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裡相遇》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愛裡相遇》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1

  知道蔡穎卿老師的《在愛裡相遇》,緣於諾敏的推薦,很感謝她的推薦,知道了蔡老師。諾敏是個超級能幹的媽媽,雖然從未謀面,但能從她的言語裡感受到幹練、溫柔、博學,還有淡定的風格。所以她推薦的書,我都會買。可惜我並不是一個執行力好的讀者,這本書是3月中旬買的,陸陸續續看,到現在都沒有看完。這時才發現,我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是超差的哦。

  雖然沒看完,但從蔡老師的一字一語中已經感受到她內心滿滿的愛,就像是在拉家常,輕聲細語地告訴我們:“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讓我們繼續為做一個好大人而努力;讓我們以熱情生活的身影,投遞美好訊息的語言,成為孩子的活榜樣。”

  越讀越有些投入,不免想到我的婆婆正是這樣做的,她以媽媽的角色告訴我這個兒媳,菜要怎麼樣做才能保留營養並且好吃;家事要怎樣做才能節省時間還能幹得很漂亮;對待孩子永遠是那麼溫柔並不急不躁地解決一些難搞的事兒,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至於先生一直跟我講:你要先有好的生活習慣,寶寶才會跟你一樣兒,你才會影響他。

  慢慢地我開始調整自己,慢慢地我開始利用寶寶睡著的時間動手做一些事兒,慢慢地我發現因為我的改變而給家庭帶來的改變,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寶寶也有了想做事的感覺,垃圾他要丟,吃完飯後碗要自己放水池裡,穿哪雙鞋得他自己選,不管是他的敏感期到了,還是把這看做是在玩兒,我想我都得帶著他一起完成他想完成的事兒,這樣的感覺很好,似乎透過家事讓我這樣一個新媽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育兒方式。

  蔡老師說:“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要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自主學習及自我學習很重要。就像閱讀,我不是個愛學習的人,有什麼都是臨時抱佛腳,所以就算我給寶寶提供了書櫃和書,他也不一定會愛上閱讀。那麼,要想改變,只有從我做起,每天固定一些時間用來閱讀,做些記錄。這讓我想到了青蔥歲月,一本又一本的手抄語錄、歌詞等,好正能量的。當然也要擬個讀書計劃,別像這本書一樣,三個月下來還沒讀完。只有自我修養充足,自我豐富,才能給予寶寶充足的養料。

  從序中瞭解到蔡老師提到她總在倡導家事的好處,但說了又說,卻發現這是“說起來最簡單,卻不容易被歡欣執行的觀念”。

  確實是,我就是這樣兒的,犯懶的時候什麼都是明兒再說吧、過會兒再做吧,那些個事兒不做,堆積在那兒還是要做,等做的時候反而短時間內做不完,導致寶寶也照顧不好。執行都做不好,又怎歡欣地執行了?!真正是應了蔡老師的不容易啊。

  那麼,就從這篇讀後感開始吧,歡欣地去執行,去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努力做一個好大人。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2

  每次讀Bubu的書,心情都很複雜。有羨慕,羨慕她的生活總是如涓涓流水般平靜地流淌著;有內疚,內疚作為一個母親沒有給孩子儘可能完美的管教和引導;有躍躍欲試,躍躍欲試要從每一個現在開始完善自己,給孩子創造一個穩定充滿愛的環境;有感動,感動bubu總是從每個人身上、每件事當中看到美好的東西。Bubu的文字是那麼溫暖而美麗,所以,文中情不自禁摘用了很多她的文字。

  所謂“生活之愛”,就像Bubu說的,“我們總是過度高估了物質條件帶來的幸福。最好的家庭,是父母擁有穩定愉快的情緒,喜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這個基礎是穩固的,即使在困難中也會看到希望的光,孩子自然也會比較樂觀自由。”不久前參加九型人格工作坊,我曾在想,我所謂的與某些人相處的界限感,只不過是自己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安全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逃避了自己不願面對的人和事,體會到了自由和界限感。隱隱地,心裡總覺得有根刺沒有拔掉,只是不願觸碰而已。如今,我或許會更客觀理智地看待自己,如果現在還不可以拔,那就讓這根刺留在那裡,做自己現在能夠做的事情,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維護生活秩序。“一顆不緊張的媽媽心”、“好的食物”、“愉快的環境氣氛”、“節奏舒緩的談話”、“與時間好好相處”、“看見孩子看見美”、“用不同的心情記住不同的事”、“努力做一個合情合理的人”、“讓生命穩穩的流動”,這些都是目前我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

  關於管教,“幸福是從管教開始”,森信三先生說:管教不是教孩子去做,而是默默的做給孩子學。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正面管教中關於“行大於言”的理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技能和習得品質的途徑有兩種,模仿大人和花時間練習。所以,Bubu在書中強調,“在期望孩子過上某種生活,擁有某種品質之前,首先要先讓自己品嚐到這種生活或品質的感受”。一個人無法給予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技能和品質,如何給予孩子呢?書中著重講到了語言教育,字裡行間滲透著對當下某些教育弊端的擔憂和遺憾。“語言是一種互動行為”;“語言無心的粗糙容易讓人感到不開心,溫柔善良的言語是生活中的芬芳劑”;所以,我們有責任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良好的語言榜樣。“朗讀詩詞”、“讓寫作成為愉快的事情”,“為孩子預留出完整的時間”,這些都給了我很多啟事和動力。“我們沒什麼能給孩子的,於是決定除了18年的照顧與永恆持續的愛之外,還要給他們一種真正的自由——讓他們尋找自己價值的自由,走自己路的自由”,“我們的經驗是用來備詢,而不是強迫帶領。”

  作為父母,能給孩子的,“不是讓太陽為他升起,而是以自己努力生活的影與愛,為他建立信心”,“讓孩子有安全感,不是無憂無慮的態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信心”。“生活中一個個這樣那樣的問題與無法預知的變化一定會接踵而來,我們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工作或夢想,更重要的還有人生的責任問題”,“我常覺得人類最特別的是有責任心,所要我們永遠不會因為某些白白的付出,而覺得盡心盡力沒有意義”,“我們當了父母,一方面對為人父母的功課盡心,一方面為自己的人生功課盡力,這樣就很好。”這些文字是對“無愧”最好的詮釋。父輩們的付出,我們待人待己的態度,都可以因為心中的無愧釋懷。鼓勵,是正面管教的基礎,根本出發點,心思反而都集中在如何鼓勵孩子這一焦點上了,“欣賞自己”就像一陣春風,讓我對鼓勵有了全新的視角。尤其對於九型的我來說,先學會欣賞自己是多麼重要的功課,懂得自我鼓勵,看到自己的擁有。“在培養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得需要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在想著開春準備裝修的事宜,一切都以創造家庭的閱讀氣氛為先決條件,一片書架牆,一角安靜的書桌,一張舒服的沙發,一臺溫暖的燈光,一盆綠意盎然的花草,這樣就很好。至於電視,不可沒有,卻不希望它再佔據沙發對面那個、客廳裡最顯眼的位置,電視應該是輔助家人放鬆娛樂的工具,不該是家中比家人還重要的東西。“不管能利用的時間多或少,我每天都純然愉悅地閱讀與寫作,對工作與生活都有一種過濾作用。”“書與我們之間最美的關係,是你與閱讀產生了一種純然的相知力量”。多麼美的描述。

  十幾年後,我的身邊也會有這樣的畫面,望著孩子遠走的身影,開始修習“遠距離掛念和溝通”的課程。到那時,我希望自己給予孩子的是一份沒有虧欠的愛,她可以帶著這份愛自信、自由地翱翔。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3

  學做“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很慶幸在某位媽媽的推薦下讀到這本書,與其說《在愛裡相遇》是育兒書籍,不如說是心靈雞湯,它是我看到的最好心靈自修書籍之一,或許因為她是以一位媽媽角度執筆的緣由吧。很佩服Bubu那份“盡心努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對孩子的百般溫柔和理解。整本書傳遞著“讓孩子時刻感受安定和愉快”的訊息,對生活的真愛。

  喜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一種最好的身教。

  “不一定是讓肢體或腦力無所事事才叫停頓,‘轉換’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休憩與再出發。”感謝Bubu的點播,讓我有機會重新悔過,有機會真心去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成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無法因為我們的需要而跳躍,因此,作為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學會沒有“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而帶來的特有幸福。不要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忙碌,用坦誠的心去積極面對生活,幸福自然會向我們走來。

  身教重於言傳,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其實管教孩子,首先要管教自己。父母,尤其是母親,應該讓孩子時刻能感受到安定和愉快的訊息。Bubu說:“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規條,而是自己樂意當個好大人”,“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森信三先生說:“管教不是教孩子去做,而是默默地做給孩子學。”父母以身作則,跟時間好好相處,凡事都要提前作準備。而對待孩子,我們應該要保持溫柔,避免粗暴的語言、大聲的呵斥,並且在每日的生活中表達關懷、陪伴和照顧。

  Bubu說:“我們總是過度高估物質條件帶來的幸福,但我認為最好的家庭,是父母擁有穩定愉快的情緒,喜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現在的我們將孩子完全扔給老人,並且以“為了孩子,為了全家幸福”的口號,很容易就陷入追求高物質生活的“奮鬥”中,把對孩子的愛“暫時性”地全部奉獻在事業攀升過程中。我們完全無視了這是“練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過程,到孩子長大成人時,又陷入“父母辛苦工作,孩子不爭氣”的結局。真是可憐了孩子,悲哀了大人!

  安全感或許並不是無憂無慮的態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信心。

  “培養孩子寧靜的身心”讓我深有同感。的確,人在安靜中,才能審視自己、與內心對話。“安全感或許並不是無憂無慮的態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信心。”作為母親,要時刻讓孩子感到安定。無論我們每天處於什麼位置,身處何地,生活都要有重心。因此,在孩子獨立操作一件玩具或者眼睛長時間停頓在某處時,我更願意選擇不去打擾。心亂的父母無法帶給孩子安靜與安定感,我們要避免跟孩子抱怨“我很忙”。Bubu的“不要因為忙而亂”也將會成為我努力的目標。

  對於“愛”,我們要給的恰當,來不得一點勉強。“給孩子真正的自由”是每位父母都需要修煉的。真誠地去接納孩子的本性,父母不要刻薄於對孩子的欣賞、肯定和鼓勵。成長需要時間,長大也需要放手。“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合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同樣,當孩子自己努力盤爬時,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可以做得比咱們想象還要好。

  雖然我不信上帝,但我同樣被上帝創造母親而感動。非常喜歡給母親的評定:柔然、堅韌和希望。這六個字讓我作為母親感到自豪和自我肯定,母親的職位是其它人無法比擬的,她就是這個家的靈魂人物。她有對孩子百般的溫柔,有對家人的無限忍讓,有對困難的堅強和不懈。

  當孩子正專注的觀察蘋果樹下的毛毛蟲吃葉子,螞蟻搬家,我們應該學會安靜等待,在孩子第一次攀登上更高的臺階時,我們應該跟孩子一起喝彩,而在孩子玩土、玩沙、做遊戲時,我們靜靜的陪伴,孩子就會覺得很滿足。因此,我們不要期望於僅僅的一次策劃遠途旅行、精心備置的聚會或價格昂貴的遊樂場、早教系統,的確“無論父親、母親,只有真心關愛,必定不會遺漏孩子需要被關愛的心靈角落。”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4

  《在愛裡相遇》一個溫暖的書名。溫暖的色調、溫暖的插圖、溫暖的文字,即使在寒冬讀這本書都會讓你有被溫暖擁抱的感覺。53篇愛的隨筆,作者用柔軟做經,用堅毅做緯精心編織出一張無形的網,網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網住家的安寧,網住愛的源泉。

  每一篇,都在心中不同的空間引發共鳴。每一篇,都有許多感想要說。忍痛取捨。只說一二吧。

  其一、也許,我們應該當更自私的父母“任何孩子都不可能只破壞別人的器物、只吵別人、只浪費別人的東西。造成這些行為的想法,一定會以另一種問題模式,回頭來破壞父母自己的生活品質。”

  看到這個題目有點好奇,這似乎與“愛”不搭邊。但當我看到“我常常想勸父母,我們真的.不必想到體貼別人,關懷社會這麼偉大的道德命題,才警覺到教育孩子的重要。就為自己吧!自私一點,為了不要給自己的明天添麻煩,孩子是一定要在生活中好好培育、規範教導的。”這話多麼的熟悉又親切呀,記得13年前,當我的女兒來到我的身邊,也許是出於母親的本能,用作者話講就是“自私”的本能,我就有個自私的想法,把孩子教育好不光讓孩子幸福,更讓自己的老年幸福,正是“現在的辛苦一定會換來日後的輕鬆”這一念頭讓我能堅持下來。對於孩子的事從不嫌繁瑣麻煩。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漸入佳境,感受到育兒的樂趣。

  以至於現在跟大家一起讀書學習,大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勁頭!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5

  上週在凱媽“青春期PD”群裡我提出自己的疑問,覺得女兒青春期個性化不明顯,群裡的老師們的觀點我在這裡也找到答案了,P54頁,作者回答了讀者的質疑,難道你沒有遇到過“青春叛逆”?作者的回答告訴我們,只要與孩子保持愛的交流,不疏離、不嬌縱,孩子的青春期就不會有明顯的叛逆。

  還有P217頁的《副駕駛上路》讓我立刻與正面管教的“要做孩子人生飛機的副駕駛”聯絡上。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學過PD,但無論她是否學過,她都是一個PD的優秀踐行者。

  由此,我得出結論《在愛裡相遇》可以說是PD的實操性很強的手冊,如果說PD是在指導你怎樣做到和善而堅定,那麼《在愛裡相遇》就是告訴你怎樣能堅持“和善而堅定”。

  《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篇6

  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每次寫讀後感都不知從何談起。就說說這幾天我特別糾結的事情——幼兒園和小學。眾所周知幼兒園在北京是最難上的,沒有關係根本進不去公立幼兒園,便宜的私立幼兒園沒有資質,條件好點的又太貴,每個月八九千的託費,即便貴也是滿員了,只能排隊等著。小學的學區房是幫我同學找的,兩百多萬的預算基本買不到好學校的學區房,開啟房產中介的網站,450可以買到15平米的學區房,在滿屏七八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房價中,竟有個55萬的總價,定睛一看原來是個車位。

  作為母親的我每每看到這些總是覺得很無奈,在北京如果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必須有關係或者非常有錢。對於我們這種工薪階層的老百姓真是沒有辦法。那種無能為力又愧對孩子的感覺揮之不去。在讀到蔡穎卿“想給”和“能給”那部分時,我很受啟發。他說:“似乎每對父母‘想給’與‘能給’孩子的東西都不盡能吻合。有的父母能給萬貫家財卻不能給相處,有的能給時間卻又自嘆物質不如人,也有些則從未檢視過自己有什麼或想給什麼。”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在“想給”與“能給”之間糾結矛盾。我給不了孩子昂貴的幼兒園和天價學區房對應的小學,我能給的是盡我所能的多學習如何做個合格的母親,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爭取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像蔡穎卿那樣做個“好大人”給孩子無邊寵愛。

  關於做個“好大人”,例舉幾個書中的觀點分享給大家。“管教不是教孩子做,而是默默的做給孩子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用嘴來教,我想無論大人小孩都會對說教很反感,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形成一種愛管人的習慣,這習慣就是從大人的所做所為中學會的。身教大於言傳。

  書中那篇《給孩子真正的自由》也很精彩,“我很願意孩子學一件工具或新的事情時,有足夠的自由以自己的方法來探索,而不是要她凡事遵循固有的規則。我的經驗是用來備詢,而不是強迫帶領。”現實中我們總是心急的教孩子,沒有給孩子留出自己探索的機會。這樣的結果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知道每一個步驟然後跟隨,是使教育變得僵化、無趣的一個主要願意。”

  書中也有很多有意思事,比如《字條媽媽》,作者是個很有趣的媽媽,她說“除了苦口婆心之外,還兼寫電子信或留字條給孩子。”“有些話在講完之後,我仍然寫字條,希望她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存檔的文章則是要給她們長大時再看一次——如果照片留下了她們身體成長的記錄,那這些文章則為她們的心靈成長留下寫照。”我想起我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回家,媽媽還沒下班,也會給我留個字條,有時還會留個煮雞蛋,雞蛋上還畫上可愛的表情,字條裡大多是叮囑,別餓著、寫作業、別給陌生人開門之類的話。我現在還記得,看到字條很開心,沖淡了一個人在家時的寂寞和恐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