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思考不要死記》讀後感範文

《要思考不要死記》讀後感範文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要思考,不要死記》,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讓我想了很多。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常常要求孩子們背這個背那個。這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更多的也是為了讓孩子們考試個好成績。在檢查的過程中,感覺孩子們也完成的不錯,然而考試的時候,有些孩子的成績並不算很好。因為不是總寫錯別字就是遺忘了。現在看過《要思考,不要死記》,我明白了,這是我們的'方法有問題,我們有時要求學生背會,但有時疏忽了讓他們理解著記憶,雖然中年級孩子的記憶力一般較強,但暫時記住了,時間一長就忘了。

  書中說“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規則進行死背,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要識記和在記憶中保持這條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究竟獨立的分析和思考過多少事實。經過學生的意識思考過的事實越多,那麼這條規則的識記和記憶中的保持就越牢固。”即學習要思考,不能死記。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思考怎樣讓學生能透過他們自己的思考去記住知識,學會學習,而不是死記硬背。

  蘇大師舉了兩位教師的例子,同樣教授孩子一條規則,教師霍汶尼娜也舉了些例子,教孩子們記住了,但第二天只有少數學生還記得;而教師雷薩克則是“首先努力做到使兒童深刻理解這一規則的實質”,孩子透徹理解後在提出例子讓孩子反覆理解和思考。因此,她的學生學習效果就要好得多。蘇大師得出結論:兒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實上來解釋剛才講過的規則,他們在這樣做的時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識記的目的,以及經過他們的意識思考過的事實越多,那麼這條規則的識記和在記憶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要想在記憶中保持得越持久、記憶的越牢固,就必須讓學生透徹的理解規則,而不能死記硬背,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實質,讓學過的規則象一把鑰匙,用它來解釋各種事實和現象,這樣讓學生在思考事實的過程中解釋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實質,規則也靈活了,記住了,而且不容易忘記,也不需要專門的背誦、記憶。

  教學有發,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想讓學生學會動腦思考,理解記憶一定是一條黃金法,也是教學之精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