子成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孩子養成謙虛謹慎、勤儉節約、有責任感的好習慣,不驕奢淫逸,不自私自利。現在很多孩子普遍都有攀比心理,這都原由現在的社會風氣,大人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心理。今天剛看到一則新聞,南京某一小學生過10歲生日,請了班裡37名同學,家長以該小學生名義捐獻20萬現金及50萬元的棉衣被,令人吃驚的是抽獎環節,特等獎送出三輛小轎車!宴會估計要花掉上百萬,獎項很多,一二等獎都是翡翠飾品,三等獎是10檯筆記本電腦,而且得獎率很高。這種行為對年幼的孩子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響———虛榮攀比。

  這真是一位聰慧且睿智的媽媽,她沒有把對死亡的恐懼帶給他的兒子,她說:死是生的.一部分;無論我是生是死,我都會是你的媽媽,她並沒有擔心她智商只有75的孩子,在沒有了她這位媽媽的保護之後,在這個世間怎樣生存,最終這個智商只有75的孩子進入大學,並且成為百萬富翁,還受到總統的接見阿甘的媽媽沒有給他的兒子設定過目標:兒子,你將來一定要成為鋼琴家、科學家,或者你將來一定要上清華北大,又或者你一定要有百萬家產……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出來,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得到什麼。你的人生有很多種口味,有酸的、甜的、辣的、苦的,有悲傷、有痛苦、有淚水、也有甜蜜,有鮮花、有掌聲、也有嘲諷,有失憶、有彷徨、也有成功。但這些都是你的人生,都是你盒子裡這些巧克力的味道。你無法選擇,這些有點苦,只有吃了才知道,所以你要統統接納它。這就教導我們每個家長都要讓孩子勇敢面臨困難,克服困難,因為人生需要去品味。

  抓住關鍵發展區,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作為家長,除了教育好孩子一些基本做人原則外,其次,就是要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研究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正確引導其生活及學習,最大程度開發其主觀能動性及其創造性,這是每個為人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當代素質教育的核心。

  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父母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小教育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抓住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正確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