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的讀後感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的讀後感

  作為一個老師,評價學生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可是在中國,就如閆學老師所說,怎樣對學生進行評價幾乎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我們歷來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除了分數還是分數,要不然,怎麼會有“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說法呢?即使如此,作為一個班主任,在每天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免不了要對學生進行評價,不管是即時評價、口頭評價、書面評語,還是自己內心對學生的評定。

  暑假裡看了學校送給每位老師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一書,作為一個老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可讓人汗顏的是,我真的是隻知道名字和他的幾個小故事而已。剛開始拿到書的時候還以為此書是摘錄他的著作中有關班主任的篇章寫成的,翻看後才知道這其實是閆學的“讀書筆記”。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學校評定操行的根據讓人耳目一新。

  “能進行自我教育”——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的一點;“尊重勞動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婦女”——用了“尊重”而不是“熱愛”,明顯地,“尊重”更貼近現實,更符合學生實際,更能夠做到;“不容忍壞事”“能為別人做好事”——這是要學生從小樹立是非觀;“能認真勞動(包括學習勞動和公益勞動)”——把學習看做是一種勞動,並且把它和公益勞動並重,而且對這兩者的要求僅僅是“認真”,仔細琢磨,大有深意。

  我們經常在講“教書育人”,可育人應該放在教書前面,只有一個人懂得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所學的知識才能用在正途上。這也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情感素養,形象地說,好比是調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調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當一個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養,才能對他進行教育。”閆學老師提到的周老師的案例也讓我感慨萬分。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我帶出的第一屆畢業班,第二年來看我的學生裡,大部分都是原來的調皮搗蛋生和學困生,優等生只有幾個,而那些成績不上不下,紀律不好不壞的,特別少。仔細想想,那是因為我們在做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搗蛋生和學困生的教育上,而那些中間的“灰色空間”往往是被遺忘的群體。

  看完此書,細想收穫,雖然書中提到的一些理論並不適用於我國現在的教育制度,如把學習勞動和公益勞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是仍然不掩它的人本價值,至少蘇霍姆林斯基的觀念、實踐讓讀者看到了另一種教育,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最近訪問