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在教書和育人上,育人該是第一位,教書第二,所以教師不能只是一個教書“匠”。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把別人的東西講給孩子們聽,會管住孩子,就是一個好教師。他們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對人的精神生命發展的促進、豐富和創生。今天的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是以知識傳遞為主”的傳統觀點。不能只做個教書匠。讀了管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我更加明白了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師。

  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指引,激勵著我們廣大青年教師。裡面對教師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給一些教師指明瞭方向: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實實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才能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和諧發展的理想空間。

  你不能選擇教什麼樣的學生,但是你可以改變學生。

  教育,是面對有生命的事業,它永遠不可能被機器所代替。因為課堂是活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興奮點,面對同一物件或事件,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如果教師能夠把教學的重心放下去,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那麼教師在課堂上幹什麼呢?他要捕捉這些資訊,梳理這些資訊,並形成新的教學推進點。整個課堂,教師要不斷地接受新的資訊,特別是來自孩子們的資訊,接受智慧的各種挑戰。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才有教育的尊嚴和快樂,才有成功的感覺,他走進課堂和走出課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然而,現在很多人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對人的精神生命發展的促進、豐富和創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被異化。現在教育規劃綱要呼喚創新,就是要把創新這個核心詞還給教育本身,還給教師的勞動,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戰,享受創造的歡樂;讓孩 子享受成長的歡樂。這樣的課堂才是人的課堂,而不是物的課堂。這樣的教師才不是“匠”,而是名副其實的“師”。

  更進一步而言,創新其實應該滲透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而不是簡單地把它作為一節課,作為一種活動,以創造技能技巧的培養為主。用培養技能技巧的方式去培養創新人才不行。創新人才需要思想的`自由、個性的獨立,以及對探索始終不倦的興趣。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中,只有營造這樣的環境,創新人 才才會迸發出他的創造活力。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項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援,更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是否具備專業水準正在於他是否具有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愛敲教鞭的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一個愛發脾氣的教師也不具備專業水準。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們能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

  不做機械教育的老師,不做遺忘學生需求的老師。

  一個真正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深刻的,不只關注今天,更關注明天;不知關注其智力,更關注情感;不只關注其基石,更關注其創造。用激情和思考點燃生命,放飛夢想的地方。每個教師都應該用自己的激情,來點燃學生的靈魂跟生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