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文學的讀後感

《我們仨》文學的讀後感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印象深刻。該書敘述了楊先生一家或求學或工作或生活的平淡而又幸福的故事,下面是關於《我們仨》文學的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我們仨》的讀後感1

  在我六歲以前幾乎是沒有記憶的,因此對我的爺爺並沒有什麼印象,使勁回憶起來剩下的是一個穿著中山裝的消瘦老頭,時常帶著八角帽,兜裡總有一塊深藍色格子的手絹,隨身攜帶一杆菸袋,特別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我清楚地記得他去世前用力抓著我的手,淚水沿著他的眼角緩慢地往下滑,我從未見過老人流淚,仔細地盯著他已經沒有光澤、隱藏著痛苦的臉。

  他好像要對我說些什麼,似乎又擔心我聽不懂,欲言又止,我確實什麼都不懂。可能我當時瞬間意識到他要向我說些特別重要的話或交待些特別重要的事,要知道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沒有一個大人會這麼正式、這麼凝重地想和你交流。可能我當時有點急著想讓他和我說話或者突然發現這可能是我們的最後一面,不知道該向他怎麼表達,哇的一聲哭起來了。

  那確實是我們最後一面,從那時起我有了記憶,對所有我看過的,聽過的,感受過的都以鏡頭或畫面的形式儲存下來,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所有的經過都像無聲電影一樣刻在腦袋裡,即使發生時聽到的聲音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也變成了畫面。後來,每次想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幕,淚水沿著我的眼角緩慢地往下滑,我理解了他想和我說什麼。人將近死亡的時候,所有的愛恨情愁都會變得淡薄,就像一壺放了一段時間的白開水,喝的時候沒有滋味,飲盡時會覺得一絲絲髮苦。

  去年在清華園和一個朋友瞎逛,在禮堂附近的樹上看到一串串紙鶴,千奇百怪的紙鶴一眼就知道不是批次製作的,在學校裡的各種活動讓人覺得一點都不新鮮,我們騎著車子穿過小橋,一個巨大黑色條幅進入視野。楊絳先生走了。我從未看過有關錢鍾書和楊絳的任何書籍、甚至花邊新聞都不願意關注,傳說中他們已經接近聖人了,至少是完人,我之前對那些傳說中高風亮節的知識分子總是保有這樣的戒備和謹慎。經推薦開始讀《我們仨》(楊絳著),草草讀了前幾篇立即停下來,我發現我必須重新開始,並且要不斷壓制閱讀速度,否則年輕幼稚的我將會錯過很多。老人們最讓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就是他們年輕過,而我們沒老過。

  那些久經考驗的愛情故事往往都是從驚鴻一瞥開始,兩個人彼此最初的印象含有足夠的勢能在歲月長河裡慢慢釋放。無從得知錢鍾書和楊絳二人之間誰先愛上誰,誰愛誰更多,兩個人的情感就像釀酒一樣,時間長了才有味道,後去世的人難免回味更多。當一個老人喪女喪夫再無羈絆之後,過去的幸福與美好都化作此時的悲傷與孤寂,家裡只剩下自己和回憶。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要接受或經歷的,既不能過於悲痛也不能無動於衷,不可避免地會時常做起萬里長夢,夢裡是如何團聚,夢裡是如何分別。

  夕陽不總是無限好,一個將要死去的孤獨老人,不知道自己死後能否與親人團聚,對未來沒有任何盼頭,只能靜靜地等待,默默地回想。誠如楊絳所說,他們仨口人是平平凡凡的一家人,平淡而幸福地共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即使曾經有過波瀾壯闊或起承轉合的人生,在記憶裡也只剩下支離破碎的鏡頭。很難從一個老人身上看到怦然心動或柔情似水,也很難發現迷茫困頓與不知所措,曾經的憤怒、喜悅、矛盾、痛苦、歡樂、愜意都像水滴一樣匯成了一條舒緩的河流飄向大海。在漫長的一生中,幸運有愛人相互欣賞、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幸運有愛女帶來溫馨,帶來理解、帶來陪伴。在教科書裡,有國才有家,每一個家庭都是國家歷史下一粒沙,在《我們仨》裡,國家歷史是每一個家庭的土壤,在此之上的家才是靈魂的歸宿。

  在這裡不想記錄他們家庭生活的任何細節,楊錢二人在漫長的道路上總是能走入對方的心裡,同時尊重彼此的習性,照顧對方的感受。女兒同他們二人亦師亦友,一家人風雨同舟,和睦溫暖,就這樣度過了三個人的一生。可能人老的時候總是念著別人的好,特別是老到家人都已不在時,只有這些美好記憶讓人感覺活著,讓人還能活著。這本書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神仙伴侶大抵就是楊錢這樣,生活就是這樣波瀾不驚。不得不提醒各位,這部回憶錄既不完整也不客觀,只能理解這是一位孤獨老人的精神支柱,絕不是生活的全部。

  老人身上總一些舊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我們以為舊的東西從來沒有過時過,一直如是罷了。

  《我們仨》的讀後感2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緻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

  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並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裡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裡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汙物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噁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一片黃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範,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為了愛情甘願屈居並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著家編織著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先生回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不要緊”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家庭重擔,免除後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事並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秘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於先生。

  不管世風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平實之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秘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於紙上:“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語言,需要氣質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幹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而先生風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覆品味,我亦進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遠望去,一朵曠世蓮花聖潔奪目,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