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後感

曹文軒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後感

  假期中,又重讀了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我卻被書中的一個問題難住了,我在疑惑中尋找著我想要的答案。

  這本書的故事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是關於一個少年在一點點地步入社會時面對的誘惑和挑戰,他的選擇是放棄自身內心的底線,還是該堅守它?曹文軒在書中給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是——"放棄中,要有堅守!"

  可究竟該放棄什麼,又該堅守什麼?

  這本書的主人公明子,來到城市中打工的原因是因為一群山羊。山羊吃草,是有選擇的。當明子的家鄉只剩下天堂草時,它們絕食而死。這應該是堅守的極致了。可是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堅守,真的是作家曹文軒想宣傳的嗎?恐怕不是。不可否認,"山羊不吃天堂草"是值得讚頌的,但作為一個少年,我們真的應當以生命為代價去"堅守"嗎?我想,未必。

  於是,便出現了"放棄".

  記得小學時,在看到明子為完成師傅要求的"黑暗中三斧子砍在同一處"而只砍了一斧子,用斧背敲擊木樁而發出另外兩聲時,我的內心是失落的。我為明子的行為感到羞恥,儘管後文中師傅說沒有人能完成這一目標,而明子的行為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我依然感到明子不再是明子了。在社會中被改變,為了達成目標甚至願意不惜手段,是多麼的可恥!

  可幾年後,當我再讀這本書時,僅有的疑惑,便是放棄與堅守的權衡。書中師傅曾說過一句話,告訴明子這分寸要自己把握著,明子似乎也確實做到了。但我卻一直不曾明白,"放棄中的堅守",究竟是什麼?

  再讀,復讀,一本書並不厚,讀一遍也就幾個小時。但幾個小時後,我卻發現明子,依舊是以前的明子。因為他內心深處,是有些東西沒有變的。他渴望上進,渴望自由,這從未改變,只是經過了社會的洗禮,他更光滑圓潤了。

  我想起了古時的張居正。官海沉浮,張居正圓滑世故,但他卻始終堅守著他的本心。透過《明史》,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是他老練的外表,而是他一直不曾改變的忠心和抱負。放棄難以避免,但放棄中,一定要有堅守。水流盡管彎曲,但最終流向不會改變。放棄高山,放棄雪原,但沒有放棄最終的目標。

  我們只是少年,但也終將步入社會。那麼,也將直面放棄與堅守的問題。但,永遠不應當忘卻的,便是文中的一句話了:

  "放棄中,要有堅守!"

  20xx年8月20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